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时间的划分是人为设定的。所以。无论外界的参考物是如何变化。时间是不变的。所影响的只有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
古代人计时明显分为了两个阶段:
一个是对时间有等分概念之后的精准计时;
另一个是没有等分阶段的模糊计时。
利用较为精密的仪器进行精准计时
可能很多人对我们国家很早就发明的日晷等仪器比较熟悉。是放置在户外。利用太阳在其上的投影来指示时间。类似的仪器还有“圭表”。都是利用太阳光来计时的。
但是。这种工具只能白天有阳光的时候用。如果阴天或者夜晚。就没有效果了。
“漏刻”的发明时间也非常早。不见得晚于日晷、圭表这些器物。最早能追溯到周代。再之前有没有就需要另行考证了。
这种工具其实就是一种“水钟”。利用的就是水滴滴落的时间和水位的变化来计时的。
“漏”指的是“漏壶”。其内储水。让水顺着一个小裂缝以基本恒定的速度滴落。这部分滴落下来的水用另一个容器承接。
“刻”指的是“刻箭”。是一种带有标识的刻尺。“箭”在古代不仅仅是兵器。也是测量单位。比如经常见于古书中的“一箭之地”。
“刻箭”就相当于浮标。漏壶中滴落的水浮载着“刻箭”。根据上面的标识来确定时间。
“漏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计时工具。并且其原理在很多其他的计时工具当中都是大同小异的。
比如漏刻是用“水滴滴落”来计时。那么“沙漏”就是利用流沙下滑来计时。燃香就利用燃烧速度来计时。其实在原理上都是相同的。
除此之外。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也可以用来计时。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大明殿灯漏这种自动报时的仪器。和现代意义上的钟表已经非常接近了。
如果总结来看就能发现。以上这些计时方式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古人已经将时间进行过等分了。比如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来表示。
更早时期的模糊计时
在未将一天的时间进行等分之前。人们对于一天的计时是用了十二个不等分的时间段来进行的。
当时的参照物有很多。包括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生理反应等等。所以对于天象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首先。最先被人类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日升和日落。这是最明显的自然特征。
所以。日出就被称为“平旦”。也叫作“平明”;日落就被称为“日入”。
即使是阴天观察不到太阳升起。但同样可以感知光线的变化。因为只是模糊计时。并不要求非常精确。
这几个词经常见于后来的典籍之中。是被延续下来的古朴时间称谓。比如: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其中。“平明”就是指日出之时。而“夜半”并不是“半夜”的倒装。而是指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寺院此时敲钟。
有了这四个明确的时间节点。其他的划分就更简单了。
日出之后。人们开始吃饭。这个时间就是“蚤食”。也被称为“食时”;而吃过饭之后还没有到日中的这段时间。就是如今的上午。在当时称为“隅中”。是接近日中的含义。
日中之后。太阳西斜。但还没有落山。这段时间就叫做“日昃”;同样。在日落之前。人们会吃第二顿饭。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也写作“餔时”。
古人比较清贫。一般一日两餐。
这两个时间点同样在后来的典籍中能找到。比如《孔雀东南飞》: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人定”和“夜半”都是在睡梦中度过的。所以这两个阶段结束的时候就是早上起来。公鸡鸣叫的时候。也叫作“鸡鸣”;而鸡鸣和日出之前还有一段距离。叫做“昧爽”。也称“昧旦”。
《诗经》当中有句:
女曰鸡鸣。士曰昧爽。
总结一下。在没有将一天的时间进行等分之前。古人也是将一天分为了十二个节点。分别是:
平明(平旦)、食时(蚤食)、隅中、日中、日昃、晡时(餔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昧爽(昧旦)
这种计时方式非常古老。在对一日之内的时间进行等分之后。基本就被废弃掉了。
但这些名称依然留存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其原本的含义和古代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也是需要了解的一种常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观点:
如题。古代人要是白天没出太阳。晚上没有月光是用什么记时呢。首先说起这个话题就要从古代的记时方法来说起了:在我国。古代人民用来计时的器具有很多。大约在公元前476年到前222年间。在那个没有电子产品和卫星定位的年代。古人们设计了很多的计时器。早期的计时工具。运用的是太阳的直射。在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太阳射在同一物体上的方向和影子的长短都会有所不同。古人们运用这个原理设计出了太阳钟。
