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个人相信。无论喜欢历史或者不喜欢历史的朋友。都一定听说过《史记》。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前后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合称为“中国前四史”。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共计一百三十篇。大约五十三万字左右。其中。分为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和“十表”、“八书”。因为体系完备、客观公允等诸多原因。使得它被历朝历代都奉为经典。
最关键的一点。作为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的社会发展和历史研究都意义巨大。被历代的正史编纂所借鉴和继承。进入当代以后。鲁迅曾这样盛赞: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在称颂《史记》的同时。自然不能遗忘它的创作者司马迁。作为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的伟大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史记》本身以外。更在于他为了创作《史记》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今天。我们一起还原他所经历的那段历史。还原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87年)。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人。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圣”。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时期的史官。不仅史学知识渊博。而且为人方正持重。对于儒、道、法等百家思想都有研究。
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司马迁在青年时期便崭露头角。先后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家大儒。为了开阔视野。父亲还鼓励他辗转游历各地。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和遗风遗俗。比如探访禹穴。泛舟沅水。祭拜孔庙……。
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游历。坚定了司马迁要成为一名史学家的志向。他暗自决心。要继承父亲的衣钵。搜集和编写最伟大、最详实的历史巨著。
返回长安后。司马迁终于成为了汉武帝刘彻的近侍郎中。经常可以随驾出巡。公元前110年。本应该伴驾前往山东泰山进行封禅大典。可由于父亲病重。司马迁选择在家中尽孝。
临终以前。司马谈鼓励儿子要继承司马家的传统。著写史书以明后世。以传万代。据《太史公自序》记载:
余死。汝复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到了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终于如愿担任了汉朝的太史令。专司天文历法和皇家传记。期间。他创作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确立了一系列的历法体系。被汉武帝下旨进行了大力的褒奖。
四年后。司马迁开始进行《史记》的撰写。不断搜集史料和核实记载。不过。就在此期间。一件本与他无关的飞来横祸却彻底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就是“李陵事件”。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自幼学习兵法战阵和弓马骑射。典型的将门之后。李广过世后。其孙进入皇家的近卫军建章营进行历练。逐渐赢得了汉武帝刘彻的关注和信赖。
公元前99年。汉武帝任命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本来安排李陵负责护送辎重。但却遭到了他的谢绝。李陵请旨。要亲率五千兵马作为奇兵策应主力兵团。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许。据《汉书》记载:
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但陵自请五千兵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壮而许之。
由于侦察有误。汉军在深入匈奴腹地后处处被动。李陵所部仅数千人马。在浚稽山一带被匈奴单于的八万精锐所包围。孤立之下依然数次击退了匈奴的骑兵。只好退入山林坚守待援。
路博德虽然是一名猛将。但对于李陵这个凭借祖上萌荫的青年将领颇为不服。因此对于救援之事并不是特别积极。眼见援兵迟迟未到。而匈奴的攻势却越来越强。李陵只得冒险进行突围。结果被匈奴骑兵所俘虏。
当消息传回到长安时。整个朝廷都震动了。作为统帅。李广利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竟上疏谎称李陵之败是因为贪功冒进所致。被俘之后还无耻地向匈奴投降。
盛怒之下。汉武帝下旨严惩李陵的全家。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对此。群臣虽然心有疑问。但却静若寒蝉。无人敢为李家辩解。唯有史官司马迁仗义执言。据《汉书》记载: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按理说。司马迁本与此事无关。但他素来敬重李广的忠义。也比较了解李陵的为人。故而建议汉武帝暂勿处罚。待情况确切后再议。结果。刘彻不仅不听劝谏。反而以“诬罔之罪”将其罢官下狱。
在狱中。酷吏杜周为了邀功请赏。竟然不顾“刑不上大夫”的祖制。用刑逼供司马迁招认图谋乱政和结党营私。不过。虽为文臣。但司马迁却非常耿气。硬是挺过了严苛的刑罚。
“诬罔之罪”属于大不敬之列。按律当斩。不过。汉朝的刑律中又有免除刑罚的规定。一种是“纳金赎罪”。另一种是“腐刑赎罪”。
在那个视名节如同生命的年代。就连最卑贱的奴仆都很少有接受腐刑的。更何况还是士大夫阶层。可是。司马迁为官清廉。更担心家中的妻小日后难以为生。竟屈辱地选择了接受腐刑。对此。他的内心是无比悲恸和绝望的。在《报任安书》中这样写到:
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终于出狱后。司马迁几乎闭不出户。全身心投入到史书的创作。终于历时十四年完成了《太史公记》。后来更名《史记》。
随着《史记》的问世。司马迁曾经名噪当世。但是。他却觉得愧对列祖列宗。再没有前去祖坟前祭拜过。当真为了“大义”而舍“小义”。@文史不假
其他观点:
司马迁为何要写《史记》?
司马氏家族之夙愿
司马迁28岁的时候。接替了父亲司马谈的职位。担任太史令。兼文书档案。
在太史令的位置上。司马迁主持过修造新历法的工作。
但是司马迁最重视的事情。是由父亲司马谈草创的一份非官方的事业。那就是:编撰一部宏伟的“大书”。一部以司马氏家族世代恪守官职“太史公”为名、体裁新颖的“一家”之书。
这部“大书”的名字就是《太史公书》。后来也称《太史公记》。再往后缩简为《史记》。
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
《史记》撰写到一半。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李陵事件”。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钦定下狱。后接受了“腐刑”(割除生殖器)为条件。才免除一死。
作为男人。被除以“腐刑”。心理和身体上。都应该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而人总是要活下去的。是从此自卑消沉下去。还是完成自己的事业。用文字谱写自己的新的生命呢?
