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最大的不同主要是在于取士只凭考试成绩决定。除武举、制举。都要有官员推荐外。其他 科目应举不再需要荐举。
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在隋朝打下的基础下。自唐朝开始。完全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士人入仕和朝廷选官。无不以考试为重。科举制成为重要的制度。
唐朝取士之科。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无论学校生徒。还是州县乡贡。都要经过考试决定去取。
乡贡皆怀牒自列于州、县。参加相应的考试。唐代科举的科目甚多。常选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等。明经又分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史科。这些科目每年举行一次。也称常科或常举。诸科中最受人重视的是明经、进士二科。因为唐代尚文。后来明经也不为人所重。而以进士独贵。进士科“盛于贞观。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朝完善的科举之下。使其“野无遗才”。极大加强了国家的统治。也难怪唐朝的国祚在单一的大一统王朝中最长!
宋代科举在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宋史·选举志》说:“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之有改。”
宋朝科举只凭考试成绩决定。除武举、制举。都要有官员推荐外。其他科目应举不再需要荐举。
宋太祖赵匡胤在乾德二年初置制举。诏曰:“今后不限内外职官前资、现任。黄衣、布衣。并许直诣阁门。进奏请应。”即不论官员、平民。任何人都允许应举。宋仁宗赵祯在庆历六年。对制科考试则加了一条限制:自今制举“须近臣论荐。毋得自举”。凡应制举者。必须有“近臣论荐”。”
宋朝还有独特的特奏名制度。专为多次参加省试或御试落榜者而设。这样的落榜者年龄在40或50岁以上的。由礼部奏其名。直接参加殿试。分别等第。一律赐予出身或授予官衔。特奏名收罗久困于场屋的士子。数量庞大。
宋朝对于读书人如此之优待。也难怪有着文宋之称。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其他观点:
唐宋两朝时的科举形式没有太多的不同。相比来说。宋朝的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对于招揽人才起到更好的作用。两者不同最突出的。有以下三种:
一、唐朝时的进士人数。远远少于宋朝。唐朝整个时期一共招考263次。进士却只有6637人。而宋朝虽然只有118次。却进士人数达到42548人。由此而见。宋朝进士名额是大大扩招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唐朝进士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宋朝则是现在抗扩招后的了。当然。考进士的难度还是很高的。和现在考清华北大差不多。
二、宋代进士一登科即可授官。
唐朝时。就算你考取了进士。也不见得就马上“分配工作”。成为官吏。像韩愈老师。就考了进士后做了多年的冷板凳。天天急得发疯。给宰相们上书。求个官做。后来没办法。主动要求去正发生兵乱的危险州府去当幕僚。而在宋朝。一登科后就保“分配”。肯定有官做。
三、宋代科举相比唐朝更为公平。
宋代因为完善了糊名制度、锁院(主考官封闭起来)制度。使得录取更为公平合理。而唐代送后门。托人情的情景屡见不鲜。王维因出卖色相。给公主弹琵琶而获得高中。杜牧因有吴武陵的人情。而“屠沽不能易”(就算杜牧是杀猪的屠夫也要让他中举)。所以唐代各种行卷请托等“潜规则”、“暗交易”。屡见不鲜。像孟浩然、贾岛、张祜、罗隐等人才。都终身不第。黄巢因为没有中举。一怒之下造了反。直接葬送了唐朝。而在宋代。几乎所有的知名文人都出身科举。像状元张孝祥、文天祥等。都是非常杰出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宋代选拔人才机制的完善与成功。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632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进士,唐朝,科举,宋朝,宋代,武举,科目,制度,唐代,近臣
没想到大家都对唐宋两朝的科举有什么不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最大的不同主要是在于取士只凭考试成绩决定。除武举、制举。都要有官员推荐外。其他 科目应举不再需要荐举。接下来宋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