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
原创

怎样解读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讲真。《水形物语》拿奥斯卡最佳影片。应该说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首先。说说意料之外:

《水形物语》没有《三块广告牌》的扎实剧本和反转情节;没有《至暗时刻》全程飚演技的酣畅淋漓;也 没有《敦刻尔克》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然而。它最后还是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这的确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毕竟。《三块广告牌》在上演之初 就被认定为是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然而事实还是跟我们开了玩笑。

再次。说说情理之中:

《水形物语》有着大多数人通俗易懂的剧本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再加上“人兽之恋”这样的主题设定。首 先就非常吸引人的眼球。

而作为一部怪兽片。《水形物语》也别出心裁。这里的怪兽并没有跟人类作对。而是被人类捕杀。拿来做 实验。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思考。

最后。《水形物语》还隐藏着许多对于人性、种族等的隐喻和思考。这些思考才是它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 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奥斯卡最佳影片。非他莫属!

其他观点:

《水形物语》这部电影。说到底讲的是个“孤独”的故事。

广告插画师吉尔斯身为同志。不被那个时代所接纳。由于这个原因。在职场上也颇受排挤;

黑人清洁工泽尔达的婚姻生活形同虚设。与伴侣没半点儿精神沟通;

女主艾丽莎身体残疾。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慰藉。一旦陷入情感联系。即便对方是异物种也在所不辞;

人鱼被迫脱离自己的原始生活环境。作为异生物备受人类摧残;

甚至那个大反派。冷血的理查德也在被上司勒令。如果找不回人鱼。就将他投放到一个异世界。告别所有体面生活的恐吓中变得愈发癫狂......

其实。“孤独”是现代社会里。人们必须接受和面对的一个现实。科技的进步和社交形式的改变几乎将每个人都变成了孤岛。《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这本书里。有一段写的很不错:

无聊是一颗空虚的心灵寻求消遣而不可得。它是喜剧性的;

寂寞是寻求普通人间温暖而不可得。它是中性的;

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它是悲剧性的。

那接下来。电影鲨将依照孤独的种类。粗略归类下影史里的那些以“孤独”为主题的电影。

社会认同感缺失的外人:

代表影片

《怪房客》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丹麦女孩》

人的孤独感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社会认同感所决定。无论职业、身份、意识形态、民族宗教等。一旦我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符合大众行为的。不属于另类独行的。总是在大众可理解的规范中的便可以得到社会认同感。而以上几部影片的主人翁明显不在此列。

《怪房客》明明是再正常不过的男人。被邻居们仅凭着一副人为制造的“你已经不能为社会所接纳”的假象。外加因为外国口音在内心造成的与社会的疏离感便导致他坠楼自尽。影片无处不透露出导演波兰斯基对当时法国社会的控诉;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因为成长在缺少关爱的原生家庭。松子一辈子都生活在低三下气地寻求真爱。低三下气地寻求依赖。低三下气地逃避孤单的恶性循环中。扭曲压抑的人生观将她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不被社会所接受;

《丹麦女孩》世界上第一位通过手术转换性别的案例。主人翁是100年前出生在丹麦的普通男孩Lili Elbe。故事即便放在现在。也仍充满着离奇和边缘色彩。是大部分人所无法接受的。

内心世界无比强大的另类:

代表影片

《海上钢琴师》

《香水》

《黑暗中的舞者》

音乐、香氛、舞蹈。这里聚集了众多内心世界与众不同的另类人群。他们的心大如宇宙。美如天堂。任你说圣贤皆寂寞也好。亦或天才皆孤独也罢。他们怀揣对内心热爱的坚定不移。生活在自己强大的精神空间里。很难说这份“孤独”对他们而言是种折磨还是享受。

《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从小就生活在船上。从未踏上任何一块土地。这暗示着他不具备任何社会属性。是一个寄居在音乐孤岛上的奇人;

《香水》里天赋异禀的少女杀手格雷诺耶。纯粹为了找到生命中最后的味道而活。不惜牺牲他人性命。很难说这种执着是变态还是伟大;

《黑暗中的舞者》几近失明的女工塞尔玛。让她能有力量对现实的心酸与艰难报之一笑的原因是她拥有一个纯粹属于舞蹈和音乐的世界。

渴求知己渴求理解的悲观主义者:

