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提起唐末农民起义。很多人都知道是黄巢起义。然而。黄巢当年为什么要起义?细究下来。让人不由得有些困惑。毕竟这位家庭条件不错。不缺吃喝。理论上来讲。他的起义主动性。应该不是很强。
关于黄巢起义。众所周知的一个原因是来自于黄巢所作的一篇唐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看吧。读书人多有志气。就是落榜也绝不丢份儿。长安。别看哥们儿我这次考试失利了。信不信下次我再来。带刀进考场!
于是。因为落第的不爽。让黄巢起了造反之心。这种说法被后世广泛认可。
在《资治通鉴》中。也顺便提了这么一嘴:
“冤句人黄巢亦聚众数千人应仙芝。巢少与仙芝皆以贩私盐为事。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
那么仅仅就是因为考不上进士。黄巢就要造反吗?他为何这么任性!
在唐代考进士本来就难。素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五十岁考上进士。都算是年轻的。黄巢落第的那一年。也不过五十出头。有的是机会。犯得着考不上。就要走推倒重来的节奏?
哪个更容易些。心里还能真没个谱?
因此。黄巢因为落第。心里不平衡。一时冲动。导致他走上造反之路的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但这哥们儿一心想要当官走仕途。倒是真的。这种屡次考不上的人。当历史突然给了他一个走偏门的机会。你说他会不会动心呢?
从历史的发展看来。他确实动心了。最终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那条。他所认为的终南捷径——造反。
不过盐贩子。历朝历代都有。为何唐末时期的盐贩子们。发生了群体骚动。从王仙芝到黄巢。数以千计的盐贩子们参加了那场波动。当时的情况为何会让众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呢?
当年黄巢到底受到了什么诱惑。让他最终敢于直面造反的风险。敢于正视死亡的威胁呢?
接下来咱们仔细看下。当时黄巢面临的选择。说实话。依照当年那条件。黄巢最终选择造反。确实可以理解。
一、同事的成功。让黄巢看到了希望
熟悉唐末历史的小伙伴们。肯定都知道。刚开始这场起义发起时。是同样作私盐买卖的王仙芝先闹起来的。当时就在附近的黄巢。并没有选择立即跟进。
他在家里静静地观察了半年。没有任何表态。
黄巢的冷静是很正常的。要知道就在唐懿宗时期。河南道以及附近的淮南道境内。造反这事儿。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从银刀军到裘甫再到庞勋。这些人一个比一个闹得事儿大。
可后来呢。不都歇菜了。
因此。黄巢不敢肯定。老同事王仙芝这把会不会重蹈覆辙。
然而。黄巢却没有注意到。此时的河南道。正处于一个绝佳的造反时期。
首先。从银刀军到庞勋作乱。大批残余的叛军、义军在战争失败后。逃亡山林。坐待时机。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这些人便会蜂拥而出。争取一个翻身的时机。
这也能解释。为何河南道的这次大起义。山海之盗。能够蜂拥而至。这些人作战素质比较高。一般朝廷军队。也搞不定。而这些人的加入。也大大提高了义军的战斗力。客观上促成了义军初期的强悍。
其次。朝廷当时正忙于跟南面的南诏PK。兵力全部压到了西南边境。中原、东南沿海的兵力空虚。特别是战神高骈刚刚从天平军节镇之上被调到西川。让河南道内有想法的人们。大大松了一口气。
新任天平军节度使的薛崇。打仗方面又是个菜瓜。因此。他的一顿垃圾操作之后。反而频频给原本第一次、没经验、比较忐忑的王仙芝等人。充爆了信心值。
原来我真的可以。
王仙芝及其党尚君长攻陷濮州、曹州。众至数万;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击之。为仙芝所败。
而王仙芝的能力。在一起混了这么久。黄巢自然不陌生。他都可以。我自然也可以。
王仙芝的快速成功。刺激了一直蛰伏在家的黄巢。他决定。跟上去。赌一把。
那么为什么黄巢会认为。造反不仅不是一条杀头路。而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呢?
