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督率湘军攻克天京(金陵。南京)。平定太平天国后。按原来咸丰帝临死前的遗嘱应“克复金陵者王”。可事实上。清廷对于力挽狂澜、匡扶社稷的曾国藩仅仅给予一个一等侯。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继芬曾经说。曾氏封一等侯的消息传回家乡。乡人皆说侯爵太细(小)。大功而赏小。不满之意。溢于言表。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几乎是历代封建王朝在战争结束后的必有现象。太平天国灭亡后。立刻有许多御用官僚。乘机罗织罪状。打击湘军。最终目的是将曾氏兄弟扳倒。将湘军将领一网打尽。史载。翰林编修蔡祺参劾曾国藩、曾国荃破坏纪纲;监察御史朱镇奏劾湘军军纪败坏。并列举诸将领罪状。其他如胜保、穆缉阿等嫉贤妒能之流。更是到处散布谣言。无的放矢。清廷顺势下达诏命。令曾国藩及其麾下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这便是引发湘军造反的近因。
与太平军血战十多年。耗费了百姓多少金钱。朝廷如今却要办理军费报销。这简直和昔日宋高宗、秦桧一日内发给岳飞的十二道金牌如出一辙。诏命一到。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鲍超等四位大功之臣。便暗室密谋要拥戴曾国藩出面。 武力反抗清廷。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曾国藩以理学名臣自诩。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平素为人行事异常谨慎、低调。《曾文正公家书》记载。早在金陵克复前。曾国藩特意去信给曾国荃说:“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由此可见。早在天京陷落前曾国藩就已敏感的预料到他与清廷关系发展之转折点即将到来。极可能会出现政治上的某种危机。而攻陷天京则使他的危机意识变得更具现实感与紧迫感。
据记载。曾国荃率湘军吉字营攻破天京的消息传到安庆后。曾国藩的心绪极为复杂。喜忧参半。他绕室彷徨。彻夜不眠。对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办法进行了深入思考。等他赶到金陵后。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早已成竹在胸了。
《 能静斋笔记》记载。某夜大约十一点钟。曾国藩亲自提审李秀成后。进卧室欲休息。湘军三十余位高级将领忽然涌进大厅。求见大帅。中军立刻向曾国藩禀报。曾国藩似乎早有预料。即问:“九帅(曾国荃排行老九。军中称“九帅”)有没有来”?中军答九帅没来。曾国藩即下令召曾国荃前来。曾国荃乃克复金陵的首功之臣。这天刚好患病。可大哥兼统帅召唤。也只好抱病来见。曾国荃到后。曾国藩才整装来到大厅。众将肃立两行。曾国藩态度很威严。令大家就坐。也不问大伙深夜造访有何来意。
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荃读罢。似有所悟。表情也很复杂。一下子很激动。接着很凛然。最后则是惶惶然。众将纷纷前来读联。有点头会意的、有摇头叹息的、有一头雾水的、有唏嘘感慨的、有热泪盈眶的。各式各样的表情。不一而足。曾国荃用低沉的声调告诫大家说:“大家再也不要讲什么了。此事不得再提。有任何枝节。由我一人担当好了”。
从上述记载可以显示金陵城破后湘军将领确曾有过拥立曾国藩登基称帝。再占据东南半壁江山。举兵造反。直捣中原。恢复汉家江山的一幕。可是在封建专制王朝。这种铤而走险的非常之举是成则为王。败则诛九族的凶险赌博。所以在笔记中看不见“拥立”二字。而众将也不敢说出口。曾国藩对众将来意更是心知肚明。亦不说破。只用十四子对联作答。相互之间。都用肢体语言沟通。决不说破。
其实。在破安庆到破金陵这段时间内。对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来说。解决与清廷矛盾的办法无非只有两个:一为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以自保末路;二是举兵造反。推翻满清。自立为帝。取而代之。对于第二条路。曾国藩本人是否曾有过考虑已不可考据。但朋友、部下有人曾怂恿、撺掇过他。则有很多传闻。
但曾国藩是儒家思想的捍卫者与践行者。在他的心目中。并无什么“夷夏之防”的种族观念。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的“君。天也”偏狭家国思想。他一味“效劳朝廷。忠君保清” 。不过是为了争取清廷赐给他高官厚禄。永保曾氏家族的地位和利益而已。
假设曾国藩敢于坐断东南。起兵造反。自立为帝。有胜算吗?
