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唐朝诗人章碣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很多人把这首诗当做重要史料来看。却不知道这首诗包含着三个巨大的谎言。抹黑了三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被抹黑的这三个著名历史人物。可以说是秦汉交替之际最有名的三个君王——也可以说是两个半皇帝。因为有一个人虽然没有称帝。但却有了皇帝的权力。至少能算半个皇帝。
两千六百多年过去了。还有很多“文化人”在咒骂秦始皇。而他们痛骂秦始皇的原因。是因为“焚书坑儒摧残文化”。这里就要说一句了:即使您真的是儒家传人。也没有理由痛恨秦始皇。因为他并没有屠杀您的祖师。
司马迁是比较不看好秦始皇的。如果他给秦始皇歌功颂德。等于是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是乱臣贼子。那么他失去的就不是几两肉。而是肩膀上扛着的“六斤半”。
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这样的:此事发生于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在被韩终、侯公、石生、卢生、侯生骗走大量金钱之后。秦始皇开始醒悟。就指派执法部门进行了调查。那些大骗子已经流掉了。只剩下了一批吹喇叭抬轿子的文人(诸生。不是专指儒生)。
那些被抓的文人原先或许可以算得上儒生。但是他们自从跟给江湖术士吹喇叭抬轿子开始。就已经没有资格位列儒家门墙了——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们已经变成方士术士学徒。不是儒生了。不管是被杀还是被埋。都不能叫做“坑儒”。
这些小喽啰被抓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欺诈罪行:“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相互告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秦始皇亲自批示的。就杀了这么四百六十多个人。事实上是杀少了。比起明太祖朱元璋和清高宗弘历。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已经明确了“焚书”的始作俑者是丞相李斯。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著名的大儒。这样看来。是要把“焚书”的账。记在儒家头上的。
《史记》用了春秋笔法。只说了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和秦始皇的批示(制曰:“可”)。却没有说有没有真正焚书。
秦始皇即使想焚书。也没有机会了——李斯建议焚书是在始皇帝三十三年。其后的日子秦始皇基本都在巡视天下。而且于三十七年就龙御上宾了。
事实上儒生在秦汉两朝都很吃香。特别是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之后。大儒们云集长安。这就证明他们在秦朝也没有断了传承。所以秦始皇面前的待诏博士叔孙通。才有机会为刘邦制定上朝礼仪。而且他是带着一百多个徒弟一起降汉的。可见他的“儒家学校”规模不小:“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原(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
从叔孙通的经历。我们就知道秦朝学子们都有书可读。读得好的。还能高居庙堂。同时也能证明李斯的“焚书令”根本就没有得到落实。也就是说。“焚书”只是一个设想。
项羽是个尊称。他姓项名藉字羽。古代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名有字。比如刘邦一开始就叫刘季。后代调侃其为“刘三(见《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项羽是楚国贵族。所以他的叔叔项梁在秦帝国杀人也没事。跑到哪都很受欢迎。由此可见秦帝国对六国贵族并没有赶尽杀绝。
因为条件比较优越。所以项羽就像所有富二代一样。可以随意浪费教育资源:“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用过项羽的学习过程。我们就能发现当时根本就不缺教材。因为项羽居然想学兵书战法——这种知识在后面很多朝代都是禁止学习的。也找不到教材。
正是因为很轻易就能学到。所以项羽并不珍惜:“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不是不读书。只是不好好读书而已。但是不好好读书并不代表就没有文化。很多学霸一上课就睡觉。但考试拿第一就像喝凉水。项羽就是属于这种特聪明的熊孩子。所以他在秦末群雄中有战略眼光。有超绝武功。这才有资格成为西楚霸王。
项羽不但打架在行。写起诗歌来。也是一把好手。要不然文艺女青年虞姬也不会对他一往情深。项羽垓下被围。在生死关头。还能完美地展现自己的文采:“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羽这首绝命诗。属于“口占”。而且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温情蕴含于悲壮之中。别有一种残阳如血的凄美。项羽这样的诗文。可不是文盲大老粗能写得出来的——如果不是把文字玩儿得炉火纯青。谁能写出这样的《垓下歌》?事实上古往今来。能写出项羽之诗的。还真没有几个。
能写出传唱千古的名句。刘邦自然是读书的。而且读的还不错。这一点
在《史记》中至少能找到两处证据。
第一个证据:刘邦并不穷。而且也通过了大秦帝国的官吏考试:“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这个“试为吏”。不管是通过考试当上官吏。还是“通过试用考核”。没有文化的刘邦。是坐不稳亭长之位的——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对官员的选拔极其严格。不管是李斯还是赵高。都不能捣鬼。赵高之所以能从罪人之子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法律学得好。
按照《史记》的记载。汉太祖高皇帝是个大帅哥。《史记正义》说他身长七尺八寸。比刘备还高三寸。因为家里有闲钱。所以刘邦不干活还能乐善好施。并且通过考试选拔而当上了大秦帝国泗水亭亭长。这是一个介乎官与吏之间的重要岗位。起码要比晁盖那个保正级别高。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朝的官吏都有一个兼职。那就是负责教化治下百姓。这一点到了秦始皇时期已经成了一个规定。“黔首以吏为师。”如果刘邦没有文化。又怎么能给老百姓当老师。您以为像两千多年以后一样吗?
