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理解《论语》的学而篇首章?
原创

如果理解《论语》的学而篇首章?

好文

热门回答: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特别是前两句。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思想无关。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

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试想。如果你学得一门技艺。而后就不停的实践。最后你不烦我都烦了。这快乐从何而来呢。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快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此一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如此之简单。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而且一语中的。指出人生为何而乐。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在这三者之中。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即洞察力。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时机。付诸实践。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即生而知之者。但更多的人。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我们不仅面临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还面临一个色彩斑斓的快乐社会。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在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脑子里反映的实际上是“友朋自远方来”。难怪每当我们接待远方宾客的时候。喜欢脱口而出的总是这句话。但这恰恰是对这句话的误读。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也可以分为三个要素:“有朋”、“远方”、“来”。三者和一。不亦乐乎。“有朋”表示人生中有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有”字格外重要。也许我们会有很多朋友。但不一定志同道合。不一定可以交流思想。因此“有朋”中的“有”就显得格外珍贵。同时它又是“德不孤。必有邻”中的“有”。孔子告诉我们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定存在的。而“远方”的意思是只有相距的远。才能有个人的空间。才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各有所悟。古代的“远”可以等同于地理上的远。在信息。通讯发达的今天。长久不联系即是“远”。即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天在一起。没有了创造不同领悟的各自不同的环境。那交流的乐趣也会打折扣。最后的“来”也很重要。来是大家相聚一起。相聚的方式、场合、时机都会给相聚的快乐带来影响。因此。同“学而时习之”一样。“有朋”、“远方”、“来”与快乐之间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而“有朋自远方来”所带来的快乐是交流的快乐。是人与人互动的快乐。是快乐社会。因此。出现在《论语》中的这个第二句话是社会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非常容易理解。它讲的是做人。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是贯穿《论语》的一个主题。而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一个简明扼要的方法去观察君子。让我们马上有一个对君子感官上的认识。

以人生观、社会观、做人为开始的《论语》。就是用这样简单的语言展开了我们通常为之困惑一生的问题。因此。“学而时习之”这一段作为《论语》的开篇当之无愧。“学而时习之”这一段有着与“道可道。非常道”在《老子》中相同的地位。

其他观点: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水泽节:泽为学习为品尝。水为反复为用功。

水雷屯:雷为道友为团聚。水为辩论为动荡。

水火既济:火为心得为世故。水为言传为怨言。

节用而爱人——君子以常德行也。释疑而维心亨。问师而行有尚。

其他观点:

怪不得蠕蛆们总说别人没读懂《论语》。原谅我不会从蛆的角度读《轮语》。蠕蛆们以咬文嚼字为能。以茴字多种写法为艺。以屎为脑细胞。确实是终生都读不懂《轮语》。

就拿《论语》的第一章学而篇来说。“学了经常复习一下。不也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高兴的是吗?人不理解我。我也不发火。不算君子吗?”

这么浅显的道理。蠕蛆们还想绞尽尿汁拔高其涵义。还自以为多牛B。实际就是一群傻B。

猛哥在此。以《论语》第一章第一篇的第一个字。为它们解读一下《论语》。让它们看看。什么才叫高深!让它们明白。不是我们不愿意深读《轮语》。是不屑于玩这些无聊的文字游戏。

论语为什么用“子”作为第一个字。而不是“孙”或者“乌龟、王八蛋”什么的作第一个字呢?原来为后文说明是“孔子”而不是“老子”、“傻子”埋下了伏笔。如此巧妙的为下文设置了悬念。不愧是天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这个“子”是男子还是女子?若是女子。是美是丑?年轻年老?肤白肤黑?富或不富?如此自然的为读者保留了这么丰富的神密感。令蠕蛆叫兽们不禁拍案而起纷纷叫绝。圣人就是圣人。放个屁都是香的。正合蠕蛆们的胃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回复 退到无路可退 取消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09:21

    论语,孔子,快乐,君子,时机,人生,有朋自远方来,的人,都是,这句话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09:21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果理解《论语》的学而篇首章?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09:2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