据记载。清廷对拥兵自重的曾氏兄弟早有猜忌与防范。在当时八旗、绿营基本被太平军摧垮的
客观条件下。慈禧等人除了利用曾国藩的湘军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力量能够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了。这样。在攻克天京后。清廷之所以对曾氏兄弟步步紧逼。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如此一来。就能逼迫曾国藩必须迅速做出抉择:或裁撤湘军。收敛锋芒。或匆忙起兵。仓猝造反。二者必须选一。曾国藩无论采取哪种对策。都能使清廷消弭隐患。并从容应对。对它都是有利的。为震慑曾国藩。清廷在军事上早就有所布置 :官文率重兵扼守武昌。占据了长江中上游;富明阿、冯子材分守扬州、镇江。控制了长江下游;僧格林沁率精锐的蒙古骁骑驻扎在安徽、湖北交界处。虎视、进逼金陵。这一切都对曾国藩有牵制作用。使其三面受敌。无法倾力北进。
再说湘军(包括淮军、楚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这点曾国藩不会不考虑。譬如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等人就有可能不会竭诚拥戴他称帝。甚至会发起反戈一击。他虽然号称统兵十二万。但真正能跟他起兵的大概就只有曾国荃、彭玉麟的水陆六、七万人了。彼时的清廷虽然风雨飘摇。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清气数未尽。大多数官僚士绅仍然拥护它。自己还无法与其分庭抗礼。更不要说取而代之了。 总之。这些客观存在的不利情况。对曾国藩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迫使他只能走裁军自保的道路。始终不敢存举兵称帝之念。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其他观点:
曾国藩是晚清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深受儒家爱国忠君思想的熏陶。作为一介儒生和湖南学界的表率。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反叛清朝。弟弟曾国荃曾多从劝说他自立独霸江南都被曾国藩拒绝了。也许内心之中他已经厌倦了战争。
湘军是私兵在江南成为剿灭太平军的主力
1、太平军西征未能攻入湖南站稳脚跟
太平军在北伐时未能攻破长沙。西王萧朝贵更是战死在了长沙。太平军占领南京后不久就进行了西征。西征军在湖南也是多次受阻长沙依旧没能攻下。由于湖南的清军变成了曾国藩的湘军其战斗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同太平军对战中并不落下风。
2、江南江北大营被攻破后湘军成为太平军的主要对手
1856年太平军在天京外围将八旗军构筑的江南江北大营打垮。江南的八旗军基本消耗殆尽。此后清政府不得不依仗曾国藩的湘军同太平军作战。为打败太平军湘军主动离开了湖南。在湖北安徽和江西等多省与太平军作战。进而成为了太平军在江南最主要的对手。
剿灭太平天国后江南全在湘军手中
1864年曾国荃带领湘军攻破天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失败了。此时的湘军总比力已经接近30万人。虽然清政府为了节制曾国藩从湘军中分出了李鸿章的八万淮军以及左宗棠的6万老湘营。但是曾国藩手中的军队还是在15万人以上。
1、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两人关系微妙。仅凭左帅很难阻止曾帅
2、再次反叛会导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以曾帅的谋略和智慧想独霸江南并不是难事。但江南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洗礼和多年持续的战争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疲态。再进行战争江南将民不聊生。曾帅为天下苍生计也不会再进行战争。结束战争休养生息才是圣人之举。
历史昭示曾帅是忠臣
面对列强的侵略曾帅还是希望国家能富强起来免受列强的瓜分。假如再进行战争那么受益的就是西方列强。他们会进一步瓜分中国。这也是曾帅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结语
在子女教育上都非常下功夫的曾帅是不会违背圣人教诲的。他只会主动让权削弱自己的实力。安心当一位对清朝没有威胁的臣子。曾帅的忠君爱国思想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他的家训也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治家经典书籍。
其他观点:
正所谓“花全开。则凋零;月盈满。则亏缺”。深蕴官场之道。懂帝王心术的曾国藩何尝不知其中道理。
当湘军攻破太平军老巢天京后。朝廷在大行封赏的同时。也将目光聚焦到了二十万之众的湘军身上。曾国藩明白此时的湘军正值鼎盛。但已对朝廷构成了潜在威胁。即使曾国藩无谋逆之心。但朝廷确有防患之举。
此时的曾国藩面前有两条路:一是享皇恩。自剪羽翼裁撤湘军。留有清名在世;二是效仿赵匡胤黄袍加身。取“孤儿寡母”的天下。开国建号。
虽然曾国藩选择了第一条路。但他有没有思考第二条路呢?假设曾国藩想过第二条路。那当时的格局是否能帮助他实现这一愿望呢?