第二个证据。刘邦是上过正规学校。而且是有同学的。那个同学也十分有名:“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不管刘邦卢绾是不是世家子弟。他们两家都是世交。这对发小、世兄弟、同学一起打天下。一个称帝一个封王。可见多读书是有用的。有个好同学也很重要。就像很多投机者一定要报高级进修班。其实是为了结识富商大贾一样。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我们不知道秦始皇的焚书坑在那里。但是却不能不佩服章碣的厉害之处:一句诗一笔抹黑秦汉交替之际最有名的三位大人物。但是诗词是当不得正史的。文辞优美不代表观点正确。只要一对照史料。就会发现这传唱千年的名句。包含着三个谎言。
第一、大秦帝国之亡。与焚书坑儒无关。实际是李斯无原则胡亥瞎胡闹;第二。项羽读了包括兵法在内的很多书;第三。刘邦既不是穷人也不是文盲。他的诗文功底。在历代开国之君中也许能排进前三甲……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观点: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出自唐代章碣的《焚书坑》中的第三四句。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睦州桐庐人。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著有《章碣集》等。
《焚书坑》的全文是“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地。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竹帛:书籍。
烟销:把书籍烧光。
帝业:皇帝的事业。
虚:空虚。
关河:险固的地理形势。关指的是函谷关。河指的是黄河。
空锁:白白地扼守着。
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祖龙:代指秦始皇。
坑灰未冷: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
山东: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翻译过来就是“竹帛燃烧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化为空虚。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而起。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来并不读书!”
这首诗包含了两个历史事件:
一是焚书坑儒。秦始皇消灭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以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13年(始皇三十四年)烧毁图书(医药、卜筮、农作书籍除外)。前212年(始皇三十五年)活埋儒生。力图使他的帝业延续下去。
二是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后来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首诗从焚书坑儒入笔。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极大的讽刺了秦始皇用焚书来愚化民众的荒唐行为。客观地分析了秦国基业用焚书和天险屏障来巩固。只是秦始皇一个美好的愿望。治国不能禁锢民众的思想。 要以民为要。富民强国方能长治。
其他观点:
这一句出自唐末诗人章碣的七言绝句《焚书坑》。
《焚书坑》是一首讽刺诗。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它的末句“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就像一个大特写。令人赫然觉得:它是用来讽刺刘邦和项羽没有文化的滴!
结合前一句“坑灰未冷山东乱”。讽刺面就扩大到了“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如果把镜头拉得更大一点。从全篇统观。就会发现全诗还有更深层次的讽刺意味。
假使加上“广角镜”。深入到作者所处的客观时代。知人论世。知其所以然。我们又会领略到什么作者什么样的良苦用心呢?
下面。任襟亚就试着和大家一起逐层来分析一下。
01.“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句诗的意思说的是:焚书坑儒这件事过去没多久。甚至连燃烧的灰烬还没完全熄灭。崤山函谷关以东就已经发生了叛乱。而灭亡秦国的两个带头人——刘邦和项羽。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读书人。
这里面共含有两层批判。
第一:“焚书坑儒”这个策略从根本上就是失败的。
第二:刘邦和项羽这两个造反的英雄人物。骨子里都是没有文化的莽汉。
成功把秦王朝拉下马的人根本就不读书。你“焚书坑儒”不是白焚、白坑、白忙活了吗?
02.《焚书坑》全诗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焚书坑》全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说的是啥来?
“竹帛烟销帝业虚”开门见山就是在否定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错误的政策(这里我们先不去深辩“焚书坑儒”的历史真相了。权且顺着诗人的思路来)。
你那是在焚书坑儒吗?你那分明是在焚烧大秦朝嬴氏的帝业啊!正是因为错误的政治政策失去了人心。让险固的关河这些优越的客观条件都化作乌有。
这一句。其实和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的总结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强大的秦国为什么失败?因为它自己作死失去人心所向!
好了。我们把全诗四句连起来看。作者的意思就是:秦始皇在统治的过程中不顾及人心向背。错误地做出了焚书坑儒的决定。结果现实啪啪打脸。推翻他的人根本就不是读书人。不是儒生。
这样看来。这首诗核心批判的人物并不是刘邦和项羽。他们只是两个工具人。真正的核心批判对象是——秦始皇!
那么。批判秦始皇就是诗人章碣的最终目的吗?
