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被官府冤杀,为什么却发下“三年大旱”毒誓,拉老百姓垫背?
原创

窦娥被官府冤杀,为什么却发下“三年大旱”毒誓,拉老百姓垫背?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一个普通人。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后。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这就是人性。

窦娥被冤杀前。发下三桩誓愿。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冤。她不是圣人。只是个非常弱小的普通人。对待官府的黑暗和不公正毫无反抗之力。只能寄希望于老天显灵。让老百姓看到她的冤屈。

无论哪个时代。追求公平与正义才是建设一个良好社会的关键。冤屈难伸的人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其他观点:

其实在这里我想说一句。当发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们看看从古至今有多少事是由于大多数人的麻木不仁造成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看看从古至今有多少事是由于大多数人的麻木不仁造成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面对革命者被杀。老百姓们脸上是麻木的。欢呼雀跃的。其实他们不明白。给革命者是为了谁?这是这些革命者的悲哀。更是广大群众的悲哀。

窦娥冤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反映的却是真实的世界。世界就是个样子。

其他观点:

在各类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的影响下。窦娥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冤案的代名词。在关汉卿创作的元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被冤杀之前。曾发下三个誓言。其中第三个便是“楚州亢旱三年”。那么。窦娥为何要发下“三年大旱”的毒誓。自己被官府冤杀。却要拉老百姓垫背?

窦娥原名端云。从小母亲去世。父亲窦天章则是一位穷书生。后因上京赶考缺少盘缠。便将年仅七岁的窦娥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窦娥十七岁时。与蔡氏之子成亲。然而成婚还没两年。窦娥的丈夫便病逝了。只剩下了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流氓名叫张驴儿。见蔡家婆媳无所依靠。便跟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父亲。软弱怕事的蔡婆婆被逼无奈。只得勉强答应。搞定了蔡婆婆。张驴儿又迫使窦娥跟自己成亲。谁知却被窦娥坚决拒绝。

数日之后。蔡婆婆生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怀恨在心的张驴儿。便偷偷在汤里下了毒药。想要先毒死蔡婆婆。然后再逼窦娥与自己成亲。然而。窦娥将羊肚汤端给婆婆时。恰逢蔡婆婆不舒服要呕吐。这碗羊肚汤便让张老儿喝了。结果张老儿就此被毒死。

张驴儿见状。便诬陷是窦娥毒死了父亲。想要以此迫使窦娥妥协。结果窦娥仍然不肯屈服。张驴儿于是便以杀父之罪将窦娥告到了楚州衙门。窦娥本想官府能够洗刷自己的冤屈。却不想楚州知府不分青红皂白。便对窦娥刑讯逼供。迫使其认罪。然而窦娥即使受尽酷刑。仍然坚决不肯承认。

知府见酷刑无用。便又动起了歪脑筋。得知窦娥对婆婆很孝顺后。便命人当着窦娥的面拷打蔡婆婆。眼见蔡婆婆如此年纪还要忍受酷刑。窦娥比自己受刑还要难受。无奈之下只得含泪承认了杀人之罪。于是。楚州知府便将窦娥判了死刑。且未经复审便命人将其押赴刑场处决。

临刑前。窦娥满腔冤屈无处可诉。不想喊冤被杀的她。便含泪向天起誓。“我的冤屈只有上天才能知道。为了证明我的清白。我被杀之后。一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二要六月降雪。遮盖我的尸体。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窦娥被冤杀之后。她鲜血果然没有一滴落到地上。全部飞溅在了高挂的白布上。紧接着。天地变色、狂风大作。天空飘起鹅毛大雪。密密地覆盖在窦娥的身上。之后。楚州也真的大旱三年。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窦娥真的是被冤枉的。

三年之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赶考得中。官拜参政知事并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窦娥的鬼魂前来告状。这个冤案才得以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以死刑。贪官知府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从东海孝妇到窦娥冤案。“三年大旱”的真正源头

窦娥这个案件。虽然出自于关汉卿的元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但这个故事却并不完全是编造的。而是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汉书也有类似记载》。不过。最初《东海孝妇》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在临刑之前的誓言中。却是没有“三年大旱”这一条的。那么。“三年大旱”是如何与冤案联系起来的呢?

