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陶渊明由于受儒经的影响。年轻时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作者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作过晋朝的大司马。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已难避讥骂。到了陶渊明时代。家道衰弱。他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这时的东晋政治又极端腐败。王公大臣们忙于争权夺利。不断地互相倾轧和残杀。以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说。便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宝的乱政。桓玄的夺位。以及刘裕的拥兵自立。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10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归乡。公元405年秋天。由于叔父陶夔的引荐。他被用为彭泽令。在官80余日。逢郡遣督邮至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结束了仕途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归去来兮辞》就是他结束仕途生活的一纸宣言书。
作为一篇文学作品。这首辞的成就很高。历来为人所称诵。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首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
一、感情真挚。充满诗意
陶渊明的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差不多每一篇都富有真情实感。都是作者的肺腑之言。陶渊明常在不得不形诸笔墨时才欣然命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使人感到特别亲切和真实。本篇起头两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语气表明归田之志。好似声呼喊。将久蓄胸中的愁闷夙愿尽情泄出。明畅急迫。款款情深。这种坦诚真挚的情感融会贯通在全篇之中。赤裸裸地奉献出一颗赤子之心。如回顾当初为谋生而出仕。虽情由凿凿。作者却不作任何的辩解和搪塞。只以“心为形役”、“口服自役”而自责。毫不掩饰自己的悲哀痛苦。真切地表达出内心的恻怛和悔恨。在想象归家途中和抵家以后的情状时。作者的感情则更如童稚。天真般地流淌出来:“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次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急切盼归之情。尽在这一“问”、一“恨”之中。及至望见家门。高兴得手舞足蹈、又蹦又跳。无论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的描述。还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感喟。都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流溢着诗一般的纯情。实际上。作者仲秋去彭泽赴任。入冬辞官。不足三月时间。一旦谢朝归来。竟有久别重逢之感。可见作者对家园的眷恋之情是多么的深切!这种情感。不是那些缺乏真实感受的矫饰之辈所能体验、所能抒发的。它发自心底。且伴随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隐身自退的深刻内省。因而显得字字实在。句句贴心。毫无风华绮靡、矫揉造作之感。
二、情景交融。浑如天籁
陶渊明善于把抒情和写景密切地结合起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情感理想。体现自己的人格情操。文中提到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是借物暗喻归田之志已决。坚芳之节仍在。既写景。又寄情。接下来的“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等等。更借家人的亲密和家庭的温馨。来反衬官场的庸俗混浊和兼并掠夺。表达出自己安贫守贱、自得其乐的心绪。这里。没有一 句单独描写作者心绪的话。写的都是具体的活动和相关的景物。但正是这些活动和景物构成一幅凝目传神的画面。将作者悠闲自在、怡然 自得的心情和盘托出。当然。最能突现作者人格情操的。还是在转入隐居生活以后的描写。作者“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或“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 啸。临清流而赋诗”。逍遥自在。流连忘返。特别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四句。情与景遇。人物两忘。寄托深远。浑同天籁。作者以孤松自许。岁寒不凋。挺立不屈。渲示出决不随俗浮沉、同流合污的志向。这和末段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人生态度组合在一起。完整地勾勒出一个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形象。钟嵘 在《诗品》评价陶渊明时说:“每观其人。想其人德”。我们正是从这里看到了作者像青松一样孤高傲世的品格和像白云一般自由高洁的情操。
三、语言清新。平淡朴实