下面我们再结合他的另外一首诗来看看他这个人。再“以意逆志”来考量一下他诗中的深层指向。
03.唐末诗人章碣
生于末世:
章碣在世的时间是公元836年—905年。这个时间有什么客观意味呢?
你知道那个“十上不第”铁杆“落榜”倒霉蛋罗隐吗?就是那个写下“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一生落寞的罗隐。他比章碣大三岁。
你知道屡试不中最后造反了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吗?他比章碣大16岁。公元875年。他响应王仙芝起义了。而章碣是在876年才中的进士。你估计那时候的唐王朝是个啥气象?
唐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呢?——公元907年。
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公元836年—905年”时间段。你联想到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章碣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内忧外患、气息奄奄、乱象丛生的末世。
另一首讽刺诗《东都望幸》:
历史上关于章碣的记录并不算多。我们不妨借助他的其它作品来补充一下对他的认识。《全唐诗》中还收录了他的另一首七言绝句。依然是“讽刺诗”性质的——《东都望幸》。
关于这首诗。我们先讲个营私舞弊的故事。
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879)。侍郎高湘主持进士考试。高湘在南方时。连州人邵安石贿赂攀附上了他。他便营私让邵安石中了进士。
章碣的这首《东都望幸》讽喻的正是这件事。
它表面上描写了宫女打扮得漂漂亮亮等待君王临幸。君王却自己带着美人来了。说的是女人的失落。实质上则讽刺了日薄西山的唐王朝堕落腐朽的科考局面。表达的是士子的落寞。再有才华又能怎么样。没有什么公平正义。国家早已经不看这个了。
所以罗隐复读了接近二十年。考了十几次都落了榜;所以黄巢干脆不啰啰科举。造了反。
章碣还算幸运的。他倒是考上了。
考上是考上了。考上了也不忿。他还是忍不住要讥讽!
科举的腐败只是社会腐败的一个方面。其它方面也不遑多让。
末世颓败。世道就是那么个让人心寒的世道了。没办法。他就赶上了。
这样的背景。触类旁通到章碣的《焚书坑》上。作者又会赋予什么样的哲理内涵呢?
04.《焚书坑》的哲理内涵
指桑骂槐。借古讽今。是文人写诗作文惯用伎俩。
我们读杜牧的《阿房宫赋》。洋洋洒洒得不得了。简直气贯长虹。末了终章卒篇了。他才图穷匕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后人光唏嘘哀叹不行。得引以为鉴。否则就会让更后来的人次第哀叹。
所以。杜牧当然不是在写秦始皇大兴土木的弊端。绕了一大圈。他其实是在讽谏唐敬宗李湛。让他引“阿房宫”为鉴。告诉他:你要是走秦始皇的老路。就情等着后人笑话、哀叹你吧!
章碣的刺古之作《焚书坑》。怕是也免不了这个老套路。
“刺古”是表象。“讽今”才是埋在下面的真正意图。
唐朝末年。宦官当政。藩镇雄兵割据。皇帝走马灯一样更替。章碣的一生历经了7位皇帝。这些皇帝虽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但是于混乱中或手忙脚乱。或荒淫无度。也没空重视士人、重视文化、重视思想教化。以此来重整河山。
这算是变异、被动、“降维”版的“焚书坑儒”了吧!
大家都知道。公元904年(章碣去世的前一年)。“不读书”的朱温用“武力”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然后干脆把他杀了。立他的儿子做傀儡小皇帝。到了907年。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废了唐哀帝自己做起了皇帝。
虽然。章碣写这首诗的时候这一历史还没上演。但是当时藩镇的气势。已经有了跃跃欲试吞并中央的苗头。明眼人恐怕都不难看出来。
当章碣来到陕西临潼东南的骊山。看到了当年焚书留下的洞穴。目之所及。心之所念。写下了这首《焚书坑》。结合他讽刺科举乱象的《东都望幸》。不难想象。当时的文人。在末世中随时、随处可能会遇到的无形的——“坑”。而设置这些“坑”的。刚好是不作为的唐政权。
话是不能明说的。
如今看来。章碣《焚书坑》中的“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警告也是预言。
最后。如果非要说这句诗蕴含的哲理的话。任襟亚认为是这样的:
《晋书·阮籍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如果一个时代不给品德高尚、有才华有学识的人机会。居心叵测。胆大妄为的莽汉(刘邦、朱温都曾是没文化的小人物)就要出来逞英雄了。
不读书的刘邦、项羽。以及后来的朱温。他们能够成事。不都是上家对手给做好了铺垫吗?
So。从国家反应到个人。亦是如此。有时候。不是因为对手强大。而是因为自身弱点。成全了对方。
您说任襟亚分析得有道理吗?对于这首诗的内涵哲理。你怎么看?
谢谢阅读!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7026.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项羽,始皇,刘邦,焚书坑儒,竹帛,山东,儒生,史记,是在,的是
没想到大家都对“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谁写的,蕴含什么哲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唐朝诗人章碣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