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容易找到真实的答案。隆美尔确实是摄影爱好者。这点绝对没有疑问。否则他不会喜欢徕卡相机。你图片上那幅照片是后期的。隆美尔已经用上了徕卡III C。知道III C的价格吗? 大约200美元1机1镜。折合当时的800克黄金。非一般人舍得负担。而且当时徕卡并不流行。主流机型是中画幅的蔡司或者禄来福来。隆美尔的行为差不多等效我现在买奥林巴斯M43相机。被人骂人傻钱多。
隆美尔是很懂摄影。很懂摄影器材的大玩家。他为什么不选择成像质量更好的禄来福来呢?
因为隆美尔是一个和古德里安。李德哈特类似的老学究。除了摄影本身。他的相机还必须为他的学术服务。徕卡相机是他最好的工具相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就带着相机去很多地方做战地旅行。用相机来拍摄很多画面。然后手绘出战术要图。这些手绘插图被用于他的著作。
很多人崇拜隆美尔。但只知道他的战功而不了解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
轻巧坚固的徕卡是做战地旅行最好的伙伴。
至于为什么不需要望远镜呢?其实好的望远镜每个真正的军人都喜欢。不过这个应该是不需要自己出钱买的。身边的参谋们还会不带上几个。
作为高级指挥官。望远镜其实是没有用武之地的。你需要的是空间和时间的想象力。
其他观点:
二战中。家喻户晓的德国名将隆美尔。指挥第7装甲师横扫法国。他将“闪击战”演绎得出神入化。成为英、法联军“谈虎色变”的“魔鬼师”。令人称奇的是。就在战役爆发前3个月。他还仅仅只是一名陆军将领。毫无坦克作战经验。
熟悉隆美尔的人都知道。他随身总是佩戴一枚一战时德皇亲自授予的蓝马克斯勋章。但很少有人注意。他还随身携带着一部莱卡相机。难道隆美尔有摄影的爱好?答案是:不。与第7装甲师在法国跑得太快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要从隆美尔接手第7装甲师说起。
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合约》。走上了军事强国的道路。作为一战英雄的隆美尔受到德国元首的特别青睐。从此青云直上。不仅成为元首大本营的指挥官。而且官居少将。然而。作为一名纯粹的军人。他更希望上战场冲锋陷阵。
作为陆军精锐的装甲师。在当时的德国也只有6个师。怎么排也轮不到隆美尔的头上。好在“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元首“撑腰”。陆军司令部不得不将“东拼西凑”的第7装甲师交给他。看这位步兵战术专家。如何驾驭装甲部队。
隆美尔执意选择装甲师。在外人看来。无非是好大喜功。利用精锐部队的实力抬高自己的威望。但实际上。他看重的是坦克的高机动和强火力。能够实现其一直倡导的“进攻、进攻、再进攻”。以及“快、狠、准”的战术理念。
尽管第7装甲师实际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其中有一半还是老旧的、捷克造的轻型坦克。但在隆美尔看来。所有部队的管理都是相通的。无外乎纪律和榜样的作用。他每天与基层官兵一起摸爬滚打。钻研坦克构造和战术。并且整肃军纪。
更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理念与先进的武器结合起来。经过多次演练和磨合。隆美尔通过无线电指挥。可以迅速的将全师分成大小不一的战斗群。同时。还利用“特权”扩建了3个独立炮营。一个工兵营。兵力已达一万多人。
经过隆美尔2个月的调教。一只崭新的队伍建立起来。但他依然很繁忙。因为进攻法国的作战命令已秘密下达。他必须利用不多的时间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不管是报答元首的“知遇之恩”也好。还是证明自己的实力。他都要做到“首战必胜”。
法国战役证明了隆美尔的实力。成就了“魔鬼师”的威名。
5月10日。德国10个装甲师。160万人分成3个集团军群。在3个方向上开始入侵法国。第7装甲师所在的第4集团军正是A集团军群的先锋。为了达成战役目的。“快、狠、准”是取胜的关键。而隆美尔却将这一原则演绎的出神入化。
首先。占据一个好的出发位置。在举步维艰的“阿登山区”。为了尽快通过狭长地带。隆美尔在地图上“蛮横地”标出了第7装甲师的行进路线。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先与其他部队通过。以免拥挤在一起。实现不了快速突击的效果。
