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骑兵太少,宋朝和辽、金打仗时常吃亏,宋朝为何不大量养战马?
原创

因骑兵太少,宋朝和辽、金打仗时常吃亏,宋朝为何不大量养战马?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南宋其实并不缺少军马。但严重缺少战马。

军马和战马并非同一个概念。甚至可以说不是一回事。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引进了全世界优秀的马种。

其中高大的阿拉伯混血马、英国混血马主要用于骑兵作战。而顿河马、蒙古马则用于军马。主要用于拉车和背负物资。

这是因为战马需要很快的速度。以冲锋和追击敌人。必要时候还要迅速撤离逃走;

很强的冲击力。无论对抗骑兵还是步兵。马匹冲击力很重要。可以冲散敌人阵营;

很好的负重能力。即便马匹没有铠甲。骑兵携带武器和铠甲也是很重的;

较好的耐力。因为骑兵作战往往需要连续数日。马匹也要经得起连续作战才行。

相反。对于军马的要求就比较低。只要耐力好、力量还算不错、比较驯服。可以用来拉车运货即可。

但军马往往不能打仗。重甲骑兵骑上军马随便冲锋一两次。马匹甚至会脱力累死。

所以。南宋其实有大量的军马。然而却不是战马。不能编组骑兵作战。

南宋常用的滇马。普遍高度只有1.1米。比驴子也大不了多少。这么弱的马。除了拉车恐怕也没有什么其他作用。

而真正的战马。除了马种以外。还需要从小严格的训练。包括放养锻炼体力、耐力和速度。还需要让其在激战中服从命令。

这非常不容易。

萨沙之前发了小视频。马其实是很胆小的动物。能够被一只乌龟吓跑。

在两军对垒期间。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战马根本就不能打仗。

比如清末八里桥战役。蒙古骑兵的马没有严格训练。听到洋枪大炮声音就吓得乱跑。甚至将骑手甩下。

然而。训练、养育优秀军马。必须由宽阔的草场。

南宋当时不具备这种大面积的草场。甚至连放羊都不行。每年要从金国进口大量的羊。

这种情况下。别说养马了。

最初。北宋其实倒也不很缺马。因为可以通过马市交易。从北方或者西北少数民族购买马匹。

北宋的物资众多。而少数民族也有很多优秀的战马。大家平等交易。互不吃亏。

当时中国的养马基地。第一是北方蒙古草原。第二是西北地区。当年自然环境还不错。也有大片草场。

不过。随着战争局势变化。首先是金国统一北方。封堵了通往蒙古草原的路线。北宋难以向蒙古人买马了。

随后西夏鹊起。将我们从西北吐蕃、回鹘等民族购买马匹的道路封锁。

至此。南宋自己养不了大量战马。又无法购买。自然是缺战马的。

没有战马。就不能大面积编组骑兵。而没有足够强大的骑兵部队。很难面对北方强敌占据上风。

金国灭亡北宋的几次战役中。都依靠骑兵为核心力量。在河南大平原肆意驰骋、穿插。将北宋防御线和步兵集团冲的七零八落。这哪里还能打赢仗呢?

其他观点:

关于这个问题。宋朝一再表示:

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

谁说我屡战屡败是因为骑兵太少?就像吃得多不一定长得漂亮一样。宋朝的屡战屡败。固然有骑兵不足的因素。但这不仅仅是因为骑兵不足。重文轻武的畸形体制和统治者消极苟安等因素。才是宋朝谁也打不过。最终在屈辱中万劫不复的根本因素。

因为唐朝和宋朝之间。有着长达53年的五代十国时代。再加上自755年安史之乱以来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造成的乌烟瘴气。作为后周的殿前都检点。在黄袍加身成功一跃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之后。为避免北宋成为后周之后的第6个短命王朝。赵匡胤对北宋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制度设计。

而这个设计的核心。就是“重文轻武”。鉴于唐朝中后期以来武将能量过大。藩镇割据直接导致唐帝国分崩离析的尴尬局面。赵匡胤对症下药。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诸多开国武将的兵权。从客观上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杀戮。

而后。宋太祖开始通过改革科举制度不断提升文官集团地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文官集团的后来居上。 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大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宋朝的灾难也由此埋下了祸根。

宋朝社会发展得登峰造极。和文官集团的空前庞大有着直接关系。所以著名国学家陈寅恪才会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但以文制武带来的最大副作用。就是尚武精神的销声匿迹。宋太祖作为戎马一生的皇帝。本身就是优秀的将领和统帅。在压制了武将集团的同时。宋太祖自身的素质能勉强弥补武将集团式微带来的空白。

但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情况就发生了江河日下的变化。作为典型的文人。宋太宗舞文弄墨在行。带兵打仗则一塌糊涂。于是诞生了载入史册的高粱河惨败。宋朝打败辽朝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努力也最终化为泡影。

而面对如此不堪的战斗力。卧薪尝胆的宋太宗痛定思痛。创造性地为北宋将领们制定了以不变应万变的“阵图”。终于让北宋将领们成为战场上干啥啥不行。挨打第一名的草包。

而苦逼的北宋将领们想要打胜仗。唯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场面不是一般的尴尬。

鉴于从来在挨打。从未反杀过。所以在长期的败绩中。北宋的统治者们也逐渐在麻木中学会了适应。并习惯了以保护费(岁币)换取平安的经典套路。

砖家曰:“反正宋朝有钱。以一小部分钱换取平安。省下百万千万军费。岂不妙哉?”