无论是因悔悟而生出的悲哀痛苦。还是描述想象中的种种情状。亦或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作者都通过朴实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平实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特别是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的索居也好。“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的劳作也罢。还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间景象的勾画。都是生动贴切。明白流畅。说自然如口说家常。论清新则似农家俚语。使人感到分外亲切。
苏东坡称赞陶渊明的诗文“似癯实腴”。正是针对这篇文章而言的。此外。作者还十分注意继承汉代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精心讲求韵律。多用排比对偶。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富有音乐的节奏和美感。更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其他观点:
一弯盛开荷花的清流
——简析《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语言特色
武汉一中 高尊平
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缘由。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抛开争议不谈。从文本切入。或许看得更加真切。 在《归去来兮辞》序文中。作者陈述了辞官的动因。一是妹妹在武昌(今鄂州)去世。身为彭泽县令的作者要赶赴外地奔丧。不得不离开衙署。此为直接原因。二是诗人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与官场的繁文缛节、循规蹈矩、格式化、程式化的要求格格不入。于是心生归隐之念。这才是根本原因。由此看来。陶渊明不是一株开在华屋高堂的水仙。而是一茎开在曲水清流中的荷花。 就语言特色而言。陶渊明的诗歌则像一条盛开荷花的清流。自然、清新、雅致、淡远、绵长。是该诗基本的语言特色。 从词语选用看。该诗较多地采用了叠音词、双声词、叠韵词。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其中。叠音词有“遥遥”“飘飘”“翳翳”“欣欣”“涓涓”“遑遑”等。表意形象鲜明。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传达出轻松、闲适的韵味。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强烈期盼和无比喜爱的情感。双声词有“惆怅”“崎岖”。叠韵词有“盘桓”“窈窕”。连绵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感。 从句式运用看。该诗以整句为主。偶用散句。语言整饬。节奏鲜明。形成明快、流畅的格调。全诗以6字句为主。兼用七言、四言、八言、三言。大致说来。四字句和六字句可划分为两个节拍。如“乃瞻/衡宇”“奚惆怅/而独悲”。相对欢快;七言和八言则划为四拍。如“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乎/惶惶/欲何/之”,相对舒徐。疾徐相间。较好地反映了诗人情绪的变化。如第一节。首句用四字句。反映诗人急迫归隐的心情;接下来连用三个七言句。表达误入官场、远离田园的沉重心情。一疾一徐。配合情绪的表达。可谓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从修辞使用看。除大量采用对偶外。诗歌还采用了反问、比喻、用典、借代、夸张等修辞。修辞的运用增添了文采。增加了蕴含。突显了清新、雅致、淡远、绵长的语言风格。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采用对偶。化用典故。表达迷途知返之意。富含哲理。“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采用对偶、借代和夸张修辞。“容膝”指代简陋狭小的居室。该句表达蔑视富贵、安于贫贱、知足常乐的情怀。表意鲜明显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采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画面清新淡远。而蕴含十分丰富。物我无间。情景交融。诗味浓郁。“胡为乎惶惶欲何之”。采用反问修辞。传达出自我商量、自我劝勉的语气。反映诗人摒弃名利思想、根绝仕宦念想的决心。在迂回委婉的语气中表达一种决绝的志向。回味悠长。 从韵脚使用看。第一节押灰堆韵。第二节押人辰韵和言前韵。第三节押油求韵。第四节押衣期韵。押韵强化了语言的回环美和音乐美。 总之。《归去来兮辞》宛如一弯盛开荷花的清流。呈现出清雅、淡远、自然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文章内容有关。也与作者人格有关。还与语言运用有关。
其他观点:
苏东坡为何最喜爱《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一曲归去来在各朝各代的文人心中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而在两宋与民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大量追和之作。这篇文辞能受到如此之大的关注与文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子曰学而优则仕。然而仕途又常坎坷。在面对黑暗的现实之际。文人士大夫常常徘徊于入仕与隐逸之间。而《归去来兮辞》则为知识分子们做了一个范本。文人们也能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文学大家苏东坡更是对这篇辞作先后作了三次在创作。能够得到苏东坡的如此喜爱。陶渊明应是会叹惜当时少了一位知己吧。
