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咏月诗,有什么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特征?
原创

李白的咏月诗,有什么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特征?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的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语言清新自然。其中咏月诗大约有二百多首。流传最广。最为复杂、全面和完美。

李白的咏月诗表达了情感的幻想跨越。《把酒问月》一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阕。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古人、今人与古月、今月的大时空的跳跃下。跨越了时空的界线。掘发了“人若流水。明月如斯”的感知。

李白的咏月诗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钟爱。《蜀道难》一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从概叹遥远的历史开始。进入对于风光的描述。不仅集中展示了李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以及通过这两种能力展现出来的个性。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述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钟爱之情。

李白的咏月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形态的神往。《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海客谈赢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潺潺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匍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况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蕴藏在他身上的自由精神与道教理想和思维汇合。注入了自己丰富情感的思想内涵。

李白的咏月诗表达了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各种情感。《江上赠窦长史》一诗:“汉求季布鲁朱家。楚逐伍胥去章华。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闻道青云贵公子。锦帆游戏西江水。人疑天上坐楼船。水净霞明两重绮。相约相期何太深。焯歌摇艇月中寻。不同珠履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用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朋友间共同的人格内涵和心灵的共通。《别中都明府兄》一诗:“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东楼喜奉连枝会。南陌愁为落叶分。城隅绿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表达了亲友的眷恋与不舍。《静夜思》是最为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的名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沦落天涯、眷恋故土的那份深情。

李白的咏月诗。把作者的深情溶入了月亮这一物象之中。并通过独特的描述和语言。付于月亮活着的生命。从阴晴圆缺中悟出道理。产生遐思。

其他观点: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诗人李白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钟情于“月亮”意象。李白诗文中寄情于月。在李白现存的一千多首作品中。咏月诗约有三百多首。李白的咏月诗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首首都是传世佳作。那么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 

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如《对雪醉后赠王厉阳》:“清晨鼓棹过江去。千里相思明月楼。”“明月”意象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表达诗人在感叹人生苦短之时对友情的怀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月亮高高悬挂在天上。可望不可即。于是月亮常常成为孤独与失意的象征。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总是以月为知己。借以自我安慰。如《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在这里。以月喻美人。又以美人隐喻皇帝。隐含了诗人被放逐还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诗人将自我与明月融化到宇宙间。感悟月亮对人生的启迪。从而净化自我、超越自我。 

李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的童稚遐想。直到在“故国见秋月”后病老逝去。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其他观点:

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双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下略)~~这首诗波澜起伏。无中生有。静中有动。丝丝相扣而为世人传诵。李白虽在长安供奉翰林。随着时间推移。对这有其名而无实职。不为所用的位置已不感兴趣。诗人就是在彷徨苦闷的心情下写这首诗的。诗人运用丰富的遐想。由孤独而邀月丶影为伴。时而同饮。时而歌舞。孤独的场面被诗人想像引伸为热热闹闹丶轻歌欢快的气氛。然而诗人毕竟是\"暂伴月将影\"。而\"行乐及春'、'永结无情'才是其内心深处的感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1:07

    月亮,诗人,李白,明月,意象,这一,今人,之情,故乡,宇宙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1:07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白的咏月诗,有什么样的思想价值和审美特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1:07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