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雨的诗词当中,以意境夺先的是哪首?《春夜喜雨》及自写除外?
原创

写春雨的诗词当中,以意境夺先的是哪首?《春夜喜雨》及自写除外?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喜欢郑板桥写春雨的一副对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短短的十四个字。把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景色。以及刮风下雨在春天季节的特点跃然纸上。谢邀。

其他观点: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意境里浮现的不只是初春的小雨。还有我对你多年的情谊

除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春雨的诗也有太多: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黄庭坚的《次元明韵寄子由》“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南江北水拍天”;欧阳修的《田家》“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志南的《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面不寒杨柳风”;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但我认为以意境夺先的。当属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它不仅开篇就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先声夺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出春雨的特点。初春小草的异于其它季节独有的特色。后两句还和暮春进行了比较。而且。更主要的是。这以“意境夺先”的小雨。见证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谊。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焦作孟州)。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和柳宗元并称“韩柳”;和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写作理论。对后世具有指导意义。影响很大。著有《昌黎先生集》等。

大历三年(768)。韩愈出生。本是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中或地方为官;可惜韩愈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由兄长韩会抚养;大历十二年(777)。兄长因事被贬。抑郁病逝;年纪尚幼的韩愈只好跟随寡居的嫂子。生活困苦。和别的文人年少成名不同。韩愈的进仕之路是屡败屡战。屡败屡战。三次科考落榜;终于第四次贞元八年(792)。进士及第。两任节度推官。官累监察御史;后因事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俢撰、中书舍人等;做过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过讨平“淮西之乱”。后来又因为谏“迎佛骨”之事被贬至潮州(发现古时那些大文人要是没被贬过可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当过官)。长庆四年(824)病逝。年57。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故又世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虽少时艰难。宦海沉浮却得善果。也算是生前风光过死后亦荣耀。虽然他的死因有些不光彩(风流成性、妻妾成群;乱食药物、硫磺有毒)。但瑕不掩瑜。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杰出文人和好官。因为他“设水布”。笔架山改为韩山;因为他驱逐鳄鱼。鳄溪改为韩江。埔子叫韩埔。渡口叫韩渡;因为他“过马牵山”。有了“竹竿山”;因为他知错就改。有了“叩齿庵”。这些。都是潮汕人民怀念他功德的证明。

张籍。就是本诗题目中的“水部张十八员外”。也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字文昌。是韩门大弟子。代表作有《塞下曲》、《征妇怨》、《秋思》、《江南曲》、《采莲曲》。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诗多是现实主义之作;乐府诗和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因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故称“张十八”。和“刘十九”、“董大”、“杜二甫”、“李十二”一样。

张籍认识韩愈还是孟郊介绍的。就是那个“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孟郊。据说张籍很是贫困。“空堂留灯烛。四壁青荧荧”。除了昏黄如豆的灯烛。家徒四壁。韩愈怜其贫困更爱其才。在贞元十五年荐其在长安进士及第;又在元和元年(806年)经韩愈推荐调补太常寺太祝。《唐六典》里记载“太祝三人。三九品上。凡国有大祭祀。盥则奉匜。既盥则奉巾悦”。就是给长官太常端洗手水递毛巾的打杂。再一起跪读祝文。“礼成而焚之”。就是这么个活。还是韩愈托关系安排的。看样子啥时候稳定的工作都不好找。这一干就是十年。35到45岁。男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张籍都是在端水递毛巾和烧纸中度过的。眼睛又患病。时人称“穷瞎张太祝”。“张大登朝如梦里。贫穷做活似村中。未能即便休官去。惭愧南山采药翁”。穷得还和村里人一样。却不敢辞职。辞职了更没饭吃。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渐愈;元和十五年。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外郎。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张籍这一路走来。都是韩愈在保驾护航。说韩愈是张籍的恩人一点也不为过;他不只是伯乐。亦师亦友。并且总在张籍困顿之时嘘寒问暖、雪中送炭。张籍在《酬韩庶子》中说“家贫无易事。身病足闲时。寂寞谁相问。只应君自知”。家贫多病之时。只有韩愈相知相助。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在张籍当了水部外郎之后。韩愈写给他的春游邀请函。为什么这么说呢?此时张籍虽不是“生病多时又客居。满城亲旧尽相疏”。“家贫常畏客。身老转怜儿”时的落魄。但早期经历使然。不爱出门。不爱社交。所以韩愈在以诗相邀。让张籍出来踏春郊游。放松放松心情。这个从《其二》中表现得更明显。其实二者是相承接的。《其一》描写早春景色。告诉张籍。春天来了;《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春。柳色如今深未深”。有些戏谑、引逗的情调在里面。可见二人感情之深。两人关系铁杆。题目里却用“呈”。恭敬地呈上。而且以官职相称;因为韩愈从不以老师和恩人的姿态自居。这标题里透出的是尊重;亲密而又保持一定的距离。看样子韩愈深谙待人之道。

