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因为。当时诸葛亮脑子一片空白。出现的结果太意想不到了。紧接着他追悔莫及。最后他又恍然大悟……
故事发生在诸葛亮六出祁山。诸葛亮在战术上屡败司马懿。司马懿就龟缩不出。诸葛亮想尽一切办法引诱司马懿出战。司马懿都置之不理。
诸葛亮就假装在上方谷囤积粮草。准备和魏军持久战。于是。蜀兵驾木牛流马往上方谷大量押运粮草。在押运的过程中。故意被魏将夏侯惠、夏侯和抢走部分。
司马懿对诸葛亮屯兵屯粮上方谷深信不疑。就计划到上方谷烧掉蜀军粮草。他先派人袭击蜀军祁山大寨使各路蜀军前去救援的。这样上方谷就空虚了。他再乘虚而入烧掉蜀军囤积在上方谷的粮食。这是釜底抽薪之计。
诸葛亮在山顶上。居高临下对一切都洞若观火。他安排蜀军虚作救应之势。司马懿以为蜀军都去救祁山大寨了。就带领司马师和司马昭并中军护卫人马。杀奔上方谷而来。
守在谷口的魏延。舞刀拍马。装模作样地和司马懿战了三合。就急急忙忙地败退了。司马懿看魏延带的兵少。就放心大胆地追赶魏延。魏延引五百士兵退入谷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穰星》这样写的: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中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经不见了。懿心疑。谓二子曰:“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
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杀出。张虎、乐綝亦各引兵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司马懿父子与张虎、乐綝合兵一处。同归渭南大寨。
看。这两小段就是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全过程。从此以后。司马懿死心塌地地防守营寨。无论诸葛亮如何挑逗、激将、辱骂。他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为了平息魏军众将的心情。司马懿还假惺惺地向朝廷请旨出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司马懿请旨出战不是个天大的笑话吗?派你带兵到前线迎敌。不就是要出战吗?难道是去开联欢会的?和敌方作战是司马懿的本职工作。所以他的请旨就不言而喻了。
魏明帝曹睿果然心有灵犀一点通。立即下旨。所有魏军兵将都坚守不出。违令者斩。这样一直熬死了诸葛亮。
上方谷的大火突然被一场骤雨浇灭。这个可以解释。用今天的气象学来解释。就是上方谷的上空突然在短时间内温度骤然升高。空气液化变成水汽。又化成雨水。降落下来。但是。难以置信的是。大火烧了有一段时间。为什么地雷和其它的火器都一直没有引爆。这就解释不通了。
很显然。司马懿父子抱头痛哭了一场。怎么着也得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大火都烧了好几分钟了。人仰马翻的。谷中一片大乱。地雷竟然没有爆炸。火器竟然丝毫无功。真的太匪夷所思了。我认为这个结果的出现是因为蜀军的后勤保障有严重问题。其供应地雷和火器肯定是假劣产品无疑。否则不可能烧了好几分钟。还稳稳当当的。一个也不爆炸。诸葛亮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知道。北伐战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了。所以。他心中的绝望到了极限。
结合李严供应粮草不及时。结合苟安传播流言等等。蜀汉内部人员有魏国的卧底或者是奸细的可能性太大了。他们为诸葛亮提供了不合格的地雷和火器救了司马懿。
其实。即使大火烧不死司马懿。诸葛亮也满可以趁机消灭司马懿父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孙子兵法》云:利而诱之。实而备之。乱而取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司马懿对诸葛亮采取的是:实而备之。强而避之的策略。而诸葛亮在上方谷可以采取乱而取之的策略。当时。司马懿父子被大火烧的焦头乱额。四处乱窜。敌方的这种“乱相”是军事行动中千载难逢的良机。但是诸葛亮却没有抓住机会。书中也交代埋伏在谷口的马岱因为兵力太少而放弃追赶司马懿。看这才是司马懿最后得以逃脱的主因。
出现这种结局。应该说诸葛亮负有的责任不可推卸。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将帅的性格也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这一次。就是诸葛亮的性格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我来分析一下给大家看看。
第一、诸葛亮太过于精打细算。以至于功败垂成。
1、诸葛亮无论是用兵还是搞其他的都是讲究“精准”。人们常说诸葛一生惟谨慎。其实。我还要加上一句:诸葛一生惟精准。诸葛亮办事精准到什么程度呢?人家说三天造出十万支箭。那就绝对不会提前半天。也绝不可能拖后一个小时;人家在什么地方要埋伏五千兵马。就绝对不会埋伏六千;人家要交给子龙三个锦囊藏着三条密计。就绝对不是四个锦囊等等吧。
而我就不是。如果办事需要五千块钱。我兜里就会装上六千;如果七天以内必须完成的任务。我就会在第六天完成;如果中午吃饭需要两个馒头。我就一定会买三个等等。总之。我办所有的事。都是必须留有余地。
而诸葛亮不是。他办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恰到好处。毫厘不差。长此以往。诸葛亮就给身边的人留下了神机妙算、高深莫测、神神秘秘的高大形象。而我给身边的人留下了啰里啰嗦、笨手笨脚的印象甚至有时好像准备的过于充分而显得有点画蛇添足。所以。得出结论:我远远不如诸葛亮!
