《古文观止》和《资治通鉴》哪一部更值得学习阅读?
原创

《古文观止》和《资治通鉴》哪一部更值得学习阅读?

好文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说明很多

朋友尚未真正了解《古文观止》和《资治通鉴》两部古籍的内容及其特点。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略微展开介绍一下。然后我们再定夺取舍或兼而有之。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和吴调侯共同编定的古散文精选本。该书是一部供私塾学童就读的启蒙读本。据传作者都是浙江绍兴人。举士不第。归乡里设馆收徒讲学。为教授方便。则为第子遴选了这部国学巨著。二吴虽名不见经传。但他们却留下了珍贵的散文精品读本。为后学者研习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该书历来为学者称为古散文选本中。首屈一指的最佳选本。它是300多年来流传广。影响大。且最具实用性的文学读物。当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浩如烟海。该书也难免文海遗珠。尽管有研究者认为还有很多该选而未选的佳作。但不管怎么说。《古文观止》的权威性是不可撼动的。

《古文观止》读后。真乃叹为观止。选文上自《左传》(春秋三传)、《国语》。下迄明人佳作。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部分精品散文。该书从内容上讲。既涉及政治、哲学、宗教。又兼顾历史、骈文、艺术等等。是一部内涵丰富。选材广泛。体例多样的优秀文言文读物。同时。对了解中华文明史以及历史知识。乃至人生哲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老少皆宜的通俗文本。正如该书书名所揭示的一样。本书辑录的文章是古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是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古文至此就观尽了。可见命名其对所选文章的高度评价!

接下来再简介《资治通鉴》一书。该书是由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大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凡294卷。上自周威烈王写起。下至五代的后周世宗在位的显德年间为界。涵盖16朝1360余年的历史。该书洋洋万言。历时19年。几经周折。方能付梓面世。这是多么浩繁的工程啊!

宋神宗曾高度评价该书。他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正应和了唐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主张。此书以其借史为鉴。以治国之道为主旨。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

该书以政治、军事及民族关系为主线。以经济、文化与历史人物得失的评价为辅线。全面总结了16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该书借民族的兴亡之事。来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因此。《资治通鉴》既是一部治国理政的政治巨著。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巨著。有人把该书与二十四史并立于同等位置。可见该书在历代的重要地位。

总之。对于这两部都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巨著。如何选择怎样读法。这委实是一个二难选项。笔者认为。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最好先选择较通俗的《古文观止》。然后再读一下《资治通鉴》的白话文读本。最后再回归文言文原本《资治通鉴》。方可体味该书的精道之所在。

其他观点: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古文观止》和《资治通鉴》哪一部书更值得学习阅读?”一般来说。《古文观止》属于古典文学经典读本。《资治通鉴》属于历史经典著作。

哪一个更值得读?你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或者是公务员?

如果是中学生当然《古文观止》更值得读。这是因为。《古文观止》本来就是一部供中学生参考学习的古典文学读物。

《古文观止》是清代学者吴楚材和吴调侯叔侄二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编辑而成的一部古代散文集。全书收集先秦至明代的文学作品222篇。共12卷。以散文为主兼取部分骈文。

这个文集的文章来源分两部分。一部分采集于古代历史著作。还有一部分采自文学家的作品。

所以。这是一个又有历史。又有文学的散文集。也是有文学史价值的一个文集。如果把《古文观止》全部读完。基本上可以说。也是把中国文学史粗略了解了一个大概。

但是。《古文观止》从历史著作中选取的作品。都是历史著作中描写非常生动或者议论生花的散文。

例如《左传》中选的《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国语》中选的《召公谏厉王止谤》、《敬姜论劳逸》;司马迁的《史记》中选的《报任安书》、《过秦论》、《武帝求茂材异等诏》等等。都具有这样的特色。而且都是脍炙人口的名文名作。

还有从作家文学作品中选的。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等。还有“唐宋八大家”中的唐宋文学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一直到明代文学家宋濂和他的学生方孝孺等人的文章。

可以说。《古文观止》既有历史文学的系统性。又有文章类型的多样性。既有文学抒情作品。又有政治议论文章。是青少年最好的文学读物。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

但是。这些文章虽然很生动。却只是历史的片片断断。没有更深厚的历史逻辑性。这就是《古文观止》与博大精深。气势恢宏的《资治通鉴》不一样的地方。

但是入选《古文观止》之中的文章。语言精炼、短小精悍。便于背诵。方便记忆。所以。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或者文学爱好者阅读。因为《古文观止》本来就是历代文学作品聚集的一个散文集。也是给文学爱好者提供的一个文学盛会。在这个盛会上。我们将拥有历史上最杰出的群贤。

例如。在《古文观止》文选集的作家里面。既有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李斯。也有傲慢不羁的陶渊明;既有大家喜爱的大文豪苏轼。也有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读《古文观止》。也可以说就是结天下最杰出的人杰。青少年有这样一群精神上的朋友。可谓良师益友高朋满座矣。

当然。这不是说《古文观止》就是青少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的专利。我们喜欢文学的朋友。不论男女老少。都有与《古文观止》结缘为良师益友的可能。

鲁迅先生说:“它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回顾一生创作道路时。多次坦诚地说。《古文观止》中的文章实在是终身难忘的启蒙导师。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调侯。是清朝康熙年间。绍兴府山阴县人。他与叔叔吴楚材二人都是饱揽儒家经典硕学。可是因为机缘巧合。他们的仕途并不顺利。长期从事乡党私塾教育事业。

但是这部《古文观止》却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不朽的名声。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古文观止》正式雕版印刷。谁知道居然风靡全国。成为继《昭明文选》之后的又一部文选类散文集经典。

