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对宋朝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原创

澶渊之盟对宋朝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澶渊之盟看似宋朝吃亏。实则是宋朝君臣大智慧的一次集体绽放。所谓大智若愚也即如此。听牧渔君娓娓道来。

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清楚宋辽之间的对峙的基本情况。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元与亡国的柔然帝国。是个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不会种地。刚学会定居也没多久。但是有好马。能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遇到灾年了养不活自己。人口太多了也养不活自己。春夏相安无事。遇到冬天没吃的就南下抢劫。而宋朝人作为农耕民族。最希望的就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足自己的小日子即可。

澶渊之盟时期的战争。就是发生在契丹人南下抢劫的过程中。并不是宋朝不想抵抗。而是你今天把他赶走了。明年他照样会来。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不至于让自己吃亏?宋朝的君臣可是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的。最终商议的结果就是签订了貌似吃了大亏的澶渊之盟。而这个澶渊之盟。宋朝不但没有吃亏。而且占了大便宜。最终还导致了契丹民族逐步沦落。

澶渊之盟主要约定了四件大事:

一、宋辽两国以兄弟相称。互称南朝、北朝。这一点比石敬瑭强多了。谈不上吃亏。更谈不上丧权辱国。二、划定边界。燕云十六州不是宋朝划出去的。现在看样子没有能力收回来。那就先划界停战。也谈不上吃亏。三、宋朝每年给辽岁币10万两白银。绢20万匹。四、边境设立榷场。开放两国贸易。

猫腻就藏在这三、四条之中。

到底每年给辽国多少钱呢?是多还是少?换来的是什么?

拿宋朝官员的工资说吧!开封府尹包拯每年的正俸(标准工资)为300贯/月。加俸(奖金)为30石米粮/月和1500贯/月公务开支。职田(生活补贴)2000石米/年。同时还有大米、小麦、绫、绢、罗、绵、木炭、柴禾、干草等补贴。共计每年的收入为22000贯左右。一贯相当于一两白银。也就是说包拯的年薪为2.2万两白银。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折合起来。每年约为30万两白银。大约为13个包拯的年薪。当年负责和辽国谈判的钦差是曹利用。回来后直接扑倒在宋真宗赵恒的面前。大哭道:“臣罪该万死!许给契丹人的钱太多了!”。把皇帝吓坏了。等听到曹利用说“三十万两”。赵恒一脸懵逼。怎么才要了三十万两。这么少。不就是几个高管的年薪吗?还重赏了曹利用。

契丹人着实对宋朝不够了解。他们认为要的够多了。辽国就是个光脚不怕穿鞋的屌丝。宋朝就是个投鼠忌器的富豪。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宋朝每年给辽国30万两白银。换取的是长期和平。比每年一次反打劫划算多了。新招聘几个能打仗的高管也。恐怕30万两也不能打发吧!

开放榷场才是后手。宋朝给的不是钱。是投资

辽宋边境设立的榷场才是老谋深算的条件。榷场是两国指定的边境贸易地点。比现在的自贸区地位高多了。既然是贸易。我们看一下。都交易什么呢?辽国出口给宋的主要是马、牛、羊。附带着还有些药材、皮货等。而宋朝出口给辽国的就多了去了。有粮食、手工制品、绫罗绸缎、艺术品、农用工具、陶瓷品等等。这边境贸易宋朝对辽的贸易顺差非常大。相当于10:1以上。不但宋朝每年给辽国的岁币都收了回来。还又多赚回来了几十倍的钱。你说这生意划算不划算?跟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一样。给了你钱。我最后都翻倍赚了回来。所以说。宋朝给的是投资。不是贡钱。

最要命的还真不是钱。而是对契丹人的改变

宋朝的岁币给谁了?国家都分给了王公贵族呗。能大量买宋朝商品的是谁?不也是这些人吗?你说宋朝每年给这些人钱。他们还会支持去和宋朝开战吗?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鬼才会想去侵略宋朝。澶渊之盟后。只要得了这些钱。这宋朝的边境算是平息了。

宋朝不像汉唐。因为失去对草原的控制。宋朝一直缺少良马。这个对骑兵作战影响非常大。榷场开放后。一些马匹是可以用来交易的。不过当时辽国严禁战马出口。但你管得住走私吗?以榷场交易之名。行走私之实。发票都能给你做出来。你说宋朝这个自贸区建的划算不划算?

