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咱们看清宫剧都会有误解。认为皇帝一办公就在宫中最重要的大殿——太和殿里。
可这座大殿实际上上用的次数并不多。它平时大门紧闭。只有举行重大典礼时才开启。
什么是重大典礼?比如新皇登基、册立太子、皇后。亲征等。更多的。它是皇权的象征。
“清朝皇帝上班都怎么上?”
关于清朝皇帝上朝。咱们都分成两种:
一、突出礼仪的朝会。分大朝、常朝两种;大朝。即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皇帝要亲临太和殿。接受官员上表庆贺的朝会;常朝则次数较多。每月初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举行。地点及内容与大朝类似。
二、处理日常政务及军机大事的日常朝会;它也有两种形式:一为“御门听政”。另一种则是皇帝接见军机大臣、各衙门堂官轮值奏事。
对于第一种礼仪性的大朝。举办地点就在太和殿。
而对于第二种处理日常政务的朝会。尤其是其中的“御门听政”则主要是在乾清门(如下图)举行。
“乾清宫是干嘛的呢”
清朝皇帝多在乾清门举行日常朝会。康熙时几乎天天举行。曾有大臣给康康建议说要不别天天上朝了。您也累。大臣也累。结果康康看后大加驳斥。依然每天举行。这也是他勤政的一种体现。
而从雍正开始设立军机处。并发明了“奏折”制度后。乾清门御门听政作用变小。尤其是从乾隆、嘉庆开始。御门听政次数越来越少。直至同治皇帝时废除。
那么。乾清宫是干嘛的呢?
乾清宫在明朝是皇帝的寝宫和办公室。清朝的顺治和康熙也曾在里面睡觉和办公。后来。雍正皇帝搬到了养心殿居住。乾清宫的地位开始下降。
除了皇帝偶尔会选择在这里接见大臣外。乾清宫搞的最多的是宴会。尤其是康熙61年正月。这里举办了历史上第一次“千叟宴”。
当时。凡65岁以上的文武大臣、退休和在职的都可参加。共计千余人。
乾隆在朝时。也在乾清宫举行过两次规模盛大的千叟宴。
除了千叟宴。嘉庆还在这里举行过清宫的过年家宴。
其他观点:
在《甄嬛传》中。多次出现皇帝露天广场上开大会。其实这才是明清时早朝正确打开方式。
咱们平时说起古代皇帝上朝的地方。往往都说起“金銮殿”。不过古代朝会的正殿之中并没有这么个名字。清朝所谓的金銮殿。其实是太和殿。
故宫之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的木构造大殿建筑。与山东曲阜的孔庙大成殿、泰山岱庙的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
明永乐十八年刚建成的时候称奉天殿。效仿当时的南京故宫所建设。
嘉靖年间改名皇极殿。清朝入关后。在顺治二年改为太和殿。因为从建成开始就经常遭到毁坏而重建。在康熙年间才形成如今的样式。
太和殿是举行庆典的地方
太和殿被称作金銮殿。很多人以为这里就是皇帝们举行朝会的地方。但实际上并不是。
通常来说。太和殿是明清时期举办各种重大典礼的场所。比方说皇帝登基大典、皇后的册封大典、皇帝大婚、万寿节庆典、元旦与冬至等。
如果不是这些事情。太和殿都是搁在那儿作为摆设的。并不会轻易使用。
太和殿的地面使用金砖铺设。所以也被称作金銮殿。
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曾在太和殿举办殿试。之后在乾隆时期才挪去了保和殿。尽管太和殿之中有皇帝的龙座。但这里并不是举行朝会的大殿。
明清早朝主要露天举行
那么。清朝皇帝在什么地方举行朝会呢?其实是在太和门或者乾清门前方的大广场上。这被称作是御门听政。也就是传统的早朝。
当时的早朝。大臣们从凌晨三点就要在午门那里等待着。并非是天亮了才去。
乾清门是紫禁城正中的地方。这里是御门。在这道门的后方就是大内。前方是外朝。
按照《大清会典》记载:凡御门听政。每日皇上御乾清门。设榻于门之正中。设章奏案于御榻之前!可以说。清朝的早朝。就是露天进行的。
因为早朝是露天举行。所以如果遇到下雨下雪之类的天气。早朝就停止。所有的奏折直接送去内阁处理。御门听政在康雍乾时期。走向鼎盛也逐渐没落了下去。
乾清宫偶尔举行朝会
乾清宫。属于内廷三宫之一。明朝的时候这里是皇帝的寝宫。清朝初期。顺治帝常住保和殿之中并非乾清宫。而康熙帝常住乾清宫。
但到了雍正帝时期。他挪去了养心殿办公休息。养心殿取代了乾清宫的寝宫职能。
不过乾清宫仍旧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宫殿。清朝时期。如果皇帝有什么急事要召见大臣往往也是在乾清宫。并不是在养心殿之中。
