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70年代出生的孩子,记忆最深的是什么事?
原创

农村70年代出生的孩子,记忆最深的是什么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对农村70后的孩子来讲。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儿时艰苦的岁月了。八十年代的农村。还是比较清贫的。那时候农村人还没有外出打工的习惯。主要靠着农耕的生活过日子。辛苦一年下来收入的粮食。交了公粮之后。就所剩无几了。特别是小麦。每家每户能留上两袋子就不错了。平时还舍不得吃。打了面粉之后。只有在家里来了亲戚或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舍得蒸白面馒头吃。

平时吃的大都是玉米面或者豆杂面。或者红薯面粉的杂粮。这些东西放到现在。绝对都是受欢迎的好东西。可在那个时候。天天吃。嘴里都寡淡出个鸟了。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候。面对锅里热腾腾黑乎乎的窝窝头。实在是没有咀嚼的欲望。在娘的逼迫下。还是拿起了一个。借口要出去玩。就拿着窝窝头跑出去了。

走到屋后。旁边有个大水坑。看四处无人。就将窝窝头扔进了水坑。但还是被尾随跟来的娘看到了。只见她找根长棍子。硬实将浅水里的窝窝头给捞了出来。然后就是追着我猛打。还好我跑得快。少了一顿皮肉之苦。但回去还是免不了一阵暴风骤雨般的训斥。

那时的农村人。每到吃饭的时候。特别是吃早饭。都爱端着一盘子煮红薯到门口吃。邻居们边吃边聊天。吃完了各自下地干活。一顿早饭就这样解决了。

现在回想起来。简直像在梦中一样。小时候过怕了这样的生活。父母天天说。还不好好上学读书。将来考上了大学就可以进城吃商品粮了。天天吃白面馒头。顿顿还能吃上带油水的菜呢。否则的话。你就等着在农村受苦一辈子吧。

如今农村人也不吃窝窝头杂粮了。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想起那个时候的农村。想必这个年代的农村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如今的孩子听起那时候的故事。仿佛这些都发生在外星球上一般。满脸的不可思议状。

过去的都过去了。往事只能留给回忆。

其他观点:

这是一个很暴露年龄的问题。不过想想。能跟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小时候的事情。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70后。出生在农村。记忆最深的事情。就是那些贫穷岁月里。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以及劳动学习等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了。

权当一次忆苦思甜吧。

民以食为天。就先说说“吃”吧。

北方的农村。七十年代的时候。每家的早饭几乎都是这样的:一大铁锅红薯。锅沿上贴着几个玉米饼子。一罐子香菜汤。

我小的时候住在姥姥家。我的早饭是一小搪瓷碗小米饭。

这是姥姥专门为幼小的我准备的。家里其他的人谁也舍不得吃一口。

之所以常常记起这个。或许是因为它饱含了姥姥对我的爱。以及我对远在天堂的她的思念。

糖果点心。更是稀缺品。

我爷爷兄弟四个。我有两个叔伯爷爷在北京。那时候我老爷爷会不时地收到他北京的孩子寄来的蛋糕。

老爷爷舍不得吃。就把这些蛋糕包好。放在大衣柜里。作为守在他身边的重孙辈最大的孩子。我经常会吃到那些蛋糕。

那些香甜软糯。上面往往带了一层绿绿的小东西的“美味”。这也是当时其他农村孩子享受不到的。

直到后来长大了。吃上新鲜的蛋糕。心里不由地问:“蛋糕怎么是这个味?上边那层绿的小东西哪去了?”

第一次吃苹果。也很难忘。那是有一次。爸爸的一位远方朋友来了。妈妈炒了鸡蛋。拍了黄瓜。做了腊肉。就再也凑不齐四个菜了。

后来去商店买回两个苹果。把它们洗净。削了皮。把果肉削成一片片的。摆放在盘子里。撒上白糖。

我妈估计是看到馋猫一样的我围着她不肯离开。就把刚刚削下的苹果皮递给我说。你把这个吃了吧。

我拿过它们。放在嘴里。觉得一股甜丝丝的果香。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苹果”。

再来说说“穿”。

我的第一条裙子。是北京大伯家的姐姐穿旧的一件天蓝色的裙子。

面料比较厚。当时夏天穿着其实也不怎么凉快。

还有一件短款的白色短袖上衣。这两件衣服配在一起。有一种蓝天白云一样的清纯。

可是那时候不兴“露脐装”。白色上衣穿在身上。往往露出腰。

我很喜欢这两件衣服。于是就拿线把这两件衣服中间加了几个扣子。成了一件“连衣裙”。

这样再也不怕露腰了。穿脱也方便。这件自制“连衣裙”成了我的“行头”。后来中学毕业以后。还有同学跟我提起。我当时穿上这件衣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还有“行”。

那时候农村没有柏油马路。更没有汽车。出行都是骑自行车。

我上的是镇上最好的初中。离家也远。骑自行车到学校。也要半个小时。

赶上刮风下雨。路就泥泞不堪。

骑行一会儿。就得停下来拿小木棍抠一下车轱辘里的泥。要不车子就走不动了。

有一次骑自行车上学。路太滑。摔倒了。

书包里的饭盒也摔出来了。带的午饭一一两个馒头一块咸菜上也沾上了泥。

雨中的我也不知道脸上流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有一个秋天。因为下雨。我迟到了。

第一节课是政治课。政治老师无视我身上正在往下滴的雨水。还有冻得发白的脸。嘲讽地来了一句“你来得可真够早的!”

