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为何是鹿?
原创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为何是鹿?

好文

热门回答:

鹿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句话很牛逼。读起来。意气风发。

还有一句话。逐鹿中原。也是用的鹿。

金庸小说《鹿鼎记》。也是鹿。

还有两个反面例子。秦赵高“指鹿为马”。这里也是用的鹿;殷纣王建鹿台。也是鹿。

为什么把天下比喻成“鹿”。而不是其他的动物?比如。牛。马。这些离老百姓生活很近的?或者龙。中华民族的图腾呢?#科创板#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典故最早出资《史记. 淮阴侯列传》。大意是秦朝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基础。所以群雄争夺。

这里。“鹿”是天下民心向背的意思。因为。鹿可以代表民心向背。而猪马牛羊这类被驯服的动物绝对不能。

“鹿”用作地名。最早是涿鹿。相传4600年前。黄帝和蚩尤大战于涿鹿。最终一统天下。涿鹿。就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涿鹿。就在今天张家口附近的涿鹿县。

涿鹿这个地名很有意思。当初黄帝带领中华民族迁徙到涿鹿定居下来。为什么选这个地方呢?

涿鹿的涿。跟据《说文解字》。有水滴的意思。一滴是一涿;另一个意思。指阴器。阴窍。可以泛指为母性。雌性。《三国志·蜀志·周群传》:“先主嘲之曰:昔吾居涿县。特多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曰:诸毛绕涿居乎?”(呵呵。这个涿令是个老流氓嘛);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夫惟涿为阴器。故毁阴曰椓……今江南运河而东皆谓阴器为涿。”

所以。这里涿鹿。是既有利于繁衍生息。又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和《道德经》里“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的意思类似。牝。也有雌性的意思。有生机绵延不绝的意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从黄帝的涿鹿之战。到“秦失其鹿”。都把鹿比作天下老百姓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延伸开来说。无非如下几点:

1. 鹿。性温驯。肉鲜美。速度快。除了跑得快。没有反抗能力。但猎杀还是有一定挑战的。因为无论射箭。还是标枪。猎杀一只鹿。古今中外都需要高超的技巧。因为鹿非常灵敏。敏感。对风水宝地有独特的感觉。当年农业落后。野生动物多。鹿群数量极大。是围猎的好目标。特别是统治者围猎的好目标。如果是野猪。你射了他一箭。没准野猪还会暴起伤人。而鹿。很安全。围住。射杀就搞定了。但风险也是有的。鹿跑得快。也意味着民心变化很快。你追不上。就没你的份儿了。这是形似。

此外。鹿古时候虽然数量很多。但一般老百姓是吃不上的。都用来给天子诸侯。大夫享用。也用来祭祀。这是规格。逼格。档次;鹿港文化

有鹿群的地方一定是水草丰美。适合居住。因此。鹿也是吉祥的象征。这是神似。

因此。比喻民心基础。确实很恰当;很合适。

那为啥不是龙?龙?你觉得可能吗?那是专利。呵呵。叶公好龙嘛

2.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名字就语出《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你看。这边人类在载歌载舞。招待宾朋。那边。鹿群在快乐的吃草。呦呦鹿鸣。多美好啊!这句话反映的是一种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为什么?鹿是非常有灵性。警觉的动物。往往你还没有靠近。它就远远跑开了。如果人能与鹿和谐相处。随时听得到鹿鸣呦呦。那么这个自然环境一定是非常美好的。也就是说。人类和鹿只有和平相处。才会和谐自然。

你能抓住它。射杀它。但驯服不了它。鹿完全是野生的。很难驯服。世界上几十种鹿的种群。到今天人类唯一驯服的鹿。也就只有驯鹿。你和他好。他就和你和谐相处。鹿鸣呦呦。你对他不好。他就用脚投票。跑得远远的。很符合天下“有德者居之”的说法。

黄帝带领中华民族在涿鹿定居。我判断。也是因为那个地方。有“鹿鸣呦呦”。自然和谐。又是玄牝之门。利于繁衍生息。

对此我的体会是很深的。有次去瑞典旅游。租住在近郊的别墅。自驾车傍晚到达的时候。院子里有野生的鹿在游玩!而之前在美国一家公司工作。出差到总部。发现总部后面山坡上有鹿群在戏耍。多么美好和谐的环境!可惜。我们很久没有看到了!

很神往。当年的涿鹿是何等美好和谐景象?

不说鹿。这锅。人和狗的关系都很紧张。养狗的怕。见狗的也怕。哪还有鹿鸣呦呦?!

3. 殷纣王建鹿台。也用的是鹿字。虽然叫鹿台。但其中宫殿。园林。仓库。珍玩应有尽有。聚集在一处。以鹿台御天下。有俾睨天下的意思。另一层。哪怕鹿台高耸入云。里面还是有御园。养鹿。没有鹿。御园的逼格就不够高。从古至今。皇家园林。没有鹿简直不成体统。鹿台。其实并不是纣王荒淫无道的建筑。

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有鹿的崇拜。鹿角被用来做装饰品和战利品。表示你很能打猎。

西方的圣诞节。除了圣诞老人。也有鹿。每当圣诞夜。一只叫做“鲁道夫”的驯鹿。会拉着雪橇。载着圣诞老人。给小朋友送礼物。这样的场景。人类和鹿完全是朋友关系。和我们的文化里一定要“鹿死谁手”的观念。是多么不同?!

