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之后的唐廷皇帝,为啥感觉没有一个能人、明君?
原创

李隆基之后的唐廷皇帝,为啥感觉没有一个能人、明君?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拥有贞观之治、永徵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辉煌的大唐。被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黯然失色了。从此唐朝由盛转衰。盛唐的光辉从此再没有照耀过一度是世界第一繁华的大都市长安城了。

一。安史之乱之乱对大唐帝国的破坏作用是空前的。

1.玄宗后期。政治昏暗。军备设驰;安禄山、史思明趁机发动了武装叛乱后。造成了中原百姓的流离失所。长期无法实现安居乐业;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迫使唐朝经济中心无序南移。导致了原属黄河流域的唐朝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长安城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与功能。雄风不再了;而随着帝国都城和中央政府威势的削弱。大唐失去了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权。大唐又有了陷入了外患不断的困局。

2.潘镇割据的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地方潘镇割据势力趁浑水摸鱼。或者凭着平叛有功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或者凭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中央视而不见。总之。都开始跟中央政府叫板;而朝廷呢?是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每日还要防着这些潘镇势力的威胁。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可以说自唐肃宗开始。其后的大唐每一位皇帝。都为此绞尽脑汁过。不过都收效甚微。政令不出长安城就是安史之乱后。大唐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唐朝从此一蹶不振了。

3.朋党之争与宦官专权。

这种不正常的政治现象严重内耗了政府振兴大唐所作的一切努力。一直困绕着大唐帝国前进的步伐。

这一切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局面是难以改变的。

二。安史之乱后到黄巢起义文一百多年间。尚有能人、明君出现!

1.唐德宗 李适继位后有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走向政治舞台中心后。他布署削潘执行的计划。又改革税收。整顿吏治。使大唐的政治曾经风生水起过;两税法的改革就是在他执政时完成的。从而使底层的百姓增加了生活保障。减轻了人民担减。国库财富有所增长。

2.唐宪宗李纯在位时有不俗的表现。

唐宪宗在位时期励精图治。他放手发动宰相的作用。又不拘一格、继续削潘工作;应该说。他的工作是有成效的;明显的例子就是河朔三镇又归中央管控之下;使唐朝经济慢慢地恢复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元和中兴”。

3.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他执政期间。也使苟延残喘的唐王朝出显了一线生机;李忱善于观察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强。并且从谏如流。倡导恭谨节俭。尤其是惠爱民物;他上位后。联手朝臣。锐意进取。使国家一度处于相对安定的短暂的繁荣状态。开创了“大中之治”。

总结:所以。并不是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无能人、明君了。如唐宪宗李纯、唐宣宗李忱都是志向远大、文韬武略的帝王。都作过振兴大唐的努力。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是身处江河日下的局面。面对风雨飘摇中的大唐他们不能力挽狂澜。他们的文治武功也让雨打风吹去了。使后世的人们感觉不到他们治国安邦的业绩罢了。

其他观点:

这就是电影电视宣传导向的问题。著名ip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能吸引观众。宣传其他皇帝还需要先普及基础知识。以挣钱为目的的影视行业自然就不会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实际上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还是有几个不错的皇帝。国力也是起起伏伏。但总的趋势是在走下坡路。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破坏过于严重。与之前比较。多了藩镇、宦官、吐蕃三个新的大麻烦。并且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都进行了改变。甚至可以说与初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制度体系。这就使后来的帝王遇到很多新问题。没有先例可循;

二、安史之乱时唐王朝立国已过百五十年。各种社会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文官体系行政效能下降。贵族特权阶层已经占据了大量社会财富。贫富差距加大。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这就让很多政治、军事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相应的当皇帝的难度也在提高;

三。自武则天开始。唐王朝的皇权到了顶峰。皇帝失去制约。是否能够治理好国家。完全凭皇帝本人的自觉。但唐朝皇帝的普遍特点就是不自觉。哪怕有几个好皇帝。初期能听从大臣劝谏。国家开始中兴。但后期普遍刚愎专断。而且追求长生。一求长生就要吃药。一吃药就要突然死掉。继承人没有提前选定。更没有好好培养。然后这个继承人把前任治理成果糟蹋干净。国家再次进入低谷。如此循环几次。再强大的国家也要完蛋。