彼时的韩愈是高兴的。不久前。唐穆宗长庆三年(823)。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以一介书生之身深入拔刀开弓相迎的叛军之中;又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叛军首领。平息了叛乱。皇上一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到吏部侍郎。他想邀张籍出去散心玩乐。又怕这个不爱出屋的人不去。连哄带逗。引诱张籍出去走走。呜呼。有友若此。夫复何求?

这首小诗新颖别致。开篇即以意境夺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京城大道的空中雨丝纷纷。酥油一样细密滋润;远远望去。草色微绿连成一片。近处一看又显得稀疏零星。“润如酥”。形容小雨润泽滑腻。就象是动物的油脂。和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尽却无”。则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早春小草的特点。须有过人的观察力所能为。和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如出一辙。

而这开篇两句。短短十四字。就为我们营造出了朱自清《春》里的意境“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早春小雨如雾如烟。发绿小草星星点点。有的冒出绿芽尖。有的隐在去冬衰草之下。整个意境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我说它意境夺先的原因。

至于后两句。也是别出新意。说这就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节。胜过了绿柳满城的暮春。过犹不及。那时满城满眼的绿。不如这时的清新淡远;暮春若是浓妆妇人。这早春就是素颜少女。韩愈用细微的观察力和一首好文笔。把早春的自然美升华到艺术美。

和《春雪》里“二月初惊见草芽”的简约不同;和《晚春》里“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繁华不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小诗意境夺先。所营造的意境清新随意。带着小雨微微的凉意。带着小草香涩的气息。更带着对朋友无微不至润物无声的深深情谊!

这就是我的回答。不知大家可满意?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联系删除)

其他观点:

雨是自然界很平常的现象。但它却成为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不同的诗人写出来的雨也是不一样的:我喜欢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民生的关怀之情;也喜欢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也喜欢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哀怨清愁;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雨打声》。因为他表达的是不惧风雨、不畏坎坷、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的精神气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叙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穿林打叶声’。渲染了当时的雨骤疯狂。驴友们都雨中狼狈不堪。急忙躲雨。而诗人却泰然处之、冒雨‘叙行’。这种不惧风雨。不畏坎坷的大无畏精神跃然纸上。‘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体现了诗人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情怀。苏轼这样的情怀是和那些悲天悯人、消极颓废的人不可同日而语的。

下阙着眼于雨后的情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诗人眼中。风也好。雨也好。晴也好。阴也好。都是无所谓的。总观这首《定风波》。充分表达了苏轼‘人生所遇无不可。生死祸福久不择’洒脱无畏、超凡脱俗的进取精神。

人生之路不光是笔直的平坦大道。还有沼泽泥潭。如果有谁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那可真是‘善莫大焉’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3:56

    韩愈,春雨,张籍,早春,意境,员外,诗人,的是,都是,风雨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3:56

    没想到大家都对写春雨的诗词当中,以意境夺先的是哪首?《春夜喜雨》及自写除外?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3:56

    我喜欢郑板桥写春雨的一副对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短短的十四个字。把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景色。以及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