火烧上方谷。诸葛亮也是这样。他把需要多少斤火药。多少颗地雷。多少枚火器计算的丝毫不差。绝对多一点不行。要是我。一看需要两千斤火药。我就肯定担心威力不够。就放上三千斤。就可能火势更猛。在大雨到来之前。引爆了地雷。点燃了火器。那么司马懿可就惨了。烧不死。也会被炸死。起码炸断个胳膊腿的废了他也可以呀!
2、埋伏的士兵太少。这应该也是诸葛亮经过严密的计算。他计算着。司马懿被大火烧的晕头转向了没有战斗力了。甚至干脆被烧死了。士兵们抬着司马懿的尸体跑出来的。因此留少数兵马在谷口等着无论司马懿是死是活。捡回去就是。要是换做我这种性格。我肯定埋伏几万人。宁可浪费人力物力也不能浪费这次好不容易才引蛇出洞的大好机会。
第二、诸葛亮太过于自信。继而疏忽大意。给司马懿的逃跑创造了机会。我一直在怀疑诸葛亮的目的是做实验。而不是要捉拿司马懿。不然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诸葛亮最善于使用火攻。他应该清楚地知道。火攻之后应该如何收拾残局。而这一次火烧上方谷。诸葛亮竟毫无准备。似乎司马懿必死无疑而且是必死于大火无疑。军事行动没有任何人敢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因此都必须有预备方案。即第二套行动方案。甚至有的还计划了第三套行动方案。反观。诸葛亮火烧上方谷。似乎就在赌。赌的是:司马懿要么被火烧死。要么就安全逃回。诸葛亮丝毫没有任何其他的应急预案。这似乎怎么也说不过去啊!
第三、诸葛亮为什么不使用“诸葛连珠弩”?试想。如果诸葛亮在谷口埋伏几千士兵。每人都手持“诸葛连珠弩”。那就相当于埋伏着几千个机枪手啊。司马懿的结果可想而知了。这个。就不用我再多说了。
我怎么看。都觉得诸葛亮火烧上当谷。不是为了消灭司马懿。也不是为了活捉司马懿。而是为了打败司马懿。
诸葛亮要的就是:“我诸葛孔明天下第一。今天的事实进一步证明。我比你司马老兄高明厉害多了。我来日不多了。留你一命。统一天下的苦差事就交给老兄你了。这是我的意思。也是天意。老兄应该明白吧?”
“功成不必在我”。这就是诸葛亮的恍然大悟。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天不助诸葛亮。即便诸葛亮下令追杀司马懿。由于苍天助曹。也不会对司马懿构成任何危害。
以前豹眼总认为司马懿这人很窝囊。而且很坏。隐藏很深。最后篡夺了曹魏的江山;认为诸葛亮一生忠于刘备、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而。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了解了一点历史之后。感觉远非如此。对于诸葛亮装神弄鬼很不感冒。现在反而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老懿子司马仲达。
诸葛亮用了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祈禳大法等等。但丝毫没有把司马懿咋地。
反而是司马懿通过使者了解了诸葛亮的食饭量。就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几天啦。而且司马懿也会观看天象。看到大星自东北坠落西南。就知道诸葛亮已经死了。
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安营下寨之法。深以为诸葛亮是天下奇才。那是司马懿会做人、爱学习。
火烧上方谷。那是演义为了可读性增加的艺术色彩。不可以过度地解读。否则。就没有趣味了。
既然诸葛亮能向风伯借来东风。为啥就不能向雨师请求不要有这西雨;既然神机妙算。咋就算不出有这西雨。为何不早在司马懿逃亡的路上设下伏兵哪?