这是因为。在唐朝之内有这么一个普遍认知:
造反是柄双刃剑。造反失败。那就啥都不说了。自然是万劫不复。
然而。造反要是成了气候的话。那就是离朝廷的诏安。也就是成功。不远了。
二、河朔三镇的榜样深入人心
唐人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奇葩的认知。是因为。从中唐开始。唐朝的河北地境里。就一直有三个刺儿头。始终给大家树榜样。立flag 。
这三个刺儿头便是河朔三镇。从安史之乱后。这仨就一直霸占着河北之地。朝廷虽然几次想要尝试着灭了他们。最终都不了了之。
后来。灭不了他们的朝廷。也就认命了。给这帮人画了个底线:
只要你认我当大哥。你的地盘。你说了算。
朝廷这一妥协。让河朔三镇从法理上。成为了大唐的国中之国。也让不少野心家看到了希望。
我勒个去。原来这样也行。我要是壮一点儿。不也可以自治了。
于是。唐朝后期便经常会出现一些“努力振作”的节度使。一心以河朔三镇为榜样。而不少造反、称霸一方的义军。也多以跟朝廷讨价还价。想要成为“河朔三镇”第二为目标。
因此。对于黄巢等人来说。此时汹涌的起义势头。也是一个发财升官的绝好机会。
从后面。黄巢跟王仙芝在蕲州因为朝廷诏安的册封不均。大打出手、到了广州再次向朝廷提出诏安条件。就能看出黄巢最初起义的动机。
确实很现实。
不过。除了黄巢自身对成功的渴望之外。当时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逼着黄巢不得不考虑。应该改变了。
三、不得不造反的现实。盐贩子家也没有余粮
贩私盐。在历朝历代都是高危行业。唐朝贩卖私盐的盐贩子之所以掌控有武装。是因为他们经常要因为运贩私盐。与朝廷缉私公差抗衡。
抗衡得过。这趟盐就出货了。抗衡不过。脑袋就得留下了。
这种刀头舔血的日子。有多糟烂。只有黄巢等人才知道。虽然不缺吃喝。但明天还能不能吃喝。谁都不知道。
特别是晚唐时期发生的两件事。让黄巢等人深刻地感觉到。不得不转型了。
第一件事就是淮南道附近的数次叛乱。使得朝廷不断派兵围剿。这打仗。朝廷必然严防各个交通要道。山林小径。
河南道产盐有限。相比海盐来说。井盐在这里吃不香。而南面货源因为战争影响。屡屡断绝。这就使得河南道的盐贩子们。不由地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这行业。干不下去了。
其次。高骈坐镇天平军节镇这几年。他所下辖地境里的盐贩子们。可就倒了血霉了。
熟悉晚唐史的小伙伴们。想必都知道。高骈这人。有才能、有手腕、够阴毒。是个干大事儿的人。
他对付盐贩子的办法。按照他的风格。基本就是严打。
盐贩子在他的铁腕折腾之下。肯定是过得相当凄惨。要不然。咱们看唐末起义之时。最先起来造反的盐贩子们。都是他治下地境里的。(高仙芝——天平节镇下的濮州。黄巢——天平节镇下的曹州)。
缺货源。还整天被围剿。这种情况之下。天平军节镇下的盐贩子们。肯定要仔细考虑一下。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比如说。考个证。洗白一下?
五十五岁的黄巢。当时就实在是不想继续这样下去了。
他原本想通过科举洗白自己的家族。可试了几次。总是走不通。万般焦虑之下。突然出现了一个机会摆在自己的面前。自己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拼一把。说不定可以上岸。那一年。五十五岁的黄巢最终选择了再创业。而大唐的丧钟。也在他领着自己小弟投奔王仙芝的那一刻。轰然敲响。
注:黄巢亲戚中。有记载的有几个弟弟。和一个最后砍向自己的外甥——林言。对于他的儿子。记载不多。在野史中有黄巢儿子黄皓。在起义失败后。组织“浪荡军”。后来进入湖南之后。被朝廷官军所绞杀。
但正常来说。一个五十多岁的爷们儿。造反时。想必孙子都应该已经有了。当他选择走那条充满惊险、不确定的不归路时。或许他已经给儿孙们安排好了后路。想必一定不是跟随自己去刀头舔血的那种。
这样也能解释。为何史书上。很少介绍黄巢的后人的原因了。
其他观点:
你好。感谢邀请回答。
我是一名初中教师。
黄巢是唐朝末期颇有军事指挥能力的起义总领。他出生盐商家庭。善于 骑马射箭。精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为人正直。志向远大。公元875年。黄巢加入到王仙芝的农民起义浪潮中。881年皇朝杀害了唐宗室并称帝建国号大齐!
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盛大的农民起义之一。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黄巢为什么要起义呢?
首先。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而且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在王仙芝起义的前一年。关东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大旱。唐朝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福参与百姓那走投无路。纷纷聚集在皇黄巢周围。以朝廷官吏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这也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其次。唐朝皇帝易患风疾。热衷于炼丹。无心朝政。唐朝自李渊开国以来。许多皇帝患上了风疾。带病理政治理国家的能力日益削弱。而且很多皇帝热衷于炼丹。把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炼丹中。无心朝政。国力削弱。
最后。黄巢有当皇帝的野心!黄巢有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他带领私盐贩子和兄弟子侄黄奎和黄恩烨等人在今山东菏泽西南起义。十几天就发展到几千人。公元881年。他率军进入长安。建立了大气政权。年号金统。从他的这些经历可以知道他是有当皇帝的野心的。
以上是本人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在留言交流。
其他观点:
黄巢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起义者。不得不说他是其中一个异类。如陈胜起义是因为横竖都是死。朱元璋起义之初只是想吃饱肚子。而黄巢起义却只是为了出名。
作为以统治者为首的封建王朝。起义从来不是一个稀缺的事情。在秦国之时就有陈胜带领人马起义。东汉末年也有张角等人带头起义等。这些起义者大多有一个特性。就是贫穷再加上统治者的剥削。最终忍无可忍被迫起义。
而黄巢是在唐朝末期起义。并成为了压死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何说黄巢是起义者中的异类呢?因为相比较其他人来说。黄巢是实打实的大户人家。不愁吃喝和穿着。但就是这样一个在以往朝代是反对起义的阶层却带头起义。那么原因到底是为何呢?