中国古代最常见的计时器就是圭表。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到前1027年的时候。就有关于圭表的信息。被记载在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它又被称为日晷或是日规。人们主要用它来区分不同的季节。它的表是一根直立在地上的标杆。有些也用石柱。而“圭”则是正北方向的一块石板。在四个季节。因为阳光的直射现象。标杆在“圭”上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会有所不同。当阳光在正南方向时。标杆落在“圭”上的影子最长。这时冬天到了。影子最短时。则是夏天到了。这样人们就能很容易的推算出四季的变化。他也是我国人民创造出的最古老、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
这种根据太阳直射的方向和影子来计时的方式并不适用于阴天或者是晚上。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万物不断的探索精神。聪明的古人又发明了很多的计时器来记录时间。在后来发明的计时器中。大部分是采用水流原理来计时的。但是也有用沙子的。
在日晷后。出现了一种运用水流来计时的方法——刻漏。又被称作漏刻或者是漏壶。它最早被记载在周礼中。分为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早期的多为泄水型。泄水型的主要部分包括格叉、关舌和漏箭。水面下降后。格叉以及关舌上升。随着水面的下降。漏箭也下降。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漏箭上所刻的刻度线来区分时间。但最常见的为受水型。目前出土的刻漏是西汉时期的。都为受水型。随着水面的上升。漏箭所指示的时间发生变化。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在北宋时。刻漏风行整个中原地区。
在书中有对另外一种用来计时的器具。即水运浑天仪的详细描述。记载说该仪器是725年的时候人们通过改进张衡的设计而得。在此之前。有古代文献提到在汉武帝时有人制造过浑天仪。但并未描述它的具体结构。这个结构能模拟天体运转。依靠水力来运作。它也能表现日月变换。在这个水运浑天仪上还有两个小木人。能够自动撞钟。为人们报时。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机器人。浑天仪的发明得到了人们极大的赞扬。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李约瑟博士也曾提到——这个装置是最早的时钟。
在新仪象法要中提到了一种新的计时器。就是水运仪象台。并且有它的总图和各个部件图。根据历史记载。该仪器在北宋元祐三年的时候被发明。发明者是当时的苏颂、韩公廉等人。这台水运仪比起之前的计时器体型较大。它除了有筒车、蓄水池、受水槽和水轮之外。还有一套很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它有一个间歇运动的周期。装备的越复杂。相应的。它的精确度也较高。
采用水力转动的计时器除了上述几种之外。还有一种叫做大明灯漏的计时器。他在元代的时候被发明。在1276年的时候。郭守敬发明了大明灯漏。他有着一套很复杂的齿轮结构。齿轮上还带有凸轮。齿轮的转动会带动其上的木偶转动。这样就能自动报时。
我国古代的大部分计时器具都是运用水力来带动的。也有通过太阳的直射来计时的。但不管是阳光还是水都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在阴雨天和晚上。没有太阳的时候。人们就不能看日晷;而在冬天。水会结冰。依靠水力的计时方法便也不能用。所以。中国古代聪明的人类想了一个没有局限的方法。用沙子来计时。于是。便有了沙漏的出现。在另一本古书中记载了用沙子计时的方法。采用的是五轮的沙漏。为了防止出现沙子堵塞流沙孔的情况。周述学将其改为了六轮。在宋濂的送学士文集中有关于沙漏的具体的记载。这些计时的方法都是我们的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他们运用生活中一些很常见的东西经过加工、改造后制作成为他们需要的物品。这就是古人们的聪明之处。
综上所述。即使古代人大白天没有出太阳晚上又没有月光依旧有方法可以来记时。这就是古代人的智慧。
其他观点:
古代人不知道时间。可它知道呀!
咱们只说说古代乡间老百姓是怎样知道时间的吧!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自从野鸡被人类驯化成家鸡以来。可以说。已经伴随着人类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公鸡打鸣、母鸡下蛋。这是它们天生的本能。夜到三更。公鸡开始在窝里、树上打鸣。是为鸡叫头遍;再叫。为四更;等鸡叫三遍的时候。五更天了。天快亮了。一天开始了。
(农村过去常见的鸡窝)
鸡一回窝。这就说明天快黑了。
嗐。洗洗碎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27岁:考研还是考公?该如何做出选择?
- 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与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哪些实用方法?
- 大专女生学前教育毕业一年多,有两家园工作经验想转行该咋办?
- 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挣到钱?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0901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时间,计时器,浑天仪,都是,等分,日晷,圭表,日中,水运,太阳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人要是白天没出太阳,晚上没月光,那他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时间的划分是人为设定的。所以。无论外界的参考物是如何变化。时间是不变的。所影响的只有人们对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