朝廷早有防范
不得不佩服。此时年仅30岁的慈禧就表现出了极其高明的政治手段。
当年咸丰皇帝在世曾留下旨意。谁能消灭长毛则封王加爵。如今曾国藩立下头功。理应封王。但碍于“汉人不得封王”祖训。于是慈禧决定。封曾国藩为侯爵。封攻下天京的曾国荃为伯爵。此举虽让曾家兄弟些许心寒。但大体并无不妥。紧接着。慈禧做了诧异的决定:授予克复江苏的李鸿章、克复浙江的左宗棠为伯爵。也就是他们二者的功劳同攻下天京一样大。此举完全是“用曾国藩的人来制衡曾国藩”。要知道。当初湘军围困天京城的时候。朝廷就多次命李鸿章率淮军共同合围。目的就是不想让湘军独吞战果一家独大。给朝廷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当然。朝廷还为湘军设了一道大的“保险”。当时曾国藩的湘军主力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战。而此时的绿营兵和僧格林沁的骑兵在哪里呢?不远。就在江苏与安徽边界由富明阿把守、安徽与湖北边界就是僧格林沁。官文驻守武昌。从格局上看。就是对长江中下游形成了一个包围态势。他们名义上是剿捻(捻军在山东河南地区)和防止长毛北上。实则是在防曾国藩有不臣之举。
还有江西的沈葆桢。当时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是有权统管江西的税收厘金的。但沈葆桢就是要和曾国藩对着干。以各种理由推脱延缴。这于情于理于权都说不过去。很明显。这是受了朝廷的意思在办事。为的就是不让湘军有足够的饷银。这也是为何湘军尤其是曾国荃部总爱抢掠。但曾国藩却又没办法的原因。
朝廷对曾国藩的态度。从来都是一边重用。一边防范。
若反。人设崩塌众叛亲离
要知道。曾国藩之所以幕府兴盛。门生故旧遍天下。很大的原因是他一生都在经营着自己儒学儒士的大雅形象。尊师重道。修身以治国。忠君而尽责。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到享欲的痕迹。从表面上看。李鸿章。左宗棠。赵烈文等门生对他仲崇备至。实质上是在信奉曾国藩身上的儒家精神。一旦曾国藩谋逆。他完全保证不了自己能够一呼百应。
而且湘军并不是铁板一块。尽管在当时湘军近乎有二十多万。但能保证完全可以指挥的。仅有曾国荃手中的5万人马。如若进军北上。左宗棠一旦兵戎相见。腹背受敌。战局必败。
总结
以曾国藩的圣人智慧来看。他应该在心中推演过倒戈清廷的结果。于势。于人。于利都没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他的受益最大化的办法。就是当朝廷行加封赏之日。上书裁撤湘军之时。
曾国藩不是在“禁欲”方面有很深的心得与体会嘛。“登基称帝。开元建号”不也是俗世之欲望?终究都是过往云烟。
或许夜里的曾国藩想到这里。会心一笑。翻身入睡而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 创业开实体店,有哪些行业还有机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853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曾国藩,湘军,太平军,清廷,金陵,朝廷,太平天国,江南,天京,是在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坐断东南的曾国藩不起兵造反,恢复汉家江山?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曾国藩、曾国荃兄弟督率湘军攻克天京(金陵。南京)。平定太平天国后。按原来咸丰帝临死前的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