其次。不给对手任何反应的机会。隆美尔的战术是坦克部队不是散成一条线。而是组成一个方阵进行冲锋。3个野炮营在其后率先开火。待坦克冲到射界边缘时。坦克停下炮轰。待野炮营跟上后继续进攻。这么做的效果就是对方毫无还手的时机。
更关键的是。大踏步突击。不怕战线长。在一般人看来。战线拉得过长。不要侧翼掩护、没有弹药补给。是犯了兵家大忌。但隆美尔认为。这一条不适用于正在溃逃的对手。为了不给他们组建第二道防御阵地的时间。装甲师必须不停的进攻。
导致的结果。一是。第7装甲师的官兵们已经几乎一个星期没有睡觉。苦不堪言。但在隆美尔的催促下。继续推进;二是战地记者根本跟不上他的脚步。以至于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送给他一部相机。希望将部队的第一手资料拍下来。
更夸张的是。他和第7装甲师一度被列为失踪。让所有的人为他担心。殊不知。这时候的隆美尔正在为战俘太多而苦恼。为了节省时间。他命令战俘们将手中的枪摆在公路上。由坦克碾压过去。让他们自己去找战俘营。部队继续前进。
第7装甲师以每天60-80公里的速度推进。比原定的计划快了20倍。这样的速度远远超乎所有人的想象。被俘的英、法联军称之为“魔鬼师”。隆美尔也以伤亡2000多人代价。抓获战俘近10万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这场战役也体现了隆美尔随机应变、处置决断的能力。
单从行动迅速不足以评价隆美尔的战术造诣。他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战场把控能力。并以最小的伤亡换取更大的胜利。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术家。也正因为如此。也让那些对他“另眼相看”的人。也由衷的佩服起来。
一是。先发制人。他对可能藏匿对手的地方。总是命令全师坦克和火炮同时开火。一方面诱使对方暴露火力。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先敌开火。从而掌握先机。并集中火力。连续攻击。直至歼灭或击退对方。不给其任何反应的时间。
二是。打心理战。由于德军的突飞猛进。不仅打乱了英、法联军的防御步骤。而且使其指挥系统全面瘫痪。到处都是打散的部队。隆美尔知道这些毫无士气的官兵。此时只需要给个小小的压力。就会土崩瓦解。
于是。他让第7装甲师的先头部队手摇白旗。大喊:“停战、投降”。本来就被糟糕战事整蒙的法军官兵。面对这样的德军一时不知所措。纷纷举手投降。更有甚者。隆美尔只身拦下一支法国车队。40辆满载全副武装的法军成了俘虏。
当然。隆美尔唯一遇到的不顺。是英国人的抵抗。他们凭借“玛蒂尔达”重型坦克。不仅阻止了德军的攻击。而且还成功地进行反攻。原来。“玛蒂尔达”重型坦克的厚装甲。可以抵御德军所有坦克和野战炮的炮弹。
眼看撤下来的部队没有了章法。隆美尔命令88毫米的高射炮也参加阻击。没想到。居然打穿了英国人的坦克装甲。从此。88毫米高射炮不仅可以防空作战。还可以被用作反坦克炮。而且效果比一般的反坦克炮还要好。
此役过后。隆美尔的卓越才能。让德国将领们对他是既佩服又嫉妒。于是。许多人得到了晋升。而他不仅没有获得晋升。连梦寐以求的橡叶十字勋章也未得到。这多少让他有些沮丧。不过。他用相机捕捉到的战争画面。成为他最满足的回忆。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其他观点:
打法国人。还用的着望远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377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装甲师,隆美尔,坦克,的是,部队,相机,德国,战术,法国,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德国入侵法国,隆美尔为什么不背望远镜,只带一部相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个问题非常容易找到真实的答案。隆美尔确实是摄影爱好者。这点绝对没有疑问。否则他不会喜欢徕卡相机。你图片上那幅照片是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