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金纳岁币,保持了国家繁荣昌盛和平并用贸易数倍赚回有错吗?
原创

宋向金纳岁币,保持了国家繁荣昌盛和平并用贸易数倍赚回有错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不能单从贸易角度去理解。很难简单说是对是错。试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在宋金两方的博弈中。不存在单纯的共赢关系。宋向金纳岁币。两者保持和平。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在两方竞争的关系中。就要看对哪方更有利。因为只考虑两者。对不那么有利的一方而言。对对方更有利的举措就是不适当的。这就是所谓零和。一件事发生。必然会引起双方势力的相对消长。对一方有利。必然就对另一方不利。反之亦然。

二、合议对哪方更有利呢?笔者认为是金朝。绍兴年间双方其实都已经筋疲力尽。无意再战。宋朝常年维持四十万野战军。财政难以支撑。但金人由于人口基数小。常年战争下。也已经撑不住了。当时如果南宋咬咬牙。坚持打下去。靠着战斗力逐渐起来的军队。在北方的人心基础。以及明显的数量优势。是很有可能把金人拖垮的。拖垮金人后。再恢复北方。虽然开始可能付出巨大代价。但获得的长期利益要大的多。从这点讲。绍兴和议是南宋一大失策。对金人更有利。

三、如果不是宋金两方博弈。考虑其它势力呢。大理影响不大;吐蕃信仰佛教后势力再没下过青藏高原;西夏在北宋时期数次宋夏战争的打击下已经受到重创。很难对宋金战争构成影响。必定采取事大政策;蒙古离崛起还早。还是近似两方博弈。南宋还是失策。

四、多方博弈的情况下对金人呢?按照第二点和第三点。金人因合议而站稳了脚跟。巩固了统治。对他们有利。但是从长远来讲。由于长期和平。金人的军事贵族也失去了战斗力。使得后期蒙古得以顺利崛起。所以。也有弊。当然这是事后诸葛亮。

五、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百姓生计而言。终是有利的。双方大部分时间里维持和平。社会安定。至于如果宋金继续打下去蒙古的崛起是否能避免。蒙古人的征服战争造成的破坏能否避免。就难以逆料了。

原创手打。仅供参考。欢迎关注、讨论。

其他观点:

“唐贤重武功。宋儒尚气节。”孔孟之道传承到宋代以后。“华夷之辩”的思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潮。但是不幸的是。中原宋王朝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不得不放下高昂的姿态。花钱买和平。向啖腥饮酪的蛮夷之族贡纳岁币。贡纳岁币到底是驭夷之长策。还是自戕之鸩毒。我们先对当时形势做一番分析。

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时候。接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烂摊子。中国内部军阀割据。王国林立。北方的燕云十六州也早已落入了契丹人之手。北方门户洞开。华北平原的领土完全暴露在契丹人的铁骑之下。此时的游牧民族已经不同于汉唐时期。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农业经验。管治了大量的编户人口。随时可以兵锋南指。牧马中原。

宋王朝为了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在公元979年和986年两次主动出击。但都一败涂地。第一次战役宋太宗赵光义几乎被辽军俘虏。第二次战役他亲自冲锋陷阵。却身带箭伤仓皇而退。宋太宗两次御驾亲征彻底惹恼了辽国。公元1004年他们全面入侵宋朝。由于宋朝国都开封位于平原地带。辽国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部队直逼城下。宋真宗仓促之间只得批准和议。和议规定:宋辽两国彼此以兄弟相称。宋朝每年向辽国赠与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公元1038年。占据甘肃、宁夏的李元昊建立大夏政权。独立称帝。宋王朝称之为反叛。立即停止双方互市。并派大军征剿。宋朝连失城寨。屡战屡败。而且死伤惨重。战事迁延到1044年。宋朝人力财力耗费巨大。不得已又采取议和的故技。和西夏议定和约。从此。西夏国主在给宋朝的文书中自称“男”上书于“父大宋皇帝”。而在其本国内称帝如故;作为对西夏恭顺的回报。宋朝每年赐予西夏银绢茶叶共二十五万两匹。

之后南宋和金国的百年世仇就不用详细铺陈了。两次宋金和议已经说明了所有问题。南宋在金国的持续欺压下。也只得“搜检祖宗故事”。给金国大把撒钱。做一个乖巧温顺的“送财童子”。

宋朝之所以对周边政权屡屡采取和议政策。完全是不得已之举。赵宋王朝虽然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但军事战略是其致命的短板。宋朝立国之初就遵循“重文抑武”的既定国策。战争经验丰富的武将不受重用。由文臣书生指挥部队。行军作战处处拘泥于教条僵化的“阵图”。边境大军的粮草物资都要从遥远的南方千里转运。加之宋朝政府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职能重叠。政令上传下达迟缓拖延。经常出现后勤补给供应不上的情况。与之相反。辽、金和西夏刚刚从游牧部落转型为半农半牧国家。骑兵战术精熟。适合在平原地区大范围展开长驱横行;部队指挥简洁高效。后勤补给方便快捷。所以对宋作战优势明显。致使宋朝320年中。军事上始终是挫败和退却。只能凭借贡纳岁币换取暂时的和平。

