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70年代初的农村人是怎么过年的吗?
原创

你还记得70年代初的农村人是怎么过年的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是1967年生人。70年代初也记事了。那时候物质匮乏。但是也有现在体验不到的年的快乐!

那时候农村年货也讲配给制、按户口算每个人几两白酒、几两白糖、几两鱼……

我们小孩子一进腊月就开始算计了。多会包粘火烧、多会杀年猪(那时候的年猪是一家人一年的油水)、多会新衣服能做好、过年能买几挂鞭炮、能收到多少压岁钱。

一般腊月初十左右就杀猪。因为天冷。猪热量消耗的多。怕瘦了。杀猪那天早早就起来了。啥也干不了也是紧忙活。忙活不好耽误了大人的事就挨一脚。那也不哭。因为一年到头终于能吃够一次肉了。第二天小孩子准保拉稀。吃的太多了!

那时候我们每年也就是作一套衣服。衣服多是蓝布和草绿色的。过年能穿上新棉鞋就够我们炫耀几天的了。我们家孩子多。平时我们小孩没有袜子穿。母亲会把大人穿坏的袜子换成布底给我们穿。那感觉是真舒服啊。

除夕夜大人会用彩色的纸给我们糊一个灯笼。里面插上小蜡烛。我们乐此不疲的东家进、西家出。意在炫耀。有一年我大姐夫给我糊了一个五角星的灯笼。一直让我兴奋了好多天!那天晚上可以随便吃。大人肯定不训斥。虽然没有什么太好的。但是也是平时吃不到的。

初一早晨吃过饭后有时候是和哥哥姐姐、还有的时候是和小伙伴一起出去拜年。大人是有选择性的拜年。我们小孩子是谁家也去。跑的比大人也快!上午十多点钟人们都来到了队部。因为队里还有活动。先是放鞭炮、然后是拔河、钓鱼(一根绳拴一根小棍。一只手放到瓶子里面。看谁吊着瓶子走的远)、套圈等活动。奖品是一支笔或是笔记本。我们小孩子没有资格参加活动。只能捡没有炸的鞭炮。那时候放鞭炮不舍得一次放完。都是拆开一个一个的放。有一次就着油灯拆鞭炮。一挂一百头的鞭炮一次着了。心疼的我哭了半夜……

那时候虽然贫穷。但是年味足!人与人的关系比现在和谐。我们就是在这种即贫穷又快乐的日子里一天一天长大了……

其他观点: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自小生活在农村。尽管现在居住在城市。但每逢春节临近。总是会想起儿时农村过年时的一些情景。不仅仅是因为怀旧。更多的是因为那个年代的艰苦。贫穷。还有欢乐~

我的家乡在甘肃河西走廊合黎山脚下。从我记事起。最开心。最盼望的事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有新衣裳穿。就有肉吃。就能炸油饼吃。七十年代的家乡还是大集体时代。在那个靠挣工分过日子的年代。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到了年终决算。每家最多也就分个一两百块钱。最多的一年。我们家分了三百。那还是因为大姐辍学去生产队挣工分。

清楚记得有一年过年我们家分了一百五十多块钱。五斤清油。三斤猪肉。父亲拿回来时高兴的说。今年可以过个宽敞年了。母亲去商店扯了几尺蓝的确良布给我缝了一身的棉袄棉裤。面子是新的。里子还是旧衣服做的。这是我记事起的第一身新衣服。大姐穿过的衣服母亲改了改又给二姐穿。棉鞋都是母亲用每晚去生产队开会的时间给我们纳的千层底缝制的。因为平时还要去生产队干活。只有到了腊月三十晚上父亲母亲才带我们姊妹三个开始炸油饼。小时候家里过年时的油饼就算是我们最好的美食了。因为平时根本就吃不上。一是没油。二是没面。只有过年才能分上几斤白面。平常都吃黑面。喝包谷面糊糊。等到油饼炸完母亲就会用锅底留的一点清油给我们做一顿肉面条吃。那时候的除夕夜。油饼。肉面条就是最美味的大餐了。那个年代虽然家家户户日子过得贫穷。但人们都很乐观。也很快乐。村里的社火和秦腔戏年年都有。进入腊月就开始排练了。从初一开始。白天大街小巷的耍社火。晚上唱秦腔。西北的冬天夜里寒冷。但乡亲们每晚都是看到戏罢方才离去。过年走亲戚。最好的礼物就是一包白糖或是一包饼干。给孩子压岁钱都是一毛或是两毛钱。那个时候一毛钱就能买十二个水果糖。

光阴荏苒。时代巨变。当年还是孩童的我如今儿子也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肉是想吃就吃。衣服是想穿就买。想吃啥就做啥。但与七十年代相比。现在过年年味却是越来越淡了。村里也冷清了许多。

其他观点:

“小孩子盼过年。大人望插田”这是农村的一句俗话。能非常客观准确的反映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现状。小孩子都盼着过年有新衣穿。有好吃的吃。而大人一想到过年就会愁眉不展。期盼尽快春暖花开。耕地插田。有个好收成。来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七十年代生活异常艰难。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永远也体会不到那时候的生活。

七十年代生活水平

听老人说。最困难的年代是在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在我们江南一带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了。那时候是大集体。由生产队统一派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劳力状况安排干农活。会计负责记工分。平时可以预支现金家用。年终盘点分红。超支的记在账上。结余的拿钱回家。日常的口粮有粮折。按照劳力、半劳力分配。可以凭折去粮站购买。平时的杂粮和农作物除了上缴集体。多余的按人口平均分配。一切商品凭票供应。物质非常匮乏。吃肉需要打报告批准。一般一年也就2-3次。一次一人不会超过一斤。

七十年代过年场景

有新衣服穿

平日里在农村。老大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的衣服老三穿。过年的时候。大人会提前用布票去供销社买布。预约队上的裁缝到家里做衣服。鞋子一般是由母亲晚上熬夜缝制的。所以不管怎么苦。在我的记忆里。每年母亲都会让孩子们一年一新。从头到脚。所以从小就期盼过年能穿新衣服。

有零食吃

平时队里分的。家里自留地种的花生、蚕豆、玉米等等。都会储存起来。到了过年的时候。都会拿出来炒制。还会熬糖、炒冻米、磨豆糯米、买一些糖果什么的。哈。一旦过年。农村的孩子们就可以解馋了。但那时候年货少。孩子多。正月还没过完。早就吃空了。只好再盼下一个年了。

有荤菜吃

那时候虽然苦。过年鸡鸭鱼肉一般还是要备齐的。只是数量有限。而且吃起来还有讲究。比喻鱼一般煮两碗。一碗过年可以吃。一碗需要过完十五才能吃了。那叫完年;鸡腿是来客时的面子摆设。摆在客人面食的碗面上。客人也是心照不宣的不会动筷子。隔天再来客。还是那鸡腿放上面。来客依旧不会动它。走亲戚时。大人也会一再叮咛不能吃鸡腿。真的来了贵客。主人真心让你吃。会将鸡腿捣碎。这样下一次做不成“摆设”了。意思是可以吃了。直到过完元宵。这些鸡鸭鱼肉就都可以吃了。

总之。七十年代的生活真的想起来都很心酸。孩子们不容易。大人们更不容易。由此。大家也都需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稳定局面和改革开放成果。使得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和工作。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6:08

    那时候,鸡腿,油饼,都是,大人,母亲,生产队,平时,衣服,给我们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6:08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还记得70年代初的农村人是怎么过年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1:56:09

    我是1967年生人。70年代初也记事了。那时候物质匮乏。但是也有现在体验不到的年的快乐!那时候农村年货也讲配给制、按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