用美国来举例子。特朗普需要面对的问题要比华盛顿要多得多。难度也要比那时更大。

安史之乱后不错的几个皇帝。唐代宗、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都可以算是明君。

唐代宗继位两年就平定了安史之乱。之后吐蕃大举入侵。唐代宗无奈下只得放弃对安史余孽的彻底清算。留下了藩镇这个尾巴;当时吐蕃正是巅峰时期。唐代宗继续放弃西域和河西。安抚回纥并建立了共同对抗吐蕃的军事联盟。很艰难的挡住了全盛时期的吐蕃。唐代宗在位期间虽然没有取得什么重大胜利或收复失地。但能够维持局面不恶化。而且后期国力已经开始恢复。扭转了对吐蕃被动挨打的局面。应该说唐代宗即使不算明君。在唐朝皇帝中也能排在中上游;

唐宪宗运气好。在位期间名相云集。有杜黄裳、李吉甫、武元衡、裴度等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名臣。又有雪夜入蔡州平定淮西叛乱的李愬。唐宪宗初期非常自觉、听劝。也能为大臣撑腰。取得了一系列平定藩镇作乱的胜利。在位期间基本解决了安史之乱后困扰唐王朝数十年的藩镇割据问题。是唐代中后期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在位期间被称为“元和中兴”。但唐宪宗后期求长生吃药。结果很快死掉。继位的穆宗、敬宗、文宗都不行。元和中兴成果被破坏;

唐武宗和唐宣宗前后脚。武宗是唐宪宗的孙子。唐宣宗是唐宪宗的儿子。都是宦官拥立的。这两个皇帝在位期间分别被称为“会昌中兴”和“大中之治”。也是唐王朝最后的辉煌。通过整治吏治、压制宦官等手段。取得了消灭回鹘汗国、河湟地区回归的成就。唐宣宗大中末年国力已经差不多恢复到盛唐时期的一半。这对一个立国已过二百年的古代王朝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唐武宗和唐宣宗都是吃长生药吃死的。唐武宗死的时候才三十多岁。之后的唐懿宗、唐僖宗都不行。王仙芝、黄巢起义。依靠藩镇、宦官和异族才勉强胜利。但之后藩镇、宦官势力无可抑制。唐王朝灭亡。

另外还有个唐德宗。是唐代宗之后的皇帝。在位期间改革了国家财政制度。之后百多年唐王朝能够维持运转都是依靠这一套体系;另外唐德宗时期确定并实施了联合周边回鹘、南诏、大食、天竺各国共同对抗吐蕃的战略布局。使吐蕃被严重消耗。唐王朝最后亡于内乱而非外敌。唐德宗是有功劳的。但唐德宗太多疑。杀了不少大臣。还增加了宦官的权势。初期还激起藩镇集体反叛。肯定算不上明君。只能算是功过参半。

总之。唐王朝中后期虽然有几个不错的皇帝。但远远不足以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我一直打这个比方。唐朝20个皇帝就像是共同拉一辆车。好皇帝是拉车的。负责往前走;守成的皇帝是坐车的。没起到正面作用但也没起反作用;第三类就是捣乱的。不但不往前拉车。反而会反着拉。甚至破坏车辆、破坏道路。

唐代捣乱皇帝前三位。我认为是唐懿宗、唐穆宗、唐敬宗。都集中在中晚唐。这三个皇帝起到的反作用。用三十个明君都弥补不过来。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其他观点:

我们在看唐朝的历史的时候。有一件事会觉得非常奇怪。在李隆基之前。唐朝的皇帝一个个都是叱咤风云的。我们对他们的事迹也可以说耳熟能详。比如说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这样的皇帝。就算是李显、李旦这样一些没什么出息的皇帝。我们对他们的事迹也非常清楚。

但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感觉唐朝的皇帝突然就发生了“基因突变”一样。不但从此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能和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相提并论的皇帝。就算是赶得上李渊、李治的皇帝。似乎也很少。而且。这些皇帝。我们对他们的事情。基本上都不清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是“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后期的皇帝。一下就被吓傻了吗?

