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说老八胤禩的“八王议政”恰好钻进了雍正设计的圈套之中?
原创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说老八胤禩的“八王议政”恰好钻进了雍正设计的圈套之中?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看了电视剧《雍正王朝》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康熙皇帝的第八个儿子胤禩。想当皇帝都想疯了。真的是不屈不挠。不穿给我也要争一争。八阿哥胤禩一直不死心。对这个皇位是着迷了。不惜押上身家性命也要一搏。这到底是什么心态?

雍正帝主持的这次朝会的主题是最近推行的新政。新政分好几条。其中最重要的三条分别是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由于这三项政策已经初见成效。雍正帝大为高兴。打算乘胜追击。再把整顿旗务顺便说一下。

在清代历史上没有记载是否发生过这次事件。不过此刻正是雍正皇帝登基不久的事。雍正皇帝需要的是稳定。不可能制造这么荒唐的圈套来设计八爷党。

拉大旗作虎皮是八阿哥胤禩这次逼宫夺权的手段。这个大旗就是雍正皇帝的三儿子“弘时”。弘时不但是大旗。还是虎皮。如果没有弘时这杆大旗八爷党是不敢造次的。其次是联络了内大臣隆科多。所以胤禩觉得有七分胜算。

最后还是雍正皇帝胜出。因为毕竟雍正皇帝行的是光明大道。我天下人先。八爷党行的是阴谋诡计。特别是八阿哥胤禩是在是龌蹉。张廷玉的一番道理把关外四个王爷的心里防线已经击垮。何况还有掌管京畿大权的十三阿哥胤祥的出现。是在是有惊无险。

综上所述:雍正皇帝不可能设立这个圈套。也没有时间与八爷党这帮小人谋皮。如果历史上真的发生这样的逼宫大戏。也是一击即溃。雍正皇帝看在康熙皇帝临终遗嘱的一句“要善待你的兄弟”也不可能设计这个圈套。纯属虚构。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逼宫大战为何失败?其实这是雍正帝的计中计!

一、

雍正帝经历过的最危险的一事件。就是老八胤禩联系八旗王爷玩了一次“八王议政”逼宫大戏。

在这个剧情中。雍正帝对图里琛下了命令:

“调两棚御林军来!”

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清朝并没有御林军。而杨角风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难道《雍正王朝》这部剧的编剧没有发现这个错误吗?

后来一想。不对。这部剧太经典了。怎么可能会出现错误?雍正帝说这句话。肯定蕴含着其他的意思。

既然我们正推推不动。那么我们就通过结果来反推一下:

前面我们也讲过了。图里琛的职位是御前侍卫总管。是不归隆科多管理的。所以。他的一千多侍卫不可能被更换。

可是他却跟雍正帝说自己的兵被隆科多调换了。单从当时的剧情来分析。图里琛明显的就是投机倒把分子。眼看老八胤禩的人得势。于是也这样说。如果后来老十三胤祥没有来。很有可能图里琛会背叛雍正帝。

如果是这样的话。雍正帝定然不傻。而且又是心狠手辣之人。一个存在怀疑的御前侍卫。经历了这件事以后。怎么可能继续在雍正帝身边当差。而且还颇受信任?

二、

所以。图里琛明明手里还有兵。而且还跟隆科多的兵对峙着。他说自己的兵没了。显然是在说谎。

如果是他自己的主意说谎。那么雍正帝日后自然不会再信任他。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雍正帝允许他说的谎。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清楚这一系列的事情。才能解释“御林军”的暗语。

作为睿智的雍正帝。面临带兵进京的八旗王爷。不可能不防。况且他手里还有粘杆处的秘密组织。而且军队换防这么大的事情。难道仅仅凭借五阿哥弘昼的一句话就能完成?

要知道。最早对这件事提出异议的是老十三胤祥。他对老八胤禩负责八旗王爷整顿军务事宜。对雍正帝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结果雍正帝只说了一句话:

“让他去办。翻不了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雍正帝早已经做好了部署。把能考虑到的所有因素都考虑了一个遍了。不然的话。怎么可能敢这么信誓旦旦的回复老十三胤祥。

即使雍正帝只是随便说说。可是以他多疑的性格。不可能不派人监视这些王爷。这些王爷一跟老八胤禩接触。就已经有人汇报雍正帝了。

三、

有人说。雍正帝费这么大的劲。到底图的什么?

其实很简单。雍正帝一直想要找到老八胤禩的把柄。可是老八胤禩异常聪明。虽然有时候也跟雍正帝作对。可是迟迟抓不到有力证据。也难以处置他。

不要以为这几年雍正帝跟老八胤禩和平相处的很融洽。其实一点都不融洽。很多时候老八胤禩拿先帝来压雍正帝。比如关于满人自己种地的事。老八胤禩:

“凡是圣祖仁皇帝定下来的事都不可更改!”

隆科多附和。马齐表态从长计议。张廷玉不表态。等支走了众人后。张廷玉当着雍正帝的面哭起来。这让雍正帝非常难受。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换谁谁不憋屈?

所以。除掉老八胤禩。迫在眉睫。不然雍正帝的所有新政推行。老八胤禩都会从中作梗。难以有力实施。

而雍正帝跟老十三胤祥的对话也暴露了这一点:

“这个人啊。一向水深难测啊。正好借这件事看看他心里头。究竟是些什么打算?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他!”

