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在浩瀚的唐诗中。有好几首七绝都被后代评家推为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是被明代诗人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同为明代诗人的杨慎在编选唐人绝句时。也将其列为第一。
压卷之说。虽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但也能说明王昌龄的《出塞》唐人七绝中的重要地位。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题《出塞》是乐府旧题。汉武帝时。乐工李延年因胡曲造新声二十八解。内有《出塞》、《入塞》曲。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传唱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与“汉时关”是互文见义。意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戍边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即黄龙城、和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飞将。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居右北平。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数岁不敢入北平。
不教。不让。
胡马。北方少数民族的马。借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古代阻挡少数民族的屏障。
只要有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在。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入侵中原。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能被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是因为诗的第一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廖廖七个字。发兴高远。意境苍茫。使全诗呈现出一种博大雄浑的气象。
在边塞乐府诗中。明月与边关是很常见的意象。但是。在明月前加个“秦”字。在关前加个“汉”字。诗的意境顿时变得幽远辽阔。
我们仿佛看到。明月的清辉下。边关在历史的沧桑中屹立。我们仿佛看到。在这边关之地。汉人与胡人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我们仿佛看到。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守护中华大地奔赴边关。而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有去无回。
秦时明月汉时关。平平凡凡的七个字。却声调高昂。气势雄浑。它浓缩了千年的边关战争历史。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戍边战士的鲜血。抒写了所有中华志士的家国情怀。
正因如此。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千年以后的我们。头顶依然是秦汉的明月。脚下依然是唐宋的大地。
我们生活的这片地方。是五千年的风雨沧桑中。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用鲜血守护的地方。在这和平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战士奔赴边境。守护国土。我们依然需要龙城飞将。守护国家的强大。
所以。当我们再读“秦时明月汉时关”。我们读到的是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的脉脉深情。
答者:谢小楼
其他观点:
王昌龄处在一个初唐到盛唐的时代。诗坛上联初唐四杰、陈子昂。旁生李白、孟浩然、杜甫、王维、高适。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古诗冲出齐梁体陈旧的意象窠臼。生机勃发。同时又承接了宫体诗的规制。开始向近体格律诗发展。
初唐的诗以五言为主。毕竟从魏晋南北朝下来。这是诗歌主流。而七言虽然出现很早。在汉武帝时期便有七言“柏梁体”。张衡、曹丕也写过七言。却一直不被重视。被认为“体小而俗”。直到初唐胡乐大规模进入中原。作为演唱的歌词大发展。七言诗开始被重视起来。而王昌龄、王之涣就是七言绝句的重要的开创性人物。
诗一直是伴随音乐发展的。而七绝用在送别歌咏是非常合适的。短短四句。后味无穷。又不拖沓缠绵。所以七绝中的送别诗特别多。王昌龄自负“七绝圣手”。送别诗大概占了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而盛唐七绝四百多首。王昌龄一个人就贡献了七十多首。将近六分之一。他以一人之力。扛下盛唐七绝一角。
王昌龄把七绝的题材、用途、境界都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对七绝的体式、写法、结构、表现手法做了很多尝试。被后人延用。并且基本没有超越。
正是他和李白等诗人的努力。让七绝成为唐诗中最流行、最有味道的一种诗歌形式。
王昌龄是有压卷盛唐七绝的能力的。我们来看他这首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称为神品。是明朝李攀龙、杨慎的看法。不过就像以前说过。诗歌这种文艺类的东西。虽然有上下优劣之分。但要分出第一、压卷这种绝对位置。是因读者而异的。你说这篇压卷。也有人说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才是七绝之冠(胡应麟《诗薮》)。这上哪儿说理去?
