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为何崇祯却无钱发军饷?你怎么看?
原创

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为何崇祯却无钱发军饷?你怎么看?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朱元璋的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得益于“军屯”。

这不是朱元璋的发明。也不是刘基的发明。中国历史上。“军屯”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就搞过“军屯”和“民屯”。得黄巾寇民百万。青州军数万。在豫州打下了争霸天下的基础。后世大规模的建设兵团。本质上都是“军屯”的一种形式。

“军屯”最大的好处在于将人力资源规划到了极致。

“军屯”效果这么好。穷苦人出身的朱元璋肯定不会放过。于是他把“军屯”作为一个固定制度给延续下去。兵源构成以“世兵制”为主。

“军屯”的最大优势在朱元璋时代大放异彩。但是把军屯作为和平时期一个国家的常备军事力量。必然劣势会逐步暴露出来。

首先军队的主业是为了打仗的。而一帮种地的农民。真的到了战时。是否还有能力作战这是一个问题。

其次随着时间的转移。随着一些制度的破坏。利益链条和潜规则的丛生。整个军屯制度就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为长时期不打仗。所以需要的守军越来越少。而屯军就成了守军将领的佃农。而守军将领开始大规模侵占“军垦”土地。成为事实上的大地主。反正这里由我们军队自己说了算。朝廷想管也管不着。

所以只能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做修补。做补充。又逐渐往募兵制和征兵制开始发展。但是这对于大明朝廷无疑是个噩耗。因为他长期不需要自己“养”军队。所以此刻要自己养军队。他没有物质和制度的准备。无论募兵还是征兵。那都需要朝廷提供粮饷。原来的“军屯”产出朝廷拿不到。现在“养”兵。需要朝廷出钱。要知道北宋一直被骂“弱兵”。每年的“养”兵费用还占到朝廷收入的80%。关键是钱花下去。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依然上不来。因为当官的又把目光盯向朝廷的钱袋子了。所以吃空饷。杀良冒功。谎报战功等等。在大明屡禁不绝。无非就是想跟朝廷要点军费。而大明朝是出了名的“穷”朝廷。所以只能往老百姓身上转嫁。明末“三饷”(辽饷、剿饷与练饷)搞得大明人心丧尽。

到了崇祯时期。表面看起来是内忧外患。本质还是大明朝无法平衡的财政收支体系出了大问题。

这就好比今天的有些大企业。总资产看起来特别吓人动辄百亿。高管工资一年上千万。但是都死在了那区区千万的现金流上了。到最后大家都在抱怨高管们不拿钱出来救公司。在抱怨CEO在开发项目和公司管理上用人不当。事实上。每个王朝的末期都差不多。皇帝的合作伙伴们都是既得利益者。谁也不愿意割肉和让渡权益来平衡朝廷运转。而此刻的李自成也好。皇太极也罢。他们都是创业者。本来就一无所有。所以他们只要有一点点收益。就会激发出无限的斗志。这些是崇祯没法比的。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投错了一个项目。成了“资金黑洞”。关键想停掉这个项目止损。还无法实现。于是为了填补这个“资金黑洞”。不得已把整个公司拖下水。不断搞内部摊派。闹得员工起来罢工。陷入死循环。最终导致公司倒闭。董事长跳楼自杀。而辽东军队诸如“关宁铁骑”就是那个项目的投资团队。他们也有一套制度。那就是享受着大明的待遇。拿着大明的资金去投资(打仗)。然后得到的收益自己按照小团体的等级制度进行瓜分。并不用上缴给大明朝廷。

但如果是在明初朱元璋时代。朝廷不需要提供“辽饷”。所谓辽饷由大明辽东各卫的屯垦自筹。那么大明就不需要承担承担这一年几百万两的额外银子。民间自然也没有变乱。自然就更没有“剿饷和练饷”雪上加霜了。