很多时候。当习惯了跪着。想要站起来就难得多了。宋朝无疑就是这样。

很多砖家说。宋朝之所以屡战屡败。实在不是因为我军无能。而是敌人太强大。毕竟契丹、女真、蒙古都是名副其实的北方霸主。吊打宋朝犹如砍瓜切菜。就连党项人建立的小小西夏。也是让宋朝焦头烂额的存在。

所以宋朝被北方政权按在地上来回摩擦。有着深深的无能为力。实在是情有可原。

但被李克用打得找不到北的契丹一再表示我去年买了个大手表。武功差怪兵器不好。长得丑怪镜子太亮。这是典型的强词夺理。

不过有一点却是人所公认的。那就是因为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割让给了契丹人。导致宋朝从立国之初就被契丹完全压制。

而燕云十六州作为北方著名的养马基地。对宋朝的打击可谓空前严重。

要知道。想要培育出优质的战马。除了要让马儿吃好草。又要让马儿没事多跑跑。这意味着宋朝的头顶。需要有一大片青青草原。

但到了1038年。随着西夏的自立门户。北宋连西北的马场。也就是河西走廊也被强行夺走了。

没有马场。北宋就是养出大量的战马。也不可能有匹敌北方强敌的战斗力。毕竟吃粮食的马和草原上吃牧草的马。本身就不能相提并论。

很多人说。即便没有燕云十六州和河西走廊。中原也能养出膘肥体壮的战马。毕竟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就是在理论上最不可能出产战马的南方。培养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骑兵。并最终逆势而上。自南向北打败了以骑兵为主的大元王朝。

所以。明朝能。为何北宋不能呢?但北宋一再表示自己力不从心。毕竟蒙古在征服中原的过程中。不仅将大量中原的农田作为牧场。更设置了大量的养马基地。这是明朝骑兵建立的基础。但宋朝却只能在边境榷场高价交换它国淘汰掉的二等马。

所以。以宋朝的区位。大量养马不是不现实。而是相当不现实。

以宋朝富甲天下的国力。纵然能换来大量的战马。在没有优良牧场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形成与北方邻国一战高下的战斗力。

宋朝的孱弱。表面上是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导致在地形被压制。本质上则是“重文轻武”带来的结构性缺陷。再加上宋朝统治者不思进取和消极苟安的传统思维。宋朝的屡战屡败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而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也是宋朝始终难以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宋朝缺马。就是有马也不可能改变被动挨打的尴尬局面。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其他观点:

宋朝:养战马?别站着说话腰不疼。哪有那么容易?有两大原因制约着我们大量养战马。当然。我们还有其它想法。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约宋朝大量养战马。他们又做了什么思维调整?

宋朝养马的条件不太好

从古至今。一个国家不是说钱多了。就一定能为所欲为。有些事。钱多了。也不一定能做好。比如养战马。

其实。北宋是养过战马的。但结果并不如意。战马养得肥肥壮壮。但马的素质却一塌糊涂。

一是跑不快。过于肥的马。跑动一定是受影响的。这就像。让一个相扑选手去跑步比赛。结果能好才怪。

二是跑不久。跑都费劲。长跑又怎么会如意呢?

宋朝早期养的战马可以用五个字形容:马壮不如驴。

宋朝人养的马为何会如此?

战马的养育。是需要条件的。

一是需要大草场。

没有合适的草场。养马太费劲。

而北宋哪里有大草场?北边都被大辽占着。西边是西夏和吐蕃等。

看似北宋占据繁华富庶之地。但草原是稀缺的。这极大限制了战马的养育。

至于南宋。条件比北宋更差。更难有草场。

二是战马的养育过程中。最好是放养。而不是圈养。

北宋的条件。更多是圈养。这是养“肉马”的节奏啊!