有意思的是。司马迁出狱后。汉武帝又将司马迁提拔为自己的机要秘书。当时叫作“中书令”。
而司马迁接受这份工作。恐怕还是因为要完成他的个人事业。也就是《史记》的编撰。
因为工作之便。他可以接近权利中心。为自己提供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奇迹出现在司马迁走出牢狱的第八个年头。就在中书令的位置上。司马迁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史学巨著。
《史记》不仅矗立在哲学、天文、经济、地理、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的出口。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他当年在朝堂上直抒胸臆的勇气。
在铁一般的文字中。失去男身的司马迁找到了一种后世无数男人无法企及的阳刚。
《史记》历史贡献
《史记》既是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历史著作。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写的这部大书。体裁上是前无古人的创举。目标也是非常高远。
他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说。要探究上天和人类的关联。贯通从古道今的人类历史。形成司马氏家族独此一家的文史书写。
从《史记》全本来看。司马迁实现了他的目标。
《史记》全书由一百三十篇组成。按照五种标明名称的体裁。分为五大部分。
分别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司马迁独创的五体合为一书的形式。展开了一个纵横交织、互相呼应的完整的历史叙述文本。
全书写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统治时期。以中国为中心。以当时的世界知识为背景的人类历史。
想一想。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创造的这样一种独特的宏观历史叙述方式。岂不令人震撼!
------END------
感谢您的阅读!
其他观点:
司马迁写史记是受家学的影响和其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嘱托。
因此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司马谈说起。
司马谈(约前165年—前110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华池村)人。其祖上在周朝就当过史官。家学渊源。年青时曾随当时著名天文学家唐都学习天文历法知识。从阴阳家杨何学习《易》。并对黄老之学进行过深入钻研。是一位饱学之士。
汉武帝初年。司马谈从五大夫这一虚爵擢升为太史令。负责编订历法、观察星象、收集、保
管图书典籍。官虽不大。俸禄也只有六百石。但却是正经的京官。
环境的改变。视野的拓展。再加上工作本身的便利条件。司马谈对先秦以来的历史演变、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数年的研究考证。他将研究成果整理撰成《论六家要旨》。深入分析了自先秦以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为后世史学家所引用与传颂。
在此基础上。司马谈看到自春秋孔子去世至汉初四百多年间。诸候兼并。纷争不断。历史记载也时断时续。浩浩四百年间连一部像样的史书都没有。便萌发了续写一部通史的想法。
于是他不辞辛苦。开始着手史料阅览、收集、整理等前期工作。并为此写下了不少心得体会。可谁知天不假年。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赴泰山封禅。司马谈随驾记录。行至洛阳时身染重病。不久病逝。
在弥留之际。哭着对赶来探望的儿子司马迁说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也哭着答应到“谨遵父命”。
成功历来是留给哪些有准备的人。
司马迁幼年时。深受父亲的教诲与点拨。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尚书》、《左传》、《国语》等书。稍大点来到京城。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二位大家。小小年纪便对游侠列传。经史子集。名山大川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成年后便开始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获得了许多人文地理。历史典籍等相关知识。入仕后。初任郎中。后又代表朝庭出使西南。
元丰三年(前108)。司马迁子承父业。任太史令。他谨遵父命。借鉴父亲留下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充实、完善。着手写作大纲。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正当司马迁全身心投入到撰写《史记》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将司马迁降入大牢之中。因替李陵辩解投降匈奴真伪之事。触怒了汉武帝。司马迁被关入亭狱受审。
一年多后。公孙敖出兵匈奴未果。却带了李陵投降匈奴。还帮匈奴练兵准备攻打大汉的“消息”。汉武帝不等调查、核实。便下令诛李陵三族。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
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按汉朝的法律。死刑犯可以花钱赎罪。也称赎刑。可50万钱的赎金。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司马迁虽然是太史令。俸禄也只有6百石。家中自然是拿不出这么多钱来赎罪。
生死关头如何取舍。司马迁想到自己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就像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一般。再想到古今以来成大事者。如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左丘失明方有《国语》、孙膑遭膑刑作兵法。这些贤辈都是在厄运困境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司马迁决定以腐刑赎身死。虽然屈辱。但可以完成父亲的嘱托。自己穷尽一生的理想方能实现。悲愤与坚忍中。司马迁接受了残酷的腐刑。身体与心灵遭受了无与伦比的创痛。
获释出狱后。司马迁给好友任安(字少卿)写了封信,谈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立志著书的愿望。信中还指出:“一个人总免不了一死,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毫无价值,比鸿雁的毛还轻。”我之所以忍辱负重,蒙受奇耻大辱而苟活下来,是为了完成这部历史著作。
经过生与死的磨难。司马迁对于过去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与升华。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秉笔执书。呕心沥血。前后历经十四年之久。终于写成不朽之作《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为后世各史所沿用。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二千多年来。《史记》不但是史学家的精典必读。也是文学家的必读之作。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785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史记,司马迁,司马,汉武帝,匈奴,太史,历史,李陵,自己的,父亲
没想到大家都对司马迁为何要写《史记》,它对历史有何贡献?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个人相信。无论喜欢历史或者不喜欢历史的朋友。都一定听说过《史记》。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前后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