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古代读书人的眼中。考取功名是一生最大的事情。科举考试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阶段的殿试。一、二、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我曾经普及过类似的问题。古代读书。名头从童生开始。依次是童生、生员、举人、贡士、进士。大致上。现代的高中生相当于童生。大学生相当于举人。
但是举人这个阶层也有不同。除了一般的举人。还有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监生、荫生、官生、贡生。这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杂牌大学和名牌大学。
但是。举人这个阶层还不算终点。举人之后是贡士。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硕士;而贡士之后还有进士。大约相当于博士。
再下一级。才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一级。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他们大约相当于全国博士会考的一、二、三名。起码也是博士后。
当然了。由于古代没有详细分科。因而其难度要比现在分科考试困难得多。并且。科举到最后。颇有现代考公务员的意味。也就是说。虽然偏文科。但这些文人的考试。是既有理论又有一部分实技、尤其是政治才能的。
总结一下。状元、榜眼、探花。大约相当于现在文科类、还附带部分其他学科知识、又有一定实际技能的。全国范围内的博士学位人员联考。其中的一、二、三名。
顺便。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精通除地方语言外的官方语言及某些少数民族语言。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懂音律、书法、绘画、下棋等方面的才华。某些朝代。还要懂武术等。
就算是现代多才多艺的文科博士后的升级plus版吧。
其他观点:
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最高级别为殿试。皇帝亲自“监考”“策问”。殿试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科考”。开始于隋初。结束于清末。前后1300多年。800多场。共考出文武状元800多人。有名有姓、籍贯可考的状元据说600人。
正常的“科考”。“三年一大比”。叫“正科”。有时。逢皇帝登基或大寿。 “大比之年”外开科。叫“恩科”。
那时的“科考”。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公务员考试”。考中进士后。就直接成为国家“公务员”。进士的数额。各朝代有所不同。全国大致就200—300人。而“状元”、“榜眼”、“探花”。当然就是“科考”全国第一、二、三名。各一人。
三年一“科考”。“状元”、“榜眼”、“探花”。全国各一人共三人。可见。那时的“状元”、“榜眼”、“探花”。比起现在的“高考状元”。牛多了。金贵多了。其文化程度自然比现在的博士后还要高。
其他观点:
古代寒窗苦读。每年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状元、榜眼、探花放在当今可比性不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379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榜眼,探花,状元,举人,科考,三名,科举,进士,殿试,童生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的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今天什么文化程度?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古代读书人的眼中。考取功名是一生最大的事情。科举考试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最后阶段的殿试。一、二、三名。为“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