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战争史“十大名关”第一山海关,第二关潼关是怎样的情况?
原创

我国古代战争史“十大名关”第一山海关,第二关潼关是怎样的情况?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古代战争史上。关隘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一个关隘。真的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难道不能绕过去吗?

确实是这样。没有绕不过去的关隘。就算是连点成线的万里长城。或者马奇诺防线。都有可能被绕过。更不说一个点的关隘了。那为什么还要派重兵守着关隘呢?

我们来看看山海关。这个号称天下第一关的要地。

名曰山海关。这个关果然是连接着山海。这地方是靠海的一条走廊。号称辽西走廊。是东北与内地连接的重要通道。

山海关就屹立在这个通道上。北边连着燕山。南边直达渤海。

如果想绕过去。也不难啊。或者下海浮渡。或者绕道北边。总可以通过这道关。

明末时候的皇太极。肯定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海路运兵。代价很大。需要造船。满洲人还不习水战。上船一晃。吐得七荤八素。还打什么账。

所以皇太极想骚扰大明。基本就是走北边绕道的办法。

上图所示。红色的先就是山海关扼守的辽西走廊。除此之外。还可以走上面蓝色和黄色的路线。不仅不好走。还绕的远。

但是这也不是办法。我们都知道。兵贵神速。北边连绵大山。不好走。特别是对于满洲的骑兵。简直是太憋屈。

行走缓慢。就有一个威胁。让对手知道了行踪。那就可以伺机打伏击。或者偷袭。

更重要的是。虽然能溜过去。但是还是把大军留在身后。这是个巨大的隐患。万一守关之兵调转枪口杀过来。可是要腹背受敌的。

皇太极就吃过这样的亏。天聪三年。皇太极决定绕过山海关。从北面绕道入关劫掠。当是这个决定一提出来。就遭到两大贝勒代善和莽古尔泰的反对。理由是:“劳师远袭”、“粮匮马疲”、“众寡不敌”、“恐无归路”。这些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皇太极不听劝阻。坚持北道入关。

绕路攻破长城的几个关口。然后直奔京师。可把紫禁城里的崇祯皇帝吓得不轻。但是清军擅野战。不善攻城。再加上各地勤王军很快调集至京。皇太极军事上并没有占什么便宜。在出关退走之时。还遭到伏击。差点小命都丢了。这也是皇太极军事生涯上危险的一幕。

皇太极像

最后大清入关。还是靠吴三桂投降清军。多尔衮才可以带着大清骑兵。浩荡入关。最终夺取大明的天下。

由此可知。险关确实可以绕过。但是就算绕过去。也是很危险的。因为前后夹击。被包了饺子就不爽了。

篇幅所限。先说说山海关。潼关留着以后再分析。

敬请关注~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其他观点:

“十大名关”指的是在我国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十大著名军事关口。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著称。分别为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友谊关、雁门关、紫荆关、剑门关、娘子关、武胜关。其中山海关、潼关最为著名。明代詹荣在《山海关志》有言:“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山海关

名称由来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山海关始建千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见古渝关地理位置不好。便在古渝关东六十里处建新关。因为新的关口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名曰山海关。因山海关的东城门上悬挂着一块由明代书法家萧显书。6米长。上写有“天下第一关”的大匾。故此得名“天下第一关”。