一、《归去来兮辞》的抱真隐逸思想
陶渊明在宦海浮沉了十几年。弱冠之年就开始游宦。以谋求生路。沈《传》:\"弱年薄宦, 不洁去就之迹。\"然则渊明任州祭酒之前尝为生活所迫出任低级官吏。这种低级官吏虽能亲近百姓。但却更让人无力。因为小吏权小力微受制于人。只能违背本心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伤害百姓的事情。这种生活让陶渊明痛苦不堪。\"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那种环境下无法保持本性的真淳。只有\"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回归田园才能找回本心。\"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首归去来便是在这种心境下出生的。
陶渊明一贯以隐士形象出现。以真诚、淳朴的性格示人。希望时事如他所愿。但重视难以实现。\"大伪斯兴\"。正直之士反而\"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陶渊明自诩\"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说自己的刚强胜过玉石。这种坚贞高洁之志就是陶渊明所追求的\"真朴\"。这种不仅体现在遣词造句的质朴自然上。更溢于文辞的精神感染之中。当时晋宋时期的文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以仿谢灵运的大方巧妙但冗长拖沓的、以故事堆砌对偶成篇的讲求雕琢的、与音律相配的智注重辞藻艳丽的风格。其实这三类可归于一类。即之中形式而忽略诗歌情感功用的文学风气。而陶渊明的作品超出了但是的文学风气。成为独立于一时的佳作。
苏轼行书《归去来兮辞》
二、两宋时期苏门群和
陶渊明则以他毫无掩饰的真挚人格、简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成为一股清流。在当时虽然没有得到重视。但在苏轼的推崇下成为了隐逸的代名词。\"渊明文名, 至宋而极。\" 而《归去来兮辞》不仅是陶渊明作品的高峰。更可称得上是隐逸作的顶峰。
苏轼一生酷爱陶渊明诗文, 对《归去来兮辞》尤其钟情, 先后三次进行仿、改、和等再创作。\"东坡酷爱《归去来辞》。 既次其韵, 又衍为长短句 《般涉调哨遍》。又裂为集字诗《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 \"而对陶渊明其他作品只作一和。苏轼对《归去来兮辞》的钟爱是由于苏轼自感与陶渊明处境相似、感受相近。苏轼当时受到的政治波及。几番被贬。三次和陶都是作于遭贬谪期间。历经乌台诗案、洛蜀党争。苏轼心力交瘁。深感宦海深沉。直叹 \"归去来兮, 吾方南迁安得归\"。\"悟此生之何常, 犹寒暑之异衣\"。苏轼已看淡朝堂之上的种种阴郁诡谲。 其倦游思归之心境与陶渊明无比相似。是故有\"我其后身盖无疑\"之叹。苏轼作的《和陶归去来兮辞并引》序云:\"子瞻谪居昌化, 追和渊明《归去来辞》, 盖以无何有之乡为家, 虽在海外, 未尝不归云尔。\"遭贬的自己无何有之乡。连可\"归去来\"的家都没有。比之陶渊明更悲切。看似旷达实则凄凉 \"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
苏轼邀苏辙同和, 苏辙又辗转邀请秦观、黄庭坚、张耒、李之仪、晁补之、李廌等苏门文人共和。这场文学活动持续了五年。苏轼逝世时仍在持续。苏门诸人及其他文人通过和陶来追悼怀思苏轼。这场和辞可算是浩浩荡荡。在当时形成了不小的影响。而\"'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矣。\"和陶辞从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后期形成了热潮。苏门和陶辞成为文坛佳话流传。后代文人纷纷效仿。每代都出了和陶渊明《归去来兮》的辞作。然而再没有一个朝代再出现苏门群和陶辞那种盛况了。
三、民国再兴
在民国时期。民众对陶渊明格外关注。出现了大量《归去来兮辞》的仿作, 而且时人常常引用《归去来兮辞》中的语句或借其题旨以表达情志, 而以\"归去来兮\"命名的文学、艺术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小说、电影、话剧创作中。时常出现\"归去来兮\"之名。这种渗透不仅是由于这一辞作被选教材。更是由于其中的浩然正气以及对城市喧嘈生活的不满和官场黑暗的厌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动荡的时势让时人更为困惑。选择更加艰难。而《归去来兮辞》中崇尚自由的意志正是民国时人急需的信念。由此可知民国时期《归去来兮辞》备受推崇的原因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299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归去来兮,陶渊明,作者,苏轼,自己的,语言,对偶,修辞,文人,隐逸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赏析《归去来兮辞》?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陶渊明由于受儒经的影响。年轻时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