《东海孝妇》的主人公叫周青。整个故事相对窦娥来说相对较为简单。周青丈夫去世之后。又没有儿子。虽然孤苦无依。但却对婆婆极为孝顺。婆婆见其凄苦。便劝其改嫁。但周青却坚决不肯。婆婆为了不拖累周青。便自杀了。

婆婆死后。她的女儿却将周青告到了官府。说是周青杀死了婆婆。官府将周青捉拿归案后。却不问青红皂白便是大刑伺候。受刑不过的周青只得含泪认罪。当时虽有狱吏于公向太守争辩。但太守还是下令杀死了周青。

周青被杀之前。发誓说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可见。周青被杀之时。只是苦于冤情无法澄清。只是为了以血水倒流为自己洗刷清白。因而并未涉及到官员和百姓。不仅没有大旱三年。就连六月飞雪也是没有的。

然而。周青虽然没有诅咒“大旱三年”。但当地的旱灾却是真实发生了。《列女传》对此有载。“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汉书》也记载“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后来。新任太守到任。于公便对其说道。当地干旱三年乃是因为“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新任太守听说后。便亲自前往周青的墓前祭奠。并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结果。“天立大雨。岁孰”。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周青的冤案与干旱可能并无直接关系。然而对于相对较为迷信。且奉行天人合一的古人来说。他们很难不将两件事联系起来。于是。周青的冤案便与“三年大旱”联系了起来。并最终被关汉卿写进了杂剧之中。变成了窦娥的最后一个誓言。

这一点关汉卿在《感天动地窦娥冤》原文中也是有所交代。其中写道。“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可见“三年大旱”就是源自于周青被杀之后当地的三年旱灾。

之所以写入这个毒誓。或许与社会环境有关

虽然在古人的认知中。作为窦娥冤案的前身。周青的冤案是与“三年大旱”有一定关系。但关汉卿之所以将“三年大旱”纳入窦娥冤案这个故事。我想应该与故事本身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1、窦娥之所以被冤杀。当地百姓难逃干系。正所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窦娥冤案的产生。可以说与当地百姓的态度。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在《东海孝妇》中。周青虽然也是含冤被杀。但好歹还有个狱吏于公为其争辩。而在“窦娥冤案”中。当窦娥婆媳被流氓欺负时。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撑腰;当窦娥含冤入狱之时。没有人站出来为窦娥作证;当窦娥被判处斩刑之时。也没有人替她伸冤昭雪;当窦娥含冤被杀之时。甚至还是没有人为其喊冤。因此。站在窦娥的角度来讲。她自然有恨当地百姓的理由。

2、元朝汉人惨遭歧视。希望借此唤醒人心。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而当时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生活遭遇无比凄苦。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然而百姓们对此却只能默默忍受。因此。关汉卿或许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唤醒汉人百姓同仇敌忾之心。意思是说。你看一旦发生冤案。便会出现各种灾害。冤案本身或许不会影响到其他百姓。但这些灾害却是会影响到当地每一个人的。因此希望发生冤案时。大家都能够踊跃的站出来。

3、冤案难以上达天听。大旱能够引起重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只能证明案件本身存在冤屈。只能引起大家对于被害者的同情。但却不足上达天听。从而让冤案昭雪、让真凶落网、让贪官伏法。可是如果冤案能够让当地大旱三年。却是能够引起朝廷重视的。而在《感天动地窦娥冤》原文中。正是由于楚州三年干旱。这才引起了窦娥父亲窦天章的注意。使其决定停在楚州调查干旱的真正原因。进而为窦娥洗清了冤屈。

在以上三点原因中。个人认为第一点或许不太成立。以窦娥的性格来说。当地百姓即使有罪。但却不如贪官、真凶罪有应得。因此窦娥倒也不必立此毒誓。从而让百姓们跟着自己遭殃。后两种可能性更大。但也仅是本人的一点猜测。至于关汉卿本意如何。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34

    窦娥,冤案,大旱,婆婆,太守,冤屈,东海,被杀,却是,百姓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34

    没想到大家都对窦娥被官府冤杀,为什么却发下“三年大旱”毒誓,拉老百姓垫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0:24:34

    一个普通人。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后。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这就是人性。窦娥被冤杀前。发下三桩誓愿。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