《资治通鉴》我们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部历史巨著。这是一部与《史记》齐名的伟大历史著作。它的前半部分。可以说是《史记》的浓缩版。因为《资治通鉴》是从“三家分晋”写起的。但是全书却是作者兼主编司马光苦心经营了19年的伟大历史和思想的辉煌成就。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公元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全书横跨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历史。但是。司马光却能写得历史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远略近详。很明显的是。司马光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空间里。他把笔墨更多留给了在贤明政治时期图景。例如对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笔墨尤其引人入胜。

《资治通鉴》的价值不用我们多费口舌。仅仅是119篇的“臣光曰”的史论小结。就体现了司马光伟大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对宋代的经济、政治、外交、军事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就更大了。真正体现出一部借鉴历史经验。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的作用。

所以。阅读《资治通鉴》需要的知识。可不只是文学。而是综合了更多的社会学知识。

我们在这里举例一个非常小的细节。看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用心何等的有历史的深刻情怀。

这个细节就是司马光使用了一套“古怪”的纪年术语。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

“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

为什么不用汉语通用于西周以来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像“外语”一样的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 系呢?司马光没有交代。

但是。我们在《史记》的《历书》里面。也发现了这套多音节的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这是为什么。又是从何继承的一套语言文字。

但是。可以确定地说。至少这个记时系统。在战国时代就有一定的依据。

由于中国的文字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多音节语言和文字的传统。这为现代学者因接触外语机会多了。就产生了种种猜测和怀疑中国历史的起源。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或埃及人的依据。

例如。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就曾建议梵语学者用梵语破译这套术语。但是。可惜没有结果。

这完全是被西方的一套“文明古国”论限制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好像多音节语言的文明古国都比中国早。所以中国文明可能来源于印度埃及。

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

我们且不论世界文明的早晚问题。我们就以本来就是给中国人自己看的历史。怎么可能采用很少人懂的外国语言呢?而且。这是记时。对中国人来说记时纪年是非常严肃的事情。

这涉及到国家的尊严祖宗的尊严。例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明确的纪年“正统”的思想。

如三国是三个政权鼎立的一个分裂时代。司马光给魏有纪。蜀和吴两国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那么。纪就是谁代表中国正统的问题。千里马认为。司马光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非常严肃的。也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要把“天皇”纪年作为“正统”和神主了。

对此。远在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也有自己的一些解释。他说: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其十干曰:

于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十二支曰:

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汉末学者蔡邕的《独断》对古代天干地支也有不同的解释。他说:“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

我们从蔡邕的干支诠释来看。确实存在一套中国自己的“天皇”记时语言。这个语言。可能有独立的系统。所以。好像与汉语不太一样。但是。绝对不可能是从印度或者埃及语言中来的。

所以。司马迁和司马光所使用的这套多音节语言干支术语。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属于“皇权和族权”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汉族和汉皇在中国正统文化中的权威性。

就这个意义来说。我认为。这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伟大优良传统。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

当然。我们今天的这种自信。不会是像司马光时代的大汉族主义的文化自信。而是全体56个民族平等一家的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自信。

司马光的“天皇”记时。不属于《资治通鉴》的核心价值。只是一个文化象征。但是。我们从这样一个象征性细节上。也可以得到一种文化自信。那就是不要随随便便就否定自己的文化来源。

长期以来。否定中国文化。特别是怀疑中国文化起源。来自本土还是来自外国其它民族。一直对一些学者很有吸引力。他们的想象力超乎你的信念。以此认为自己可以颠覆历史观文化观。

但是。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完整。从来没有中断过的。

如此完整的历史。我们还要怀疑我们的祖先不会是中国本土。真是难以想象一些人是如何对中国文化的不那么自信了。

培根在《论人生》中说过一段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学让人深刻。”

《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可以说是兼有哲学和诗歌的历史。

我在这里要特别说一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刻意不记载文学家的。这是司马光《资治通鉴》写作的原则。所以。屈原、李白、杜甫这些诗人。我们在《资治通鉴》中是看不到的。对此。不少历史学家还是有一些遗憾的。

不过。千里马认为。这也是司马光历史主义和社会学科思想的超前性。

它说明历史需要专业。当然。文学也需要专业。把不同的文化归于文化专业。可能司马光是世界第一人。

傅抱石为毛主席刻的收藏印章

但是。那也没有拒绝诗歌文化在《资治通鉴》中的存在。例如。《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唐代一位大臣给皇帝背诵《诗经》中的《蟋蟀》这一章的细节。

而我个人认为。《资治通鉴》的文化精神。与诗的最高境界使人“温柔敦厚”也是高度一致的。那么。他的哲学就更加接近于对社会长治久安的关怀了。

所以。喜欢历史或者做公务员的朋友。我非常建议他能够读《资治通鉴》。

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最喜欢的历史著作就是《资治通鉴》。他老人家一生阅读书籍无数。唯有这本历史著作通读了17遍。这是许多历史学家也做不到的。

可以说。《资治通鉴》陪伴了毛主席读书生活的一辈子。

其他观点:

谢邀。欣赏角度不同。答案会不一样。一曰古典文学。一曰经典史学。无可比性。类似关公战秦琼。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孤飘的蒲公英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53:05

    资治通鉴,古文,历史,这是,干支,中国,文学,都是,语言,天皇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53:05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文观止》和《资治通鉴》哪一部更值得学习阅读?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9:53:05

    这个问题问得好。说明很多朋友尚未真正了解《古文观止》和《资治通鉴》两部古籍的内容及其特点。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略微展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