代表影片

《一一》

《深海长眠》

《爱》

总听人说“热闹中的寂寞是最大的寂寞。人群中的孤单是最深的孤单。”为什么家中一片热闹景象。枕边有人陪伴还会感觉到孤独。很可能是因为你和伴侣之间有陪伴没理解。

《一一》展现给大家一个普通台湾家庭热闹的人际交往。实则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个人彼此间都不能理解。误会屡屡产生。在这个以“家”为单位的集体中。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深海长眠》男主高位截瘫的生活现状。让他无法承受生命之重。他渴望有人能对他抱有这种超越常规道德观之上的同理心。希望有人能明白。“安乐死”从某一角度看。其实是对他权利和意愿的尊重;

《爱》他给她讲儿时的故事。忍受她越来越坏的脾气。帮她保存最后的尊严。做完这一切。他安静地躺下。不吃不喝。因为他知道。理解只存在与他和她之间。失去知己。自己一个人无法苟活。

依赖科学技术的现代人:

代表影片

《AI》

《她》

上一条提到要找到一个能彼此倾诉。互相理解的人类知己已经是很困难的事儿。于是就有人制造了替人排解孤独的机器人。一想到在这偌大的世界里。真正能理解自己的却只是机器人。不禁叫让人黯然神伤。

《AI》未来的人类被安置在一个极度严峻的生存环境下。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部分城市已经被海水所淹没。人类的科技却前所未有的发达。人们已不满足已开发的智慧型机器人。而要进一步开发出一个会爱的机器人。一个有心智和情感的机器人;

《她》网络媒体的发达将我们变成孤独的怪人。我们依赖网络的虚拟人生。不喜欢自己的生活。我们爱上机器人。不能忍受真实伴侣的瑕疵。网络的缥缈和不真实让现代人愈发上瘾。不可自拔。

对爱与理解彻底绝望的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

代表影片

《水形物语》

《潘神的迷宫》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潘神的迷宫》里女孩子不是真的在地下宫殿当上公主了吗?《水形物语》里的女主不也是真的在水里和人鱼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了吗?电影鲨要跟你说的是。对。这两部电影的结局貌似完美。但前提都是女主已死。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陀螺导演压根就不相信在冷酷残忍的现实社会里。弱势、边缘化的主人翁能过上理想中的生活。这种种的一切。被尊敬、被爱、被重视。都只有在死后的世界才能实现。换句话说。只能实现在梦想中。

《潘神的迷宫》女孩儿被继父的子弹打死。死后进入地宫冥界。当上公主;

《水形物语》女主被实验室负责人枪杀。死后落入水中世界。和人鱼男主双宿双飞。

人是生而孤独的。但又恐惧孤独。导演们便是注意到了这些孤独与科技、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个孤独者。并让他们在同样身为“孤独者”的观众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请关注头条号“电影鲨”

其他观点:

奥斯卡似乎特别青睐反映底层群众、小众人群生活和情感的影片。从今年的两部大热影片《水形物语》和《三块广告牌》来看。批判美国本土白人的种族优越感。凸显中底层民众(尤其是妇女及黑人)骨子里的善良和坚忍似乎成了电影行业里的政治正确。

《水形物语》里也搞了个大反派。一个好胜、残暴、虚荣。热爱在底层妇女和黑人中找优越感的美国政府中层工作人员。被女主角艾丽莎、两栖不明生物、落魄的画家、心存善念的苏联间谍折腾得团团转。在杀死艾丽莎之后又被深爱着艾丽莎的不明生物送上西天。影片传输的价值观也很好莱坞。残暴者弱。善良者强。暴戾最终败给善良。如果不是加入了冷战背景、残障人士与黑人妇女、非人类生物等因素造成更多戏剧冲突。《水形物语》可能也只是一部乖巧的漫威型电影。

以孤独与爱这样的人类永恒话题来作为故事内核。常见得很。《水形物语》的大胆之处在于哑女与非人类生物之间的相爱。让爱情能还原所有生物本来的模样。正如艾丽莎所说:“他看我的眼神。不是把我当成有缺陷的人。而是我最初的模样。”这样的话放在俊男美女的口中说出多少有矫情的成分。但在艾丽莎和非人类生物之间却能妥帖地安放。

影片夹杂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军事竞赛。但都不是主打因素。那个声称自己是间谍的博士显得那么慈眉善目与感情用事。而从苏联来的两个特工又显得那么笨拙而粗鲁。其中也许有导演的戏谑成分。一个清洁工都比国家间谍来得心思细密和勇猛。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22:30

    孤独,形物,奥斯卡,影片,社会,电影,机器人,人类,自己的,生物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22:30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解读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22:30

    讲真。《水形物语》拿奥斯卡最佳影片。应该说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首先。说说意料之外: 《水形物语》没有《三块广告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