还别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安史之乱”。极大地改变了后世的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起来。李隆基之前的唐朝皇帝。一直都没有安定过。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是通过正常的方式。理所当然地当皇帝的。我们不妨来清理一下。

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政变”。杀掉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接着又逼老爹李渊退位。他才上位当皇帝的。李治其实也不该当皇帝。是因为李承乾和李泰争斗。再加上长孙无忌的极力运作。李治才渔翁得利当皇帝的。武则天更不用说了。她只是一个皇后(甚至原本她连皇后都不是)。最后却成了皇帝。而且是从古至今极少有的女皇帝。李显和李旦。就算是他们被确立了太子之位后。也是两度被废。李隆基也是通过政变。最终才上台的。

不过。虽然说李隆基之前的唐朝皇帝。一直争斗不休。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这些争斗。都是唐朝皇室内部的争斗。皇室外面的大臣。或者其他势力集团。都很难插手。就算想插手。也会很快就失败。

比如。武则天晚年的时候。张柬之等五个大臣。就积极介入政权。拥戴李显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而张柬之等五个大臣。也因此被封“王”。

不过。这五个大臣。却并没有因此走进唐朝皇室内部。他们依然无法掌控唐朝政权。甚至很难影响唐朝政权。最终五位大臣都被清理出去。纷纷失势。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李隆基之前的唐朝皇室内部争斗不休。但是。这个家族其实一直牢牢地掌控着整个朝廷。有着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力。外部的势力。想要介入皇室显然是完全达不到的。

但是。“安史之乱”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下去了。而且并没有造成国家的分裂。但是。这时候显然一切都不同了。很多势力都介入到皇室内部。比如太监李辅国。他就开始大量干涉朝廷。皇后张氏。也成为一个影响朝廷的重要力量。地方上那些曾经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做过贡献的节度使。也可以不再听从朝廷的指挥。这一种局面。显然与“安史之乱”之前是截然不同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皇室严格地控制着整个国家。“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皇室就变得这么弱。无论是太监。还是后宫。还是地方上的节度使。都敢随便操控朝廷了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唐肃宗性格太过柔弱。他不够强悍。不能对朝廷形成威慑力。因此其他势力自然就介入进来了。

固然。唐肃宗确实很柔弱。他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多次被他的父亲揉来捏去。为此还被迫离了两次婚。“安史之乱”爆发后。包括李辅国、张良娣、陈玄礼等人在内。都极力推举他站出来。替代唐玄宗当皇帝。领导天下平乱。但是。他却一直没有那样的胆量。直到跑到了差不多相当于边关的灵武。才在众人的强推下。上位当了皇帝。

不过。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唐肃宗身上。显然是武断和不负责任的。因为如果说只是因为唐肃宗懦弱。没能力控制朝廷的话。后来还有不少皇帝不懦弱了。应该就能控制朝廷了呀。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还有。李隆基之前的李显、李旦等皇帝。也是比较懦弱的。为何外部势力却很难影响朝廷呢?

所以说。根本原因并不在唐肃宗身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关键一点。“安史之乱”让唐朝皇室的公信力大为降低。公信力不是权力尺度。是一种道德尺度。看起来作用不大。其实不然。在礼治社会的古代。这个作用其实是相当大的。

公信力降低。自然就造成了中央集权的程度降低。在王朝社会中。如果没有了中央集权。各种势力不再拱卫皇权。自然就会造成四分五裂。而这时候。皇帝想要加强这种集权。他自身又没有什么资源。他当然就是无能为力的。无能为力的皇帝。谁又能记得他们呢?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51

    皇帝,安史之乱,唐朝,吐蕃,大唐,王朝,藩镇,朝廷,皇室,唐代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51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隆基之后的唐廷皇帝,为啥感觉没有一个能人、明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46:51

    拥有贞观之治、永徵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辉煌的大唐。被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黯然失色了。从此唐朝由盛转衰。盛唐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