当然。如果是临时有事。也会在养心殿。但人多了还是去乾清宫。
与太和殿类似。乾清宫在清朝大多数的时候。也是举行赐宴之类活动的场所。大殿上的正大光明匾额。是雍正开始秘密立储。历代继承人名字的存放之处。
在《甄嬛传》之中。皇帝经常在广场上举行朝会。这其实是正确的。因为明清时期的早朝本来就是在露天举行。而不是乌泱泱一群人挤在某个大殿之中议论纷纷。
除了御门听政。清朝乾隆帝之后。随着军机处设立与皇权强化。早朝的意义下降。
这时候。经常有皇帝直接在乾清宫、养心殿之中小规模召见大臣。而到了晚清。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干脆直接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开始在养心殿上早朝。
古时候的早朝真的非常早。天不亮就要开始。而且规矩相当多。咳嗽都可能被问责。
所以说清朝时期正式的早朝并不是在乾清宫与太和殿。而是在太和门或者乾清门的广场上举行的御门听政。乾清宫与养心殿中的早朝。只是少数情况下举行的。
其他观点:
清朝皇帝上朝并不像电视里演的。一大堆王公大臣鱼贯而入。排班列位。站在大殿下向高高在上的皇帝奏事;也没有硬性规定在那一个宫殿举行。它其实分为常朝、御门听政和常日视事三大类的。
什么是常朝?常朝都干些啥?
清朝的常朝在崇德元年即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御殿听政。至顺治九年始正式确定这三日皇帝御太和殿。在京文武百官穿朝服入朝行礼。注意这个礼字。其实常朝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礼仪形式。连皇帝都不一定非要亲临。
常朝时还得奏中和韶乐。每月的乐调和歌词都不同。皇帝没来时。则由王公贝勒们在太和门前坐班。百官则于午门外朝房前坐班。皆东西向。走走过场就退出了。另有八旗坐班仪与之类似。
简单来说。常朝不进表、不颁诏、也不奏事。遇国家有大典或重大活动时。皇帝才会亲临太和殿。此时有需要谢恩的官员。可以出班行礼。
御门听政的地点在哪?时间怎么规定的?
清朝御门听政制始于顺治初年。但顺治年间却很少实行。至康熙时皇帝勤奋。几乎天天御门。这一制度才认真实行。
御门听政地点选在乾清门。乾清门原是通向后宫的大门。御门听政时则摆上御榻、屏风及陈放大臣奏本的本章案。皇帝升座。奏事的部院大臣和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官分列乾清门东、西台阶。记注官立于西柱下。奏事者跪于东柱下。凡有事上奏的官员拿着所写奏疏到奏案前面对皇帝跪陈。而后将奏疏放于案上。退回到原来的位置候旨。
御门听政的时间。最初春夏二季订为卯正(晨六时)。秋冬二季为辰初(晨七时)。康熙二十一年时。玄烨考虑到大臣们为了奏事。每天三更半夜就得起身。收拾好后再往皇宫赶。确属一大负担。就改为春秋二季晨七时一刻。秋冬二季晨八时一刻。并对那些年老力衰及患疾者。只要向本衙门说明。免其入奏齐集。
只是在康熙后期。御门听政改为五天或二三天才一举行;至乾隆时又改为不定期。这才有后来的常日视事。
常日视事是怎么回事?
常日视事即皇帝平日政务活动。自雍正成立军机处后。其政务处理。大部分是通过军机处或批阅奏折或召对过程中进行。
乾隆时始规定。皇帝每天早晨在养心殿暖阁或乾清宫暖阁或弘德殿。阅王公大臣名牌。辰刻进早膳后披览内外臣工奏折。随即召见诸臣。赐见毕。再升宝座引见官员;未刻进晚膳后。批阅内阁所进各部院督抚提镇本章。日以为常。
综合来看。清朝的皇帝都是比较勤政的。
延伸阅读
清朝皇帝每日进膳分早、晚两次。早膳多在卯正以后(早六七点钟);晚膳在午、未两个时辰(十二点至午后两点)。另外每天晚上在酉时(晚六时)前后还要进一次晚点。即小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727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太和殿,皇帝,清宫,清朝,大臣,是在,早朝,乾隆,大殿,金銮殿
没想到大家都对清朝皇帝每天上朝是在乾清宫还是在太和殿?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咱们看清宫剧都会有误解。认为皇帝一办公就在宫中最重要的大殿——太和殿里。可这座大殿实际上上用的次数并不多。它平时大门紧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