与其去争这些无法判定的高下。不如来看看这两首边塞诗的差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两首诗都是写戍边士兵的眼中所见的边疆景色和心里的感情。
《出塞》没有细致描写景色。“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冷月照边关的苍茫景象。同时加上“秦、汉”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说明边塞历来是兵家重地。“万里长征人未还”指出中原到边关路途遥远。空间辽阔。这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上下手。“人未还”让人联想到战争的苦难。
三四句却没有继续感叹战争残酷。而是转写现在的军事状况是良将无用。“但使龙城飞将在”。如果当年的卫青、李广还能在如今纵马边疆。注意这里并不是说如今没有龙城飞将一样的人物。而是没有受到重用而已。“不教胡马度阴山”。不但是承接上句。更加表明了边关士卒誓死守卫边关。愿意为国牺牲的壮烈之心。
《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写景相对较细致。而且对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个描写就是诗人登上受降城看到的景色。“沙似雪、月如霜”虽然同样苍茫、冷浸。和“秦时明月、万里长征”比起来。气势上差了一个等级。
“不知何处吹芦管”这句点题。听到笛声。心内有感。什么感想?“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两句写目之所见。第三句写耳之所闻。最后一句写心之所想。“征人尽望乡”是李益的想象而已。当然也代表了大多数人彼时心中的感情。这种景色、声音、想象构成了一个意境空灵的艺术整体。绝句已绝。诗意未绝。
两首诗的区别在哪?《出塞》苍茫大气。士卒望战。意象昂扬。《夜上受降城闻笛》诗意空灵。征人望归。厌战情绪忽隐忽现。
这是盛唐与中唐的区别。是整个时代气息的区别。年轻多爱“龙城飞将在”。年老便知“征人尽望乡”。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品。昂扬与反思。都是最好的作品。哪一首更好。得看读者自身处在哪个时代。哪个时期。
《出塞》、《夜上受降城闻笛》都是一流作品。但是以王昌龄的“七绝圣手”的成就。加上《出塞》这种家国情怀、昂扬向上的情绪喷薄。称为边塞诗中七绝的压卷之作是没有问题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观点:
这是王昌龄最受欢迎的一首诗。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
一说是汉将卫青首次出征匈奴的龙城之战。龙城:在今内蒙古。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圣地。
一说是汉将李广。匈奴畏惧其神勇。称他为“汉飞将军”。龙城是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
诗词中指代所有英勇边关将士。
为何会有如此高的评价?
1 相较而言
王昌龄的七绝是可与李白并称的。
李白的七绝。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下江陵》“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几乎没有出塞曲。
同时代的边塞诗人王之涣。高适。
王之涣名作《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恐怕分不出高下。风格各有不同。
王世懋《艺圃撷余》认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胡应鳞《诗薮》也认为:“李攀龙不察而和之。非定论也。”
所以。是七言绝唱。边塞诗中数一数二。不容置疑!
2 关键在“秦时明月”四字
王世懋:“李攀龙取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
杨慎《升庵诗话》:“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最耐人寻味。
互文。“秦汉的明月。秦汉的关。”
开句。秦月汉地。非眼前月。而是思接千载。横空而来。一下子将人拉到秦汉那个风云变幻。边塞战事频仍的时代。
穿越时空的历史沧桑感。是少有的苍凉、雄壮与浑厚。
虚景。“秦汉明月。秦汉边关。热血男儿征战未还。”
诗人笔下的虚景。在我们看来。清晰可见。穿越千年。激情澎湃。
可爱的秦汉明月依旧照着今时的边关要塞。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厮杀拼搏。守卫家园的忠诚勇毅。总能激动人心。
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同样的壮而不悲。荡气回肠。
这种壮怀慷慨的情感。总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后两句汉飞将军李广。卫青的典故。战争必胜的自信与潇洒。又是如此振奋人心。
盛唐的壮美与豪迈尽融其中。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 5-6万开店创业,做什么生意好?
- 文学上有种体裁叫古风,它和赋、诗词有何不同?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316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明月,边关,阴山,秦汉,盛唐,王昌龄,压卷之作,将在,压卷,万里长征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昌龄的《出塞》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在浩瀚的唐诗中。有好几首七绝都被后代评家推为压卷之作。王昌龄的《出塞》。是被明代诗人李攀龙评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