文/炒米视角

其他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任何一种优秀的制度。也不是包打天下一层不变的。

一旦制度出现了问题。就需要进行改革修补。甚至彻底转变。

我们要肯定明代卫所制度。在建立之初还是很先进的。

古代军队的制度的主要问题。无非是这几个。

第一军费。

大家不知道。养兵从古至今都是很费钱的!正常来说。如果是完全脱产的士兵。基本上都要十多个老百姓才能养一个。

如果是装备较好的士兵。比如骑兵。更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才能养活一个。

古代骑兵一套装备。包括马匹、盔甲、武器都是非常昂贵的。

对于任何朝代来说。养兵都是很费钱的。搞不好。就会拖垮一个国家经济。劳民伤财。引起民变。

比如清末镇压太平天国。满清使用了高达1亿7000万两白银的军费。镇压西北回乱是1亿2000万两。镇压西南杜文秀等叛乱花费7800万两。镇压北方捻军花费3000万两。镇压粤闽地区台湾人民起义花费2000多万两。

这些镇压一共花费4亿2000多万两军费。这还是公开的费用。不包括各种连带费用。

如果连带费用都算进去。比如各地编练民团乡勇的费用。仅仅镇压太平天国就用了6亿两白银。

而1850年时。满清国库存银只有737万两。

为了支付这笔巨款。清政府四处搜刮。加税、摊派、借钱、强行掠夺、借洋人债务。无所不用其极。

好在当时工业革命才刚刚起步没多久。中国还有不少商品可以出口赚利润。加上满清之前没有大规模内战。军费还是可以勉强搜刮的。

但随后连连的内外征战。巨额军费就拖垮了清政府。中法战争花费军费几千万两。中日战争又是几千万两。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满清根本就拿不出军费。

小日本轻松拿出1亿6000万两白银做军费。满清求爷爷告奶奶才凑齐了6000万两(其中约4000万两是外债)。

第二军阀拥兵自重。

一旦将军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很容易成为拥兵自重的军阀。汉末三国时期唐末地方节度使都是好例子。

国家很容易陷入军阀割据的混战中。从内部崩溃。

第三临时征召的官兵不堪用。

如果采用遇到战争才临时征兵的方法。这些官兵战斗力都比较低下。

古代和今天不同。比如骑兵、弓箭手之类都是专业军人。靠临时征召士兵是胜任不了的。

以弓箭手为例。新人必须经过1年专注训练才能出师。勉强可以作战。

但一般还要经过1到2年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射手。

至于骑兵要求就更高。尤其是骑马射箭需要多年的训练。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搞定的。

仓促征召的农民军只能做冷兵器搏杀。依靠数量优势取胜。一旦遭遇强悍的敌人。或者需要长途远征。这些农民军往往没什么用处。人数越多反而败的越惨。因为后勤补给跟不上。

隋炀帝为什么连续远征高句丽都战败了?除了不会打仗以外。当时隋军多是强行征召的农民。战斗力很差。根本攻不破高句丽的城市。

第四兵员数量不能保证。

古代老百姓一般不愿意参军。毕竟军人不但吃苦还会送命。社会地位也不高。

很长一段时间。为了防止士兵逃亡。直接在军人身上甚至脸上刺字。侮辱性很强。

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的募兵。并不容易招到人。

就像刘备在新野这么大名气。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兵不满千”。仅此而已。

如果突然爆发大规模战争。朝廷想要迅速征到大量士兵很不容易。

所以。朱元璋的卫所制度在当时来看。很先进的。

第一。卫所制度实际上是军屯制度。

给军户大量土地。让他们屯田自给自足。大大减少了国家军费开支。

第二。卫所不会成为军阀。

朱元璋很聪明的吸取历史教训。让卫所的军官只有管理权。没有军队的调动权和指挥权。

也就是说。卫所的军官不能指挥部队作战。更谈不上控制地方行政。也就不能形成军阀割据力量。

第三。卫所士兵战斗力较强。

卫所军户是世代职业军人。每家一般出一二个青壮年从军。

这个军人是脱产的。平时训练较多。还有父辈传授战斗经验。素质肯定比临时征召的农民要高。

尤其是可以训练弓箭手、骑兵、炮兵等职业兵种。大大提高战斗力。

第四。卫所可以保证军人数量。

因为卫所的军人是世袭职业的。原则上全国军队就得以保证。

一旦开战。直接让卫所的职业军人出征即可。不需要临时征兵。不存在招不到人的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疆建设兵团同卫所的本质相同。平时是军户。打仗了就是军队。