地理位置

山海关位于距离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心15公里的地方。也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山海关北靠燕山。南接渤海。是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的连接处。也是两大平原之间最狭窄的地方。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因为山海关扼守辽西走廊。为抵御东北来敌的重要屏障。在古代。从华北平原去往东北有三条路:1、卢龙道:穿越卢龙口(今喜峰口)。再经凌源、大凌河、朝阳。到达辽河流域。2、古北口道:从北京出发。经过顺义、密云。到达古北口。然后渡过滦河。到达平泉。再穿过巴林左旗。最后到达松嫩平原。3、傍海道(即辽西走廊):沿着辽西山地和渤海之间非常狭窄而又细长的平地前进。途经秦皇岛、绥中、葫芦岛等地区。前两条路皆沿河谷而行。又要在辽西山地的崇山峻岭之间不停穿梭。不便通行。唯有傍海道是平地。比较好走。但在辽之前。此道常年海侵。地表积水严重。“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只能等到冬天积水结冰时。才可以通过。辽建国后。侵占燕云十六州。辽西已成辽国腹地。辽国开始在辽西开荒建城。开拓通道。《旧五代史》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癸卯。帝与皇太后李氏俱北行。过蓟州、平州至榆关沙塞之地。又行七八日至锦州。又行数十程。渡辽水至黄龙府。即契丹所命安置之地”。这记载的是辽国押解晋出帝石重贵流放到东北的过程。走的就是辽西走廊。这说明辽西走廊在辽就己开通。参加金太宗完颜晟登极大典的北宋许亢宗写的《奉使行程录》中记载“由榆关东北傍海行。经迁州(山海关附近)八十里至莱州(绥中前卫)。八十里至隰州(兴城东关驿)。八十里至桃花岛(兴城菊花岛)。一百里至红花务(连山高桥附近)。九十里至锦州。八十里至刘家庄石山站附近)。经由十三山下。一百里至显州(北镇)”。1184年。金世宗完颜雍从燕京出发。经过辽西走廊各州县到达了会宁府。此时辽西走廊尽皆治桥修道。路况大好。这也使辽西走廊成为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最便捷所通路。在明代。朝庭加深了对辽西走廊的控制。先后建立山海关、宁远等要塞。也就是说。当东北敌人从辽西走廊攻进来时。有锦州与葫芦岛防卫。当这锦州和葫芦岛两处防线均告破后。就只剩下山海关这一处防御了。这也是山海关地理位置的重要之处。

建筑情况

山海关的城池是一座周长为四千米的小城。与长城相连。其“以城为关”。由关城、城门、瓮城、东、西罗城、南北翼城。其中许多城楼因年代久远而消失了。戚继光出任蓟州总兵时把陆上长城牵引入海。修建入海长城(即老龙头)。

主城城墙高14米。厚7米。内部用土筑。外面再用砖包砌。共有城门四座。东称“镇东门”。西称“迎恩门”。南称“望洋门”。北称“威远门”。其中东门有“天下第一关”的匾额。12米高的城门台上有高13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箭楼格式的城楼。楼分两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8米。

四座城门外皆有瓮城(现仅存东门瓮城)。其周长为318米。门向南开。西面墙长85米。北墙长83米。东墙长72米。南墙长77米。城高为13米。瓮城墙上宽度。西为15米。东为9.7米。

东罗城在东城门外。东侧与东城墙相连。东罗城是为了确保山海关主城不受攻击。构成彼此呼应、重关锁隘的防御布局。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修建的。东罗城东南、东北转角各设角台。上建敌楼。东罗城奴南北二水门。东北南三面护城河环卫。

西罗城己毀。无从考察。据《临榆县志》上所记载:“西罗城。傅大城之西关外。明崇祯十六年。巡抚朱国栋请建。工未毕。通改革中止。门一。在城西。曰‘洪宸’。城未建时。即有拱宸楼。不知何年始建。”。

南北翼城位于关城南、北二里处。建筑形制相同。《临榆县志》载:南北翼城城墙高二丈有奇。周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城南北各有一门。是明巡抚杨嗣昌所建。

东城的防御最严密。由南至北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等城堡和大大小小的敌台、烽火台。整个山海关组成了以主城为中心。瓮城与翼城为辅助的防御体系。

其他观点: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1961年3月4日。万里长城-山海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19:52

    山海关,潼关,辽西,太极,长城,走廊,翼城,关隘,锦州,东城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19:52

    没想到大家都对我国古代战争史“十大名关”第一山海关,第二关潼关是怎样的情况?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19:52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古代战争史上。关隘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一个关隘。真的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