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谈谈知行合一
一万个人对知行合一有一万个想法。合并同类项。理解有好多种吧。
学而时习之。或为原始的一种。学礼是知。复礼为行。孔子及忠诚者。两千年就是为一个稳定的仁者爱人的公则悦的社会秧序。也为他们自己的正当利益努力的。春秋时因不合潮流。其学说成为无用的高大上。孔子也成了丧家狗。但他的知行合一却是真诚的。
孔孟学说虽为地主阶级服务。但也主张限制极端分化。求一个稳定。真能仁者爱人。与民同乐。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自然经济时代。人民也会幸福的。问题在于执政者的欲望无限膨胀。官逼民反天下大乱。其重要原因就是知行不合一。读孔孟又背叛孔孟。
他们有的不知孔孟。有的未必不知孔孟。他们是不能抑制私欲。对孔孟知而不行。为拯救官心。王阳明发展孟子等心学观点。才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破心中贼。再破山中贼。但在私利面前。它们肯退步?所以王阳明也是说废话。
真能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何以崩溃?孔孟朱王不是小人。理论也不是没有一点根据。但不能道法自然。只有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实践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仅仅是工具。科学世界观才是灵魂。
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的说法。一切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等甚至企业家。乃至无人不晓。所以。不必迷信。真能信法。守法。执法。以生活说。遵从书法、拳法、一切现行规则等而行之。就是最需要的知行合一。
是不是知行合一。自有公论。及时提醒比坐而论道好!这个知行合一太通俗。太常见了。除伪装者。几乎人人知行合一。问题在知什么?行什么?合一于什么?
其他观点:
这句话是王阳明说的。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要研究知行合一。需要先去了解王阳明为什么提出“知行合一”这个概念。
万事皆有因。王阳明是为了反对朱熹和矫正程朱理学而喊出的知行合一。
朱熹是谁?朱熹说了什么?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在孔庙他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间。儒学集大成者。世尊为“朱子。\"
春秋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子”也!应该是唯一一“子”。很厉害的一个大人物。
他的思想体系是理学。庞大的很。为了此题目。这里不用全部罗列开来。我们把朱熹的理论简单化如下:
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明人伦。” 朱熹是理学。
为了方便对比。我们也把王阳明庞大的心学理论简单化如下:
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明其心\"。王阳明是心学。
理学也罢。心学也罢。都是儒家学派。
众所周知。儒教徒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儒学的方法。那就是——格物致知。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礼记·大学》
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自古至今的大儒一直在和这十七个字较劲。
重点快来了:怎么“格”物呢?
朱熹认为:格就是“至”。就是穷尽。“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对格物的理解就是研究事物。就是需要一件一件去研究外在的事物。包括人生的事情。当然也包括具体的物质。那怕一石一木。都要一件一件去研究。以寻找出最后最大的道理。理学嘛!
王阳明认为:格是“正”。格物是正物。端正事物。把和你有关的事物都端正了。才是格物。
要研究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使之端正。让其步入正轨。守本心为第一要务。心学嘛!
再往答案前进一步:格物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致知!
朱熹认为:知就是知识。当然。朱熹的这个“知识”还有定语的。这里是指那种终极的知识。所谓致知。就是达到终极的知识。绝非普通的知识。
朱熹认为。格物。也就是研究事物到极致之后。自然会获得知识。对万物有了彻底的认知。就是致知了。
朱熹是往外求知。向万物求知。
王阳明有另一种理解。王阳明借用了孟子的一个概念。他在“知”前面加了一个“良”字。良知也。
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
王阳明认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说明了良知是先天之知。不用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获得。
良知在哪里?人本心具有也。就像《大学》所说的“明明德”之“明德”。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先天的美好本性。美好素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王阳明认为。如果打算致知。唤醒自己内心的良知就可以了。去研究什么万物呢!浪费功夫。
最后答案来了:
既然王阳明认定了研究万物去致知是浪费功夫。良知是每个人本身具有的。接下来要干什么呢?把浪费的功夫省回来了。把这些功夫拿去干什么呢?
行动呀!
按着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去践行。让实践和良知契合。知行合一也!
不要去研究万物之知了。那是万物之知。非你本人之知。
你知晓了动物生存靠弱肉强食。难道也要弱肉强食吗?你知晓了植物们争奇斗艳的开花为的是吸引蜜蜂来传粉。你也要争奇斗艳吗?
不用。我们是人类。和他们不一样。
追着你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就好了。就可以求得“大道”了。
你想过简单生活。那就去吧。不要弱肉强食争奇斗艳了。
你想孝敬父母。那就去吧。不要说什么事业第一了。
你如果有能力。想要去造福天下苍生。那就去吧。不要怕“吃亏”。
不要说你没有想。你一定想过。这个是人性本能。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其他观点:
“知行合一”是心学思想的大成。也是核心。知易。而行难。知行合一是为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
《传习录》曰: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关于“知行合一”。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当时读到这段如醍醐灌耳。今人做事。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凡人多是空励志。以至说多做少。最终落空。
说起“知行合一”。不得不提“四句教”。王阳明五十六岁时将自己的思想归纳为四句。曰\"四句教”。对于“四句教”我的理解:四句话要一起来读。如果单独读一句。就片面了。不能真正理解阳明先生的意图。四句教是心学大成之言。跟“知行合一”一样。都是阳明先生的重要思想。有的人片面的只读第一句。怎么能理解四句教的精髓呢? “四句教”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阳明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让我们再来解读“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 王阳明说:“心即理”。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符合本心的就是善。不符合本心的就是恶。所以做圣人的道理不必去向外寻找。只要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呢?其实。正因为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所以才说它无善无恶。比如:法律是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合法还是非法的标准。那么法律本身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呢?我们当然不能说法律是非法的。可我们好像也不能说法律是合法的啊。心之本体也是如此。我们既不能说它是善的。也不能说它是恶的。只能说它无善无恶。
关于“四句教”的思想。我认为自古以来。理解的便理解了。能掌握王阳明先生思想的精髓。为已所用。便能了解知行合一。不理解也就不理解了。包括片面或批评之流。只是发表自己看法罢了。
要了解“知行合一”。还是要读先生的《传习录》。《传习录》是王阳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中国传统国学经典。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心学”发展和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知行合一”是王阳明著作中重要的思想。都是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要想彻底了解。还是要通读此书。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无论何时。是否理解。不可否认的是王阳明先生的思想会一直指引着我们。知行合一。需知。也需行。理解了。便能指引我们自省、慎独、求知、前行。
我是大志读书。致力于原创问答。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9660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朱熹,良知,自己的,四句,孟子,思想,心学,理学,事物,万物
没想到大家都对“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谈谈知行合一一万个人对知行合一有一万个想法。合并同类项。理解有好多种吧。学而时习之。或为原始的一种。学礼是知。复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