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们要回到董卓进京那段时间。董卓进京霍乱朝纲自称相父。说白了董卓开始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不过后来董卓野心膨胀。在没有除掉心系汉室重臣的前提下贸然称帝。致使自己落了个身死的下场。
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可这个乱并非帝王残暴而是天灾人祸造成的。汉室帝王仍然拥有民心。群雄虽然割据。名义上还是汉臣。自然要尊帝王的诏令。如若不然就是公然的僭越。公然不尊臣道。汉朝独尊儒术。儒术讲究君是君臣是臣。如果一个大汉臣子公然不尊帝王。其就是一个不忠不义之徒。一个不忠不义之徒如何行走天地间。如何收拢人心为自己所用。
除了曹操知道汉献帝的重要外。其他诸侯也是知道汉献帝的重要。只不过他们在犹豫。当时各路诸侯都有各自的割据之地。他们在考虑把汉献帝迎接回来之后。是天子做主还是自己做主。只有曹操没有犹豫。把汉献帝掌控在自己手中。表面以帝王为尊。实则自己以天子号令天下诸侯。
当然群雄割据时期得汉献帝也并非得到天下。当时曹操以天子名义下诏。各路诸侯都是赏奉诏。罚视而不见。这样的现象也说明了当时东汉已经处于实力为王的初期。不然也不会出现袁绍举兵伐曹的事情。
袁术得玉玺冒然称帝。天下诸侯无不怨声再造。袁术称帝在当时是公然反叛。是僭越。没过多久兵多将广的袁术就兵败如山倒。与其说袁术冒然称帝。不如说东汉皇室没有民心尽失。反叛朝廷等同于灭亡。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汉献帝的重要性。汉献帝代表着东汉皇室。代表着正统。有汉献帝在曹操不但能以天子诏令号令天下诸侯。还能收拢人才为自己所用。更重要的是民心。
其他观点:
东汉末年虽然战火连天诸侯割据汉室名存实亡。但只要汉献帝还活着他还是很有存在价值的。这也是曹操之所以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原因:
一、曹操可以顺利把持“”中央文件精神“”及话语权。干什么都是师出有名。对于曹操这样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人来说。等于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有招揽人才的便利。不管上至士大夫还是下至普通老百姓。几千年的忠君思想在他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汉献帝的所在地就代表着朝廷。有报国之志的仁人志士奔赴朝廷效力还是他们的首选!
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汉献帝在手曹操可以根据自己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打着朝廷的旗号或褒奖或打压任何的地方诸侯。且明面上都能让地方诸侯无异议。别的不说就连心高气傲的关羽被封个寿亭侯都乐个屁颠儿呢……
其他观点:
有些问题不说清楚。就会被一直误解。比如朝廷在关东讨董联盟后剩余的影响力就是这样的情况。
几乎所有对东汉末年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认知:董卓为躲避讨董联盟西迁都城至长安后。朝廷就只剩一个空壳。对外发号施令基本没有任何人听从。我直接说结论:这种认知是完全错误的。这个问题必须要讨论。因为朝廷剩余多少影响力。就表示