就明朝初期和中期来说。卫所制度是很先进的。

但明朝主要问题是。卫所制度没有与时俱进的改革。导致军户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又不够。出现了严重的生存问题。无心打仗。

正统六年(1441)。兵部尚书王骥奏称。贵州二十卫所屯田、池塘共九十五万七千六百余亩“良田为官豪所占。贫穷军士无寸地可耕。

同时。卫所监督机制太差。导致军官虽然没有叛乱。却不让士兵操练。而是为他打工、种地。形同农奴、仆人。这对于军事上毫无作用。反而大大影响战斗力。

久而久之。没钱且奴仆一样的军人。社会地位低下。

传教士利玛窦的《16世纪的中国》中所见:“在这个国家中。也许没有哪个阶层比这些士兵更为卑贱和懒散了……平时。他们抬轿、喂马。像奴仆一样受人役使。”

这种情况下。卫所的军人哪里还愿意打仗?

要如何改变?

当时却没有好的办法。因为明朝人口很多。日益庞大的军户不可能得到更多的土地。国家财政困难也无法大量拨款。

到了明朝后期。卫所已经名存实亡。一些卫所的逃亡军士已达其总数的80%。边地驻军只剩下一半。

相比当时不靠谱的卫所。反而是募兵制度更可靠了。

明朝没有办法。被迫恢复了募兵制度。

比如戚继光的戚家军。完全是募兵。辽东李如松和袁崇焕。以及后来吴三桂的军队。也多是募兵和地方乡勇为主。

其他观点:

朱元璋所谓不耗费。一点钱粮。就养兵百万。事实上在任何王朝都是无法维持的。

只能导致军队战斗力的迅速下降。因为。安装朱元璋的计划。20-30%的士兵守城。70-80%的士兵种地。打出来的庄稼。除了上交。其他的就分给一个士兵一年12石粮食。这样明军就实现了完全的自给自足。

但是。一个士兵。一年才12石粮食。还经常拖欠。工资更是没有。就靠这么一点粮食。怎么养活一家老小?衣服。蔬菜。鱼肉等等全家。各种生活当中的吃穿住行。都要靠这一年的12石粮食。还经常拖欠几个月。甚至几年。

明朝士兵三年。才发一次衣服和鞋子。每次去边关换班。都要自筹粮食和服装。甚至为了凑行装银子。卖掉妻女。因此。到了明朝中期就开始发军饷。毕竟。命令军卒“冒锋镝。蹈白刃”。冲锋陷阵。没有“厚糈丰犒”。怎么能让军卒奋力而战呢?到了后期。卫所士兵已经完全丧失战斗力。田地都被豪强军官侵占。

屯田士兵们交不出粮食。守城士兵长期就连那一点粮食都领不到。逃亡的逃亡。沦为农奴的沦为农奴。明朝就只能靠招募雇佣兵了。那个钱粮的消耗。也就急剧增长了。所谓:“大约行间用一步军。岁费十金。用一马军。岁费二十金。此寻常防御之概也”。

如果打仗。还要加钱。而且还要给口粮。安家费等等。到了万历以后。明朝将领开始招募家丁。也就是亲军部队。给予他们十倍的工资。只盼着他们可以奋勇作战。其负担可想而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3:43

    明朝,都是,朝廷,制度,士兵,大明,军费,军队,军人,朱元璋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3:43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元璋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为何崇祯却无钱发军饷?你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3:43

    朱元璋的不用百姓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得益于“军屯”。这不是朱元璋的发明。也不是刘基的发明。中国历史上。“军屯”是有着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