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对于曹髦讨伐司马昭事败被害之事。历代人士有不同的评价。晋朝史学家陈寿认为曹髦:“轻躁忿肆。自蹈大祸。”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在谋诛尔朱荣时曾说:“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评价说:“高贵乡公名决有余。而深沈不足。其雄才大略。经纬远图。求之数君。并无取焉。”金元之际学者李冶认为曹髦事败都是王沈、王业告密所致。评价说:“当髦之图昭之际。使沈、业如经之不言。则髦必当得志。昭必先诛。魏祚必不倾。司马氏亦无自而王也。”怒斥卖主求荣的王沈、王业。同时赞扬坚守臣节、义不卖主的王经说:“成败之机。在于呼吸。而沈、业二鼠子背国佐贼。贼因得以肆其毒焉。反覆变诈若沈、业者。真二国之贼也!沈、业以泄谋为奸贼。则王经之不泄。信为有魏之忠臣矣。昭是以恨经而杀之。则是贼杀魏之忠臣也。夫忠臣之死于贼。则死于王事者也。于斯时也。魏之国如缀旒。魏之主如委裘。诚不暇于甄录已死之人也。然其秉董狐之笔者。可不特为一传。以劝后世人乎?或谓经之行迹不多见。自不足以立传。曰:‘君子之为己为人为天下。必待世闲之可称美者。载诸一身而无孑遗。然后为得哉。虽圣人亦不能尔。而谓君子者能之耶。观专车之骨。则防风氏之长为可知。’魏史不为经传。过矣!虽然魏史不传王经。晋史为传沈等。而千载而下。终不能废经之美。而沈等之臭恶。借东海之波。亦莫得而濯之。”清朝学者李慈铭盛赞曹髦的英雄之行:“高贵乡公经术文章。咸有师法。留心政事。常以夏少康为念。真三代后不多见之令主。其决计讨司马昭。亦不失为英雄。后人见其败死。谓之寡谋轻举。为鲁昭公之续。不知楚庄王之讨斗椒。叔孙昭子之讨竖牛。卫献公之讨宁喜。汉桓帝之讨梁冀;即同时若吴景帝之讨孙琳。后世若宋文帝之讨徐傅谢晦。周武帝之讨宇文护。皆冒险奋发。卒底于成。事机之会。间不容发。勇决速断。固除乱之首务矣。后世人君。狃于鲁昭高贵之事。因循容忍。以酿大祸者。不知凡几。可胜慨哉!高贵自言政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耶。二语慷慨激烈。千载下读之犹有生气。”并认为曹髦“见酷逆臣”。是“古今所共痛。”民国学者卢弼评价说:“高贵乡公博学好问。祯祥自叙。文采斐然。才同陈思。当时已有定评。设得贤宰辅。诚有为之君。乃受制权奸。深忌其才。英年惨死。可为浩叹。”
其他观点:
唐文宗选择和李训还有郑注合作策划本身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起初李训和郑注合作的非常好。并且利用宦官内部的矛盾已经除掉了几个大宦官。而随之李训急着争诛宦官之功。就指使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奏称左金吾大厅后面石榴树降有甘露。想引诱宦官到那里。围而杀之。但是被宦官仇士良识破了这个计划。不仅劫走了唐文宗。而且派神策军诛杀了李训、韩约、郑注等大臣。这就是“甘露之变”的大概过程。
李训集团是“甘露之变”的主要策划者。而李训作为其中的核心力量。手下的主要成员多来自于地主阶层。对于建功立业有非常大的热情。所以也就促成了“甘露之变”的契机。而我们说。在唐末地主阶层政治地位有限。所以李训任宰相后带领这一批人最大的目标就是取得功名。尽管在李训发达之路上也依靠过宦官的帮助。毕竟地主阶层想要挤进中央绝非易事。但是李训政治观点还是反对宦官的。而且李训集团排挤朝中大臣的行为也导致了可以拉拢势力的削弱。
综上。“甘露之变”可以说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但是突然的发生以及迅速落败也是偶然。尤其是对于唐王朝来说。至此已经积重难返。所以“甘露之变”可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未能起到挽救唐王朝继续衰落的命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577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宦官,甘露,高贵,司马,之变,忠臣,评价,王朝,地主,阶层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评价甘露之变?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对于曹髦讨伐司马昭事败被害之事。历代人士有不同的评价。晋朝史学家陈寿认为曹髦:“轻躁忿肆。自蹈大祸。”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