最重要的。是契丹人上层日子好过了。就不想打仗了。当年的契丹骑兵一去不复返了。宋朝像养猪一样把这些契丹高层养了起来。这个民族脱离了饥饿状态之后。战斗了开始大幅下降。后期。金人崛起时。攻打辽国。势如破竹。

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看似城下之盟。但宋朝的朝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契丹人的还是比较单纯。哪有宋人的城府深呀?

其他观点:

对于《澶渊之盟》是利是弊的问题。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曾有大量分析。静夜史认为:

《澶渊之盟》对于北宋的弊要远远大于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如下:

1、边界底定。北宋再无可能收回燕云十六州

夺回燕云十六州一直是北宋历代君主的梦想。

这个梦想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经过宋太宗赵匡胤。一直到宋徽宗时代。都没有彻底消弭。

一般而言。宋辽两国的实力会随着时间的发展此消彼长。换句话说。两国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只要不确定。就一切皆有可能!

但是。一旦条约签订。双方约定以白沟河为界。就彻底宣告了燕云十六州的永久丢失。此后北宋永远失去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正当理由!

对于北宋而言。失去燕云十六州绝对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北宋绝对没有自我感觉可以高枕无忧。其后北宋在河北大造柳树林和河网防线就是最好的证明。

2、承认辽国正统地位。北宋形势更加被动

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王开始。中原正统成了后继王朝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这个正统问题在大一统王朝还好一些。而一旦中原突变。南北分裂。那就很麻烦了。就不仅仅是抢夺个传国玉玺这么简单了。

西晋灭亡后。伴随着五胡乱华。中原进入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南朝被认为是中原正统。而隋朝要成为中原正统。就必须要彻底消灭南朝。统一天下。

而北宋建立后。南北朝局面再次出现。对于北宋而言。局面更加被动。首先辽国造成了封建化改革。已经具备了争夺正统的资格。其次辽国建国比北宋更早。比北宋更加有合法性!

所以。北宋面临的形势比南朝更加被动。北宋如果想要争夺正统。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争议状态。也就是不确定状态。

而《澶渊之盟》后。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就等于北宋默认将正统拱手让人。因为辽国占据的空间更大。包括西域、高丽等都以辽国为正统。至今俄语中还以契丹作为我国的代称!

3、岁币加重北宋负担。经济战徒有虚名

《澶渊之盟》被传颂得最厉害的。就是它的经济价值。

在这个经济价值中。流传着两种观点:

一是“省钱理论”。即北宋和辽国战争每年花费数以亿万计。而条约一签订。北宋每年只需要付出岁银10万。绢20万。实在是非常划算的买卖!

二是“经济战”理论。即北宋利用这30万岁币和边境的榷场对辽国进行经济战。虽然赔了30万。但榷场一会儿的功夫就赚回来了。而且还可以让辽国对北宋产生经济依赖。北宋用经济手段足以拖垮辽国!

就好像你虽然不抽烟20年。但是也不一定就可以攒下一辆宝马的钱。钱不花在烟上。也可能花在其他方面!

请问钱省到了哪里?

说经济战的。需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从来没有一个弱国可以成功对强国发动经济战的!

因为经济战发动的前提。是强大的国力!在经济战玩不转的时候。强国可以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比如美国这样的。

而当辽国感觉吃亏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打击北宋。而北宋如何能保证经济战的成功实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其他观点:

表面上看。以当时北宋的局势说。这确实是一桩有利于国计民生发展。堪称宋辽双赢的和约。

而要了解它对于宋朝当时的意义。就得瞧瞧北宋此时的国情。虽说后世一直管宋朝叫“富宋”。但彼时的北宋。先前被第二代皇帝宋太宗多年折腾。军队被瞎指挥赔惨不说。治国还治出了西南大动乱。待到宋真宗接班后。正接盘个内忧外患的烂摊。《澶渊之盟》签约前的七年。宋真宗玩命励精图治。也不过是艰难稳定了朝局。

比起从白登山撤下来后。咬牙与匈奴和亲的汉高祖刘邦。甚至渭水边上忍辱送钱。换得突厥洋洋得意的唐太宗李世民。澶州城里宋真宗的处境。虽说没那么糟。情况却也类似——大宋此时最急需的。同样是可以休养生息的和平。