4. 温瑞安武侠名篇《神州奇侠》里。天下第一大帮。权力帮帮主座下。刀王兆秋息。在向大侠萧秋水历数天下宝刀时。居然说有一把刀。叫做“割鹿刀”!逐鹿之后。鹿到手。还要“割鹿”。分而食之。分封天下。这是何等凶残?!可见“鹿”一旦被“逐”到。是什么下场?!也印证了。自黄帝之后。涿鹿。已经不复存在。都是以百姓为争夺筹码的一场场大战。

艾古大师说黄帝是圣人。绝对如此。什么是圣人?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才是圣人。

5. 世界进步到互联网时代。鹿。已经不是过去的人口人心向背概念了。鹿。已经进化成思想之鹿。

思想之鹿。再用“割鹿刀”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肯定不行。一定是文化等级的较量。高等文化战胜低等文化。因此。大国强国的文化输出。就成为必然。美国好莱坞。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都是。连邻居印度。都出了宝莱坞。

我们。靠吴京这样睁眼说瞎话的玩意儿。怎么可能赢得思想之鹿的垂青?怎么能逐鹿?

思想之鹿。跑的更快。传得更广。变化更急。与世界同气连枝更紧密。也更加复杂。因此。必须重视“思想之鹿”。

谁丢掉“思想之鹿”。谁就会“失其鹿”。

至此。“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有关于“鹿”的理解。告一段落。期待方家指正。

不过。我估计这个答案不会错

其他观点:

古时“鹿”作“禄”解。引申义。比喻帝位、政权。

“鹿”字在甲骨文中以象形文字的形式出现。可见古人对“鹿”这种动物认识之早。如殷商末期。殷商王朝筑有鹿台。据考证。其故址在今河南汤阴朝歌镇南。相传为殷纣王所造。周武王伐纣。纣王兵败。登鹿台自焚而死。纣王之死在《史记·殷本纪》等史书有记载。由此可见。鹿台当时象征帝位、政权。纣王登鹿台自焚而亡。说明鹿台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现代的考古成果发现。揭开了纣王之死的真相。纣王兵败。并非登鹿台自焚而死。而是战死。如《六韬》有一段话说牧野之战中。纣王在前线作战。兵败之后被擒。周武王就把他砍死。将纣王首级挂在旗帜上。又如。《尸子》记载:“武王亲射恶来(恶来。猛将也) 之口。亲斫殷纣之颈。手污于血。不温而食。当此之时。犹猛兽也。”从这一记载中。不难看出纣王死因。他并未躲在后方。而是亲自在前线血战到底。最后战死。“当此之时。犹猛兽也”。司马迁没有把纣王之死的真相如实写出来。而是出于历史原因。委婉地用象征的手法来记载纣王的死因。更证明当时的鹿台是帝位和政权的象征。同时也说明了“鹿”在西汉人心中的地位。

这样说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也是出自司马迁之手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句中的鹿:比喻政权。这是无疑的了。那么此句之意为:指秦朝政权垮掉后。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后来的成语“中原逐鹿”便是由此名话演变而来。

那么“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为什么是鹿。而不是其他动物。如虎、豹、狼、牛、马等?这是因为古史之中已用鹿来比喻帝位、政权。其他动物就不能替代了。就如后来封建社会把皇帝称为“天子”一样。历朝历代皆沿用此称呼。

(新建鹿台图片)

其他观点: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即成语“逐鹿中原 ”的出处。韩信临死前。叹到“后悔不听蒯通的话。竟然死在女人手里。”于是刘邦就把蒯通诏来。问他是你怂恿韩信造反的吗? 说要煮了他。蒯通大喊冤枉说“当初不过是各为其主。而且当时我只知道齐王韩信。不知道陛下您啊!秦国丢了天下。人人都在争夺。有才能的人率先得到(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普天之下。豪杰莽莽。都想要像陛下您一样。只不过能力不足罢了!难道这些人都该杀死吗!”于是刘邦便赦免了蒯通。

逐鹿中的“鹿”来自于典中典。汉·班彪《王命论》曰:“游说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而得之。”而此文在《昭明文选》唐·李善注:“《六韬》曰:取天下若逐野鹿。得鹿。天下共分其肉。”《六韬》即《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由周初太公望所著。太公望即姜太公姜子牙。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32:20

    涿鹿,天下,纣王,这是,史记,黄帝,淮阴,政权,帝位,动物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32:20

    没想到大家都对“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为何是鹿?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32:20

    鹿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句话很牛逼。读起来。意气风发。还有一句话。逐鹿中原。也是用的鹿。金庸小说《鹿鼎记》。也是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