一切的一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都是借口。为了自己的失败找一块遮羞布。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是符合辩证法的;而把这一失。归结于天意。那就是唯心论。
失败都是有原因的。事先策划不周导致了失败。不可以归罪于天。那是逃避责任。
其他观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让大家最惋惜的就是两件事。一件事是火烧上方谷降雨。一件事是诸葛亮祈禳延命的主命灯被魏延扑灭。前一件事让司马懿逃脱了性命。后一件事是诸葛亮没能延长自己的生命。这都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功亏一篑。不过。我们看书中描述的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这一段。就会发现里面有着一些微妙之处。
一、诸葛亮火烧上方谷。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是发生在他最后一次北伐期间。在这一次北伐中。诸葛亮与司马懿进行了最后的较量。诸葛亮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因此准备在这一次北伐中。毕其功于一役。这一次北伐成为诸葛亮准备最充分的北伐。
诸葛亮汲取前几次北伐的经验教训。对过去的种种缺陷都做了弥补。他积聚了三年粮草。用木牛流马运输。解决了后勤供应困难的问题。他用八阵图来训练军队。使得军队在野战中居于不败之地。他选择山岳地带与魏军交锋。充分发挥自己的兵种优势。在战术上。诸葛亮也采取了机动作战的方式。诱使司马懿与自己在野外决战。
这一切当然给曹魏的主将司马懿很大的压力。司马懿在与诸葛亮交手数次后。决定以坚守对峙的战术。来和诸葛亮拖时间。他准备利用诸葛亮的后勤供应困难。不和诸葛亮进行决战。在诸葛亮的粮草耗尽后等待蜀军自行撤退。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再对蜀军加以追击。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实际上是双方意志的搏斗。司马懿顶着部下求战的心理。与诸葛亮固守不战。这样他主场作战的优势就会持续发挥出来。为自己赢得优势。诸葛亮则针对司马懿的战术。采取种种手段。逼司马懿尽快与自己决战。他送巾帼给司马懿。司马懿向皇帝上表求战。利用中央派来的使者平抑了部下的怒气。
诸葛亮针对司马懿想靠对峙来消耗自己的粮草物资的想法。采取战地屯田的办法。不断给司马懿制造压力。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抗中。诸葛亮的粮草供应就成为了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为此。诸葛亮用这一点做诱饵。吸引司马懿出战。
诸葛亮在巡视战地的时候。发现了上方谷这个绝佳的地方。这个地方又因为形似葫芦。被称为葫芦谷。前面可容千余人。后者可容四五百人。在后面的山谷有一条小道出谷。只能容一人一骑。诸葛亮便派马岱在这里布置埋伏。把这个地方伪装成自己的粮草存储重地。并且用木牛流马的运输队向谷中运粮。
有一个民间故事是讲猎人是如何捉狡猾的狐狸。猎人为了引诱狡猾的狐狸。就用诱饵将狐狸一步步引出来。然后活捉它。诸葛亮对待司马懿这个老狐狸就是采取了这个办法。他故意让司马懿袭击自己的粮草运输队。将上方谷的信息透露给司马懿。司马懿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又有着毁灭诸葛亮粮草结束战争的诱惑。最终司马懿决定袭击上方谷。
在这一次攻击中。诸葛亮派魏延率领五百人马引诱司马懿进入上方谷。派马岱率领五百人马守在谷口。事先在谷中建造草房。装满木柴。并埋设地雷火器。等司马懿入谷后。马岱就放起火来。当时人算不如天算。正当司马懿和两个儿子抱头痛哭等死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浇熄了大火。司马懿的接应也赶到救援。司马懿趁机冲出谷口。逃回了大营。诸葛亮处心积虑的计谋就这样被一场大雨给破坏了。
二、诸葛亮失败的原因。
我们从书中看这一段描写。似乎一切都是天意。如果没有天气突变。司马懿父子就全被烧死在上方谷中了。这样。诸葛亮最难缠的对手就消失了。并且失去主帅的魏军群龙无主。也会成为诸葛亮的囊中之物。接下来诸葛亮就可以席卷关中。威胁关东。东吴在蜀军胜利的鼓舞下。也会积极攻打曹魏。这样一来。诸葛亮重建汉室江山的理想还有实现的希望。
因此。诸葛亮在看到司马懿父子逃出上方谷的时候。才会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那么。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父子逃走的时候。为何不去派兵追击。反而是在独自感叹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诸葛亮的计谋本身上。正是他的计谋中的破绽。才造成了这不可挽回的失败。
诸葛亮的火烧上方谷的计谋中。最大的缺点就是。用于上方谷本身的军队太少。这使得上方谷的计谋只能是孤注一掷。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烧死司马懿父子。让司马懿稍有喘息之机。这个计谋就不可能成功。就更不要说上方谷还突降暴雨。浇熄了大火。
诸葛亮在上方谷布置了埋伏。可是在那里只埋伏了一千人马。这一千人马还分为两部分。魏延率领五百诱敌。马岱率领五百截断谷口放火。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在这里。却动用了中军护卫人马和张虎、乐綝率领的五千人。
司马懿还使出惯用的招数。将军队分为前后两部分。他率领军队在前面放火。张虎乐綝的五千人在后面接应。这样。如果司马懿不能被火迅速烧死。张虎、乐綝的五千人马就可能将司马懿救出去。仅仅靠马岱的区区五百人马是不可能阻止住司马懿突围的。
那么。即便是如此。诸葛亮率领了十万大军北伐。手中至少还有数万人马。他派这些人马去追杀司马懿。也是可以的。可是。我们看到。诸葛亮手中并没有留下什么军队。他将军队一部分用来防守祁山大营。而另一部分被他派出去攻打魏军的渭南大营。这样。诸葛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懿逃走。而手中却没有兵力去追杀他。
而在上方谷的兵力布置。也有很大的漏洞。这是因为。上方谷本身并不大。前后两个谷加起来也不过才能容纳一千五六百人。而魏延率领的五百诱敌之兵。也是进到谷中。那么。司马懿如果率军进入。最多只能带几百兵。近万的魏军只有几百兵入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种景象是什么样的。假如司马懿没有混杂在先头部队中。没有进入谷中。这条计策岂不没有实施就失败了吗?