而《澶渊之盟》的签订。不止来自这个处境。更来自当时宋辽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历经二十五年血战的宋辽战争。此时已经打到精疲力尽的地步。宋朝北伐无力。辽国南侵也常头破血流。这次更是陷入进退不得的窘境。两家已经势均力敌到“谁进攻谁找死”的地步。那么和平。就成了最理智的抉择。《澶渊之盟》里的每一个条款。都是这二十五年里。无数宋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打回来的。

而以条款的内容说。此时的北宋更是长出一口气。特别是被后世诟病的三十万岁币。在好些史书里。更被描绘成“沉重的负担”。但以北宋宰相王旦的话说:“虽每岁遗赐(送岁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比起花费巨大的战争来。这钱对当时宋朝。确实只是“小钱”。

而且就是这点“小钱”。也未必是宋朝买单。《澶渊之盟》里的附加条款。就是宋辽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所谓的岁币。更是“取之于虏。而复用之于虏”。也就是说。宋朝通过每年从辽国身上赚到的钱向辽国支付岁币。换得辽国乖乖信守和平。算盘打的非常精。

但对于当时北宋来说。真正的意义。更不在这点小算盘:宋辽边境和平后。不单贸易做的红红火火。原先尸横遍野的战场。更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农田。经济民生从此直线恢复。北宋耕地暴增到五亿亩。人均财富增加三倍多。这换来百年和平的条约。启动了宋朝经济民生高速发展的时代。

就连杀得满身战伤的北宋军队。也在《澶渊之盟》后腾出手来。教训勾结辽国的西北党项等势力。特别是宋真宗晚年时的三都谷之战。数千宋军更是一战击溃数万党项吐蕃联军。杀得西北“十万胡尘一战空”。北线和平的宋王朝。从此开始步步为营。对西北地区进行经略。倘若北宋的军政武备。一直能保持这样的积极劲头。那么条件好得多的北宋。复制汉唐时代的热血崛起战史。同样指日可待。

但是。这却也恰是《澶渊之盟》。在给北宋带来繁荣的同时。留下的恶劣后果:自宋太祖时代。宋朝的强大武备体系。却随着《澶渊之盟》后的和平景象。以及宋真宗的去世。越发的荒废衰败。

宋真宗去世后。边境压力越发松弛的北宋王朝。脑筋里竟越发没有了“武备”的这根弦。军队的战斗力每况愈下。即使是北宋投钱最多。装备最好的禁军。竟连基本训练也荒废。宋仁宗时代的枢密使田况。就痛骂过宋军训练的怪现状:每教射。皆望空发箭。即使能中。亦不能入——射箭放空箭。打得中也射不死。这样的废品军队。如何保家卫国?

为什么会如此废?因为就连北宋的军政决策者们。那些号称“名相荟萃”的精英们。都对武备发展极不感冒。满以为有一张《澶渊之盟》约束。辽国人做不了妖。那大宋还练兵干什么?培养武将和我争权?典型北宋名臣司马光。一说到军备。就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诸如“宋朝人怎么练也打不过西夏人”“割让西夏土地换和平”的怪论。都是来自于他。

甚至最起码的武器制造。《澶渊之盟》以后。北宋也是各种废。号称有全世界最大军工生产体系的宋朝。到了宋仁宗年间时。兵器生产竟到了“精好堪用之器。十无一二”的地步。这还是北宋装备最好的禁军。也就是说。宋金莫说战斗力如何。就连兵器装备。都是百分之八十不合格。这样的军队上了战场。如何不弱?

也就是说。自从《澶渊之盟》后。面临大好自强机会的北宋。却用了几十年时间。在经济繁荣的表象下。把军备折腾到废柴的程度。靖康之耻的灾难。这一条才是病根!

可这能怪《澶渊之盟》?就连签订《澶渊之盟》的宋真宗。当时都有过“数十年后。自有御虏之人”的自信。坚信大宋会利用这个大好机会富国强兵。却哪知不肖子孙如此糊涂?忘战必危。就是北宋君臣。以一场靖康之耻。留给后世的血的教训!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56

    北宋,宋朝,澶渊,契丹,辽国,真宗,经济,正统,边境,中原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56

    没想到大家都对澶渊之盟对宋朝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0:58:56

    澶渊之盟看似宋朝吃亏。实则是宋朝君臣大智慧的一次集体绽放。所谓大智若愚也即如此。听牧渔君娓娓道来。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