从小立志却不得志
盐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贩卖盐的商人都是非常的富有。并且都会有一定的背景。而黄巢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真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也正因如此。黄巢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学问上和剑术上。都远超同龄人。
因此黄巢就被家人寄予厚望。认为他以后必定会成功状元。最能彰显其志向不凡的时候是在他五岁的时候。在家人赏菊的时候黄巢就作诗一首“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但因统治者也身穿黄衣。所以家人认为他冒犯了圣上。于是黄巢又作诗一首。其中有一句至今仍是经典“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因此家人们都认为黄巢此人日后必定可以成才。甚至高中状元也不在话下。于是黄巢从小就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必定高中。但是上天好像并不眷顾这个天才。多次落榜之后黄巢心灰意冷。怨恨无人能识他的文采。写下耳熟能详的《不第后赋菊》后就离开了京城。回家继承家族产业。但屡次不中已经成为了他一生的阴影。为后来的起义奠定了基础。
高层统治者的昏庸
《新唐书》:懿、僖当唐政之始衰。而以昏庸相继;乾符之际。岁大旱蝗。民悉盗起。其乱遂不可复支。盖亦天人之会欤!
唐懿宗是唐末时期有名的昏庸。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军事力量和国力已经开始急剧衰弱。后来的帝王应该稳定发展方可实现长久。但是到了唐懿宗时期。为了给自己祈福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迎佛骨。
满朝的文武大臣自然深知唐朝现在的情况。于是大多都劝告唐懿宗不要这样做。实在是劳民伤财。并且此时在唐朝统治的区域内有很多区域都出现了灾荒的现象。应该及时补救。但是唐懿宗并没有听从大臣的话反而一意孤行。最终虽然顺利进行。但也同时损耗不少财力。对于唐朝现在的情况无疑于雪上加霜。
为求出名从而起义
对于唐懿宗迎佛骨的行为虽然表面是为天下人祈福。但是因为此时唐朝国库已经并无多少财产。于是就加大赋税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因为连年大灾导致颗粒无收而朝廷不帮忙反而还要加重赋税。这一系列行为就像是在逼迫百姓起义一样。
于是一个名为王仙芝的私盐贩子开始带头起义。因为有一定的钱财和影响力。再加上百姓现在过得确实很苦。于是纷纷响应王仙芝的号召。一时间王仙芝之名。名扬天下。那么黄巢看到的是什么?是一个绝妙的出头机会。你朝廷当初不重视我。那么我现在就让你高攀不起。于是也随之起义。
唐朝此时却是不行了。从哪里表现出来呢?由王仙芝和黄巢临时组建起来的军队跟唐朝的正规军打的有来有往。短时间内并未分出胜负。可见唐朝此时却是已经不如早年昌盛。而朝廷看武力压制不住。于是就选用招安的方式。
王仙芝不同于黄巢。他对招安还是表示可以接受了。手底下那些人为什么愿意跟着他?无他。只是想吃上饭而已。所以现在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是黄巢不同意。因为黄巢什么都不缺。就是想让朝廷知道自己的厉害。于是最终招安不了了之。
成就威名却兵败自刎
虽然最终王仙芝并没有同意招安。但是两人的矛盾已经发生最终决定分道扬镳。原本起义军还能勉强跟唐朝军队抗衡。但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却对起义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王仙芝率先被擒杀。只剩下黄巢在外抗衡唐军。
王仙芝被擒杀之后。他手下的人马就都跟随了黄巢。一时间黄巢的实力大涨。随后在含元殿称帝。如果唐懿宗知道此人曾屡次参加科举却不曾高中之后会作何感想。
虽然黄巢军实力强大。但天下总归姓李。各地兵马开始纷纷勤王。一时间黄巢再无力抵抗最终兵败自刎。实在令人可惜但却有无可奈何。不过如果黄巢真的当上了状元。或许还不会有如此成就。
总结
其实从始至终黄巢想要的就是一个名分。或者就是来自朝廷的道歉。承认他们当时眼拙没有看出自己是个人才。不然黄巢不缺吃喝的为何起义?就是咽不下这口气。但朝廷也硬气。就是看不起你黄巢。这次战乱可以说是一场大规模起义。也可以说是一场大闹剧。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感谢阅读。关注+点赞的人都会开开心心每一天~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7025.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黄巢,朝廷,唐朝,贩子,等人,河南,诏安,自己的,天平,黄巢起义
没想到大家都对黄巢为什么要起义?黄巢的子侄有哪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提起唐末农民起义。很多人都知道是黄巢起义。然而。黄巢当年为什么要起义?细究下来。让人不由得有些困惑。毕竟这位家庭条件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