这就说明。从老八胤禩接下了整顿旗务的事务后。雍正帝对他的360度监视就没有停息过。

四、

雍正帝面对老八胤禩整顿旗务一事。做了如下的安排:

先是不让弘历参与该事。怕他卷进去。并且把弘历派往了江南李卫处。李卫。不用说。雍正帝的铁杆臣子。在这个节骨眼上把他派往李卫处。并不简单的是为了体恤民情。更多的是逃离是非之地。

其实弘历在剧中还是比较正直的人。从他替李袚求情就能看出。他还算仁慈。雍正帝就怕他留在京城。这个仁慈还存在。从而误了大事。

第二件事。则是让弘时跟随老八胤禩一起处理此事。为什么派弘时?

其实这个问题在科场舞弊案的时候雍正帝就怀疑弘时了。借助此事也看看弘时对弘历有没有威胁。如果弘时跟老八胤禩一伙的。那么这件事以后。一起拿下。给弘历铺路。如果弘时迷途知返。拆穿了老八胤禩。那么弘时还是可以留下的。

所以老十三胤祥听完雍正帝的安排。说了一句:

“遇到皇上这样的一个好父亲。弘历真是有福啊!”

这句话说的真是让人费解。把弘历派出去怎么就成了好父亲了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经历过九子夺嫡的激烈争夺后。雍正帝对皇位的继承人保护的很恰当。避免了兄弟之间的厮杀。老十三胤祥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就是兄弟之间厮杀。所以雍正帝自己当坏人。给弘历铺路。这符合一个好父亲的角色。

所以。前面说了御林军。很可能是跟雍正帝跟图里琛的暗语。因为当时的情景是老八胤禩一伙露出了本来面目。所以雍正帝故意说御林军。图里琛接到这个指令后。则装傻说御林军被隆科多接管。目的就是进一步暴露现场人们的政治倾向。如果雍正帝说的是调侍卫过来。那么图里琛自然就带着侍卫前来了……

别忘了剧中雍正帝挨个的看在场的大臣。心中还在默念哪个是忠臣。哪个不是。目的也是为了下一步清算做准备。

等到弘时终于跳出来举报弘昼后。雍正帝愣了一下。然后打了弘昼一巴掌。这是他痛心的表现。表面上打的是弘昼。其实打的是自己。没想到弘时真的会跟老八胤禩搞一起……

只是。老十三胤祥本来没有在这个局中。他却主动替雍正帝解围。结果重病不治。这才是让雍正帝心痛不已。怪自己没有看护好十三弟的原因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其他观点:

因为题主纯粹把政治斗争当成小孩过家家了:似乎“八王议政”逼宫就是八爷、四旗主、弘时、隆科多跟雍正、胤祥等十几个人的事。只要八爷带兵拿住了雍正。或雍正调兵拿住了八爷。他就胜利了。天下臣民就服服帖帖的听他的了。

其实哪有那么简单。八爷也好。雍正也好。都是一个势力的代表。你只拿住一个头领。不彻底摧毁其势力。没啥用。

八爷发动“八王议政”。是建立在雍正杀清流。又让旗人自食其力。把大清的两大柱石得罪光的基础上。利用两大集团对雍正的不满。在朝会上掀起一场批斗大会。只要朝廷大臣大多都同意雍正该退位。雍正立马就成傀儡了。

说雍正设计圈套让老八发动“八王议政”。咱看看雍正的损失有多惨重。

之前让旗人自己种地一直僵持不下。后来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得罪了大批读书人。京城里的科举文官也集体施压弹劾田文镜。有钢铁意志的雍正顶住压力。不仅保护了田文镜。还杀了带头闹事的罗振邦、陆生楠。最终没敢杀李袚。因为那样就把读书人得罪死了。科举官员也没敢集体搬倒雍正。因为他们不知道八旗铁骑都想法。如果八旗反对。他们恐怕死无葬身之地。当然。八旗想谋反。文官反对。那几个旗主也会死无葬身之地。大清皇帝就是靠两者共同支持。互相牵制才高高在上的。


到了朝会上。满含怨恨的科举文官。看着四旗主跟八爷怼雍正。一个个乐坏了。甚至随声附和。眼看雍正就要下台。幸好老九骂汉人是满人的狗。激化了满汉矛盾。张廷玉抓住这点。力挽狂澜。又给雍正争取了大家的支持。击败了老八。

但是雍正也看到了。这么多官员想看他笑话。面对逼宫只有一个给他掌过灯的王文昭挺身而出;他差一点就退位。要再敢得罪他们。下一次这一点还会差吗?

同样。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还敢这么强硬地推行吗?肯定也不敢了。历史上。一两年后乾隆即位。也立马废除了这条新政。

这场胜利对雍正来说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实在是场惨胜。他不会设计这么个圈套。让自己视若生命的新政被废掉一半。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8:12

    雍正,雍正帝,的是,雍正皇帝,御林军,八爷,自己的,王爷,侍卫,不可能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8:12

    没想到大家都对《雍正王朝》中为什么说老八胤禩的“八王议政”恰好钻进了雍正设计的圈套之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8:12

    看了电视剧《雍正王朝》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康熙皇帝的第八个儿子胤禩。想当皇帝都想疯了。真的是不屈不挠。不穿给我也要争一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