因此。到现在我还害怕下雨。或许就是小时候那些雨留给自己的阴影吧。

还有劳动。

七、八十年代。农村的老师民办的比较多。因此。凡是收获的季节都要放假。

除了寒、暑假。还有麦假、秋假。而这两个假就是干活儿的两个假期。

一个是收麦子。一个是收玉米。作为农村的孩子。也是最痛苦的时候。

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只说说收玉米吧。因为看其他人写收麦子的文比较多。

我家在冀中平原。又处在三县交界处。地广人稀。家里地也多。

当时家里种着十几亩地。麦收过后。就都种上了玉米。

到了收获的季节。也正是“秋老虎”正肆虐的时候。穿长袖衣服太热;

穿短袖。玉米叶子像一个个细小的刀片一样。划在裸露的脸、脖子和胳膊上。

再加上高高的玉米地里透不进一丝凉风。汗水一会儿就流下来。

被叶子划破的地方就被汗水刺得生疼。

把玉米掰下来。再用柳条筐背到地头。装车。

几趟下来。肩头上就肿了起来。

完了以后还要用锄头砍掉玉米秸。那也是个力气活儿。

半天下来腰酸背痛。玉米运回家是带皮的。还要把皮给剥了。一筐筐用绳子运到房顶垒起来。以便风干。

由于这繁琐的农业劳动。我从小就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再不用在农村受这些罪。

后来。我考上学。跳出了农门。不过现在农村机械化程度也提高了。农民兄弟们再也不会受以前那些罪了。

想想过去的穷日子。再看看现在的幸福生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那些苦日子。有亲情的温暖。也有苦涩的回忆。这些。只是让我明白了。那些日子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现在想起来。无所谓留恋与感谢。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以一颗坦然的心面对生活。过好当下。踏实走好每一步。最好。

其他观点:

我出生于1970年代。小时候也就是1980年代初。在农村祖父家里上过两年学。可以说。农村1980年初是非常贫穷的。当时。刚刚分了地。老百姓能吃饱饭了。心理也算满足。虽然物质贫困。但是人情很厚。人与人之间单纯和睦。那时候没有遭受任何环境污染。农忙农闲在地里疯玩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记忆最深的事情只能说没有最深。只有更深。在庄稼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去地里干活。孩子们看着一望无垠的田野。跑啊。叫啊。在大地母亲的怀抱。每个孩子都喜悦满足。快乐得无以复加。虽然母亲不在身边。但是我感到了无所不包类似于母爱的踏实和温暖。老师们还带我们去她地里拔麦蒿。清香扑鼻。翠绿欲滴。小孩们真乐呵。只有到了夜幕降临。农村的灯仿佛格外灰暗。十里八乡除了狗吠。静得吓人。这个时候。大自然如此神秘。我们才有些微不安。但是。住在生活了好几代的老宅里。听着家里的长辈一次次絮叨着祖先的故事。生命就这样有了来龙去脉。因此又踏实下来。

要是放电影的来了。小孩子一定会跟着大人早早地坐在前边。也有些老太太在离家近的地方搬个太师椅。腿上盖个小褥子。真是古风犹存。我们小孩子往往看电影看迷了,声光影色。哪里在一望无垠的土地里见过。所以。很多年我都在想电影里看到的小姑娘……电影结束后。大家呼朋引伴。嘻嘻哈哈地回家了。我的祖母总是提前回家。给我们准备吃的喝的。所以。看电影之后。大家叽叽喳喳吃吃喝喝。仿佛比电影还有意思。

在农村很多日子。夜里我们也没有作业。经常猜谜语。猜字谜。真不知道。那个时候怎么能编出和猜出那么多谜语。

总之。除了物质的贫困——其实吃喝是足够了。就是额外的东西。也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少些。在农村。生活是非常悠闲。用现在的话说是“有爱”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6:06

    农村,玉米,窝窝头,那时候,都是,来了,孩子,放在,最深,蛋糕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6:06

    没想到大家都对农村70年代出生的孩子,记忆最深的是什么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6:06

    对农村70后的孩子来讲。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儿时艰苦的岁月了。八十年代的农村。还是比较清贫的。那时候农村人还没有外出打工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