从宋朝政府的角度来考虑。贡纳岁币也算是避免战争的上上之策。据历史经济学者考证。北宋时期。每年输送给辽国和西夏的银绢茶叶仅仅相当于宋朝两个县的年财政收入。这对于繁荣富庶、拥有一千多个县的宋朝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并且。通过和辽夏的互市贸易。宋朝获得的盈利也远超岁币的支出。然而。经济上的损失固然微不足道。但是政治上的意义却非同小可。宋朝理学盛行。文人儒士最看重“夷夏之大防”。现在堂堂天朝上国居然向蛮夷输送金帛、称臣纳贡。真是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所以。在整个北宋南宋时期。抵抗派与和议派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息过。这也是导致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宋朝向辽、金、西夏贡纳岁币。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虽然有失大国尊严。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也未尝不是一种解决争端的权宜之计。至少保证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数百年的和平与发展。

其他观点:

如果南宋是一个公司。跟另一个更大的公司签订了屈辱性条约。但换回了更大的经济利益。那么南宋没错。但是南宋不是公司。而是一个国家。那么这就不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南宋真的很难。在夹缝中求生存。签订这种条约在统治者看来也是迫不得已。但如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从根子上就跑偏了。

(赵构画像)

导致南宋向金纳岁币的绍兴和议。第一个条件是杀岳飞。

后世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宋高宗赵构要铁了心的杀害岳飞?

从本质上来说。是不想岳飞打到金国迎回宋钦宗——如果没打到金国。反而让金国打了过来。那对于赵构来说就更可怕了。也许父兄的遭遇也会落到他头上。他不敢冒这个风险。而且他还担心岳飞大胜还朝后不听朝廷节制。

最直接的导火索。则是为了绍兴和议。

1140年。金国大举南侵。但南宋反抗激烈。金国各路大军都出师不利。没有达成预定目标。接着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打败了金军主力。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城。然后岳飞一天之内等来了十二道逼他退兵的金牌。悲愤地说:“十年之力。毁于一旦”。

(岳元帅)

1141年。赵构派使者到金国摇尾乞怜。请求议和。为表诚意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帅的兵权。撤消了对金作战机构。表示完全不设防。金国提出了一个议和条件:杀岳飞。赵构竟然同意了!

1142年1月27日。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于临安(今杭州)。自毁长城。令亲者痛。仇者快。

这次议和史上称为“绍兴和议”。主要有三条:

1、宋向金称臣。金国册封赵构为皇帝;

2、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

3、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岳元帅)

绢和银的价格差不多。也就是说宋朝每年要向金国上岁币50万两。而且还割让了土地。岳飞从前浴血奋战才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一大半。转眼就被赵构轻松容易的送出去了。最让人吐血的是。明明战局是有利于南宋的。全国百姓都在支持朝廷打这场仗。朝廷不打了。跪下求饶了!

和这些比起来。贸易中赚回来的那点银子算得了什么?!

【结语】

北宋也曾和辽国签订过合约。也就是“澶渊之盟”。那才是真赚钱的。政治地位上双方平等。宋朝还略高辽国。没有割让土地。给的岁币是30万。而宋朝能在贸易中赚回约2.5倍。且双方都遵守盟约。一百多年不起刀兵。

反观“绍兴和议”。二十年后就被金主完颜亮撕毁了。提兵攻南宋。结果在采石之战中被南宋文官虞允文打回去了。

(金国想要覆灭南宋的采石之战)

由此可见。国家与国家之间。求和上岁币是没用的。哪怕在贸易中赚回了远超岁币的钱。经济貌似繁荣昌盛。如果没有强盛的军事力量作为保障。那也保不住。南宋的灭亡证明了这一点。南宋很富。可南宋亡了。一切。还得靠拳头说话。

而从国家、民族的荣誉感来说。纳岁币更是件极度羞耻的事情。

事实上。除了秦桧那种内奸带路党。几乎所有南宋大臣都将其视为奇耻大辱。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3:47

    宋朝,南宋,金国,西夏,绍兴,岳飞,王朝,的是,和平,北宋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3:47

    没想到大家都对宋向金纳岁币,保持了国家繁荣昌盛和平并用贸易数倍赚回有错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13:47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不能单从贸易角度去理解。很难简单说是对是错。试从以下角度分析:一、在宋金两方的博弈中。不存在单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