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人,后来都干了什么工作,现状如何?
原创

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人,后来都干了什么工作,现状如何?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也是七五年的高中毕业生。所读学校那时候叫农业中学。说学校其实也就是农村中的几间草房子。门口有块空地就是操场的那种。老师是各地方七拼八凑来的。正规教师就一两个人。

虽说是高中毕业。也就是读了九年半书。小学五年半。初中二年。高中二年。高中毕业没有地方去了。只有回家务农。人家有头绪的家长有将孩子送进工厂的。送进供销社的。做赤脚医生的。民办教师的。

只有我们这些没有头绪的孩子。一头扎在农村。一干就是几十年。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没有大的追求。很容易满足。虽然是在农村。小日子过得去就算了。

现在回头看看后悔了。当初人家有工作的。现在都有老保。每个月雷打不动的都有好几千进帐。当初在家老老实实种地的什么都没有。将来还得靠子女来养老。这就是区别。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不可能都是一样。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凡事都要想开点。辛辛苦苦一辈子。轻轻松松也是一辈子。

其他观点: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生。可以说七七年之前由于没有考大学的任务。毕业后回原籍自然而然就上了当人民公社的社员。靠出勤争工分吃饭。少数人应征入伍。还有少部分当了乡村民办教师。极少数人地方政府部门有关系的进社办企业当了工人。

这部分农村高中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在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年。有不少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甚至还有成办行业中的翘楚或领军人物。

本博是七五年高中毕。两年制高中实际上了一年学。那一年多时间几乎都用在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开荒种地上面。根本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后来参加高考也是临时抱佛脚。名曰复习。实际上也是从基础课突击补起。考上者并非就是同龄人中的娇娇者。而落榜生当中也不乏当初学习成绩很不错的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高中招收新生。为了与大学招生政策上保持一致。也是采取推荐的方法。也就是初中毕业不用考试。由校方与大队领导共同参与。按照上级所分配的名额推荐给高中学校。能够上高中的学生并非就是学习成绩优秀的。而没有上高中的学生也不乏学习成绩好的人。

即使上了高中的人。最终结局仍然是绝大部分回到家乡当一位地球修理工。这部分所谓的回乡知识青年。除了极少数后来参加高考被大中专学校所录取。现在有为数不多的养老金。也算是生活有了保障。还有就是当民办教师后来转正。现在也是如此。而大多数人还是以种地为生。本博上高中时的同学当中当民办教师的人还是不少的。现在都已退休帮助家人仍然奋战在广阔天地里。

城乡二元结构的行政管理办法。人为设置的篱笆墙阻挡了城乡之间人们的自由交流。使得不少受过教育的农村人。尤其是七十年代所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其命运犹如路遥笔下的高嘉林。务农心有不甘。进城又遭遇坎坷。就是个人的婚恋也是高不成低难就。最终结局也是无可奈何跟着感觉走。

时代发展的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就是在农村务农的这批上世纪七十年代所毕业的高中生。尽管付出了艰辛和汗水。毕竟不少人的下一代赶上了时代前进的高速火车。让其父辈这代人也算是小秃长个脸面胡。屈处有补。

总之。就是七十年代末农村毕业的高中生。现在也到了花甲之年。若继续呆在农村也就成为了所谓的空巢老人。这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大的社会背景下无论城乡。七十年代所毕业的高中生按照年龄推算。基本上已经退出了社会舞台。到了怡养天年的时候。(原创于:2021/12/19)

其他观点:

我是七二年高中毕业。就谈谈我们这个班的情况班。

我们这个班一共五十二个人。当时毕业的时候正处于文华大革命中期。大学招生只能靠推荐。还要有关系。所以有关系的一毕业没几天就被推荐去上中专。一个上师范。一个上卫校。还有一个是上的农业学校。还有一个是我们班的班长。他更是根正苗红。一毕业就到公社的工作组工作。进驻村。后来留在公社做团委书记。再后来成为公务员。其他人回家种田。

后来我们公社办了三家镇办厂。因为进厂要通过公社这一头招工。这时只要有点关系的都被招进厂。没关系的继续种田。有少数进不了厂的就去学手艺。做瓦匠木匠。在回大队做农民后。有的同学逐渐被提拔上来当干部。还有的同学去当兵去了。后来镇办厂有两个厂倒闭。进厂的这部分同学也就改行学手艺的学手艺。有人脉有资金的。自己去办厂。还有的回家自己种田或外出做小买卖。有的去其他厂做工人。

我们这一届的高中毕业生是由三年的小学毕业生组合而成的。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相差五到六岁。所以大部分人到七八年都已经结婚生子。又不是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没资格参加高考。我们这个班只有几个人参加高考。一个考上南京师范大学。一个考上中考。我是七五年到学校做代课教师。七九年成为民办教师。八零年民办教师可以考师范。考上师范的。后来国家有了顶替的政策。有几个同学顶替父母的工作。成了吃国家饭的人。

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有四个自己办厂。两个是企业副总。。四个做老师。其中一个是南师大的教授。一个是农业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两个当兵退伍后都成为公职人员。两个医生。三个公务员。一个做小买卖。两个是村官。一个是马鞍山一家企业干部。有四个是木瓦匠。其他就是镇办厂。村办厂或私人企业的工人。只有两个人是在家种田。还有三个人过世。

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有百分之六十的人的子女考上大学。接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在城里有房。大家现在都是爷爷奶奶级的人。有一大半的人在家接送孩子上学。只有少数的人继续在工作。同学们的晚年生活过得都挺好的。

从我们班的情况来看。七十年代的高中生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比较幸福。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5:49

    的人,民办教师,同学,高中,农村,高中毕业生,都有,学校,上了,两个

  • 旧日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5:49

    没想到大家都对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人,后来都干了什么工作,现状如何?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5:49

    我也是七五年的高中毕业生。所读学校那时候叫农业中学。说学校其实也就是农村中的几间草房子。门口有块空地就是操场的那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