一个战马。按照育肥牛和育肥羊的方法去养。战马一定会养废的。

三是战马大多生长于北方的寒冷之地。

北方得气候。对于战马的养成帮助很大。长期在南方养育的马匹。战力有限。

所以。时至今日。马匹的养育。还是多出现在北方。而不是南方。

其实。骑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近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抗日战场。西北马家军的骑兵还是表现不错。而解放军也有不少骑兵。看《亮剑》里面。李云龙旗下的骑兵连。在孙大彪的带领下。发挥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这么说。在坦克装甲兵出现前。骑兵一直是打仗时的一把利刃。作用非常突出。

建国后。我国也发展了大量的军马场。其中。大部分都在北方。东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的居多。

其它地方有没有?也有。在西南的四川、贵州和云南。以及东南的福州也有少量的军马场。但西南和东南的战马主要是进行品种改良。而且以驮运物资为主。

简单总结两句。北宋是养战马了。结果呈现并不好。

那么。有人说了。北宋的山东、陕西、河南。也可以试试啊!

一定不行吗?勉强也行。不过。还有其它制约条件。

宋朝养战马。缺少血统纯正的种马

战马其实是要讲究血统和基因的。这就像人。有些人。肌肉结构就是适合长跑。有些人的肌肉结构就是适合短跑。

战马也一样。需要有长途跋涉、耐力惊人、耐寒耐旱的基因传承。

北方人养战马。是有不少血统纯正的种马。而北宋时期。自己境内不产战马。于是。能依靠的就是从北方买血统纯正的种马。这不是一个两个。而是需要一批。

北方的纯种战马有谁掌控?不就是北方那些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吗?

在宋朝引进战马的过程中。能买来的。大多是血统不纯。品质一般的杂种马。好的战马。北方那些民族是舍不得的。因为人家也知道。你发展好了。自己就有威胁了。

所以。引进不了血统纯正的战马。就难以养出大量的优秀战马来。

另外。虽然宋朝有钱。但战马的养育费用也是非常惊人的。养一匹好战马的付出往往可以养活六七个人。毕竟。好的战马都是优中选优。可能在好几匹当中。才能选一个出来。

算一下。如果养出五万匹优质战马。那么。可能需要三四十万士兵的支出。这个费用实在不低。纵然大宋能承受。也是不小的支出。

有人说了。北方民族钱少。人家是怎么养的?

北方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家家户户都养马。有的是草场。这不用花钱。好的马当战马了。不好的直接杀了吃肉了。哪里有大成本?

也就说。人家是全民养马。宋朝哪能做到如此啊!

最关键的还是战略思维的问题

其实。上面所说的就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能克服。只要愿意系统性的养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养马”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那么。战马问题一定会得到大改观。

不说其它。光是官员门贪墨的费用、吃空饷的费用。都能把战马养起来。

自己养马遇到种种问题之后。宋朝官员没有去想法解决“养战马”面对的困难。而是开始变通性地思考问题。既然战马不好养。何不换种方式?

第一。能不能做出高效率的武器。采用好的阵法。以克服缺少骑兵的短处?

事实证明。这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像后来的名将们。狄青、岳飞等人。还是有一些独具一格的应对策略的。

第二。战场冲杀不容易。但守城是可以的啊!

只要不在广袤的平原上进行野战。北方的强盗们。如何得逞?这是一种典型的被动防守的策略。

不过。在被动防守的过程中。也有天才 军事家们发现了机会。开始变被动为主动。采取所谓的堡垒战术。攻克一块地方。就建立堡垒。然后层层推进。不断前移。压缩敌人的空间。迫使敌人后退。

在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就是范仲淹。在对付西夏的时候。很有成效。所以。范仲淹成了当时人们交口称赞的对象。成了人们的楷模。

不过。不断前移的堡垒战术。也有大缺点:一是成本太高。二是周期较长。这两者限制了人们的复制之路。

当。宋朝的战略思维转变为“以守为主”时。养不养战马。看似已经不重要了。

于是。在灵活机动的敌人面前。宋朝的将士们就显得较为笨拙。容易吃亏。

总而言之。宋朝没有大量养战马。客观原因是:没有好的养战马的条件。没有数量可观的种马;主观原因是:更多强调防守策略。这就导致。养战马这事不能持续。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北宋更应该重视国防和拓展。如果能多占些北方区域。能多建立一些像样的军马场。克服一些困难。养出优秀的战马。宋朝就不会那么狼狈了

汉武大帝时的情况。后期朱元璋的情况。都完全说明了问题。解决北方游牧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夷制夷。用骑兵对骑兵。这样。他们优势全无。就不会获得所谓的辉煌了。

宋朝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辉煌。但国防羸弱不堪。屡受欺凌。北宋“靖康之耻”。两帝被俘;南宋崖山之战。大臣背着皇帝跳海。

一个国家。国防如果不强。富裕又有何用?照样免不了被欺凌的命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3:48

    战马,宋朝,北宋,骑兵,军马,也有,草场,马匹,养马,契丹

  • 写相思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3:48

    没想到大家都对因骑兵太少,宋朝和辽、金打仗时常吃亏,宋朝为何不大量养战马?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3:4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南宋其实并不缺少军马。但严重缺少战马。军马和战马并非同一个概念。甚至可以说不是一回事。日本在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