对于魏延的使用。更是让人不可理喻。让魏延率领五百人马阻击司马懿。本身就是大材小用。司马懿要袭击上方谷。派一员普通将领就可以了。魏延这样的大将应该用在关键的地方。而且在布置上方谷火攻时。诸葛亮还专门单独将马岱叫到帐中安排一切事项。他在布置完后。又附耳交代马岱。让他堵塞住上方谷的后路。
这种安排一看就知道是对付魏延的。上方谷的后路仅仅能够通过一人一骑。这样的地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算是不堵塞。司马懿也不可能从这条路逃出来。而这条路堵塞住。魏延和他的手下五百人马就没有了退路。只能和司马懿一起葬身火海了。可以想见。当时的上方谷中。里面的葫芦谷是魏延。外面的葫芦谷是司马懿。大火一起。双方都陷入了绝望。
这是因为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一定会谋反。在这次北伐中。他知道自己已经时日不多。就对魏延下了死手。在这次火烧上方谷的行动中。如果司马懿一死。诸葛亮北伐的胜利就在眼前。魏延对于诸葛亮来说。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因此。诸葛亮决定在火烧司马懿的同时。连同魏延一起烧死。以除后患。
这样。当暴雨浇下的时候。整个上方谷地区的两支蜀军各行其是。魏延的蜀军刚刚死里逃生。和司马懿一样丧魂落魄。没有战心。而马岱的区区五百人马。要对内阻击司马懿。对外抗击没有入谷的优势魏军。这是马岱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以马岱的能力。他连追击司马懿败兵的勇气都没有。就更不要说杀死司马懿了。
如果诸葛亮不是想要一劳永逸除掉魏延这个隐患。让魏延代替马岱。还可能会出现魏延斩杀王双的情景。可惜。由于诸葛亮过于相信自己火攻的威力。将机会错失了。
结语: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中。遭到了司马懿顽强的阻击。诸葛亮为了消灭司马懿。采取诱兵之计。将上方谷伪装成自己的屯粮重地。引诱司马懿前来袭击。司马懿最终上当。被魏延诱入上方谷。遭到了马岱的火攻。
但是。由于突然降下暴雨。让司马懿逃脱了被烧死的命运。诸葛亮在得知消息后。也无可奈何。这是因为。诸葛亮对上方谷火攻的成功过于自信。没有为失败做出预案。他手中的大军派去攻打魏军的渭南大营。上方谷只有马岱的五百人抵抗上万曹军的内外夹攻。唯一可能创造奇迹的大将魏延。则被诸葛亮封锁在谷底。
诸葛亮的所有计划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上方谷烧死司马懿的基础上。而上方谷的失败。将诸葛亮的计划全部破坏了。这样。诸葛亮只能眼睁睁看着司马懿逃走。而且从此之后。成为惊弓之鸟的司马懿再也不敢出战。再也没有诸葛亮决战的机会。诸葛亮只有抱着遗憾。病逝在秋风瑟瑟的五丈原上。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531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司马懿,火烧,谷口,自己的,粮草,埋伏,火器,地雷,人马,谷中
没想到大家都对诸葛亮看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而在喊天不助我,助曹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因为。当时诸葛亮脑子一片空白。出现的结果太意想不到了。紧接着他追悔莫及。最后他又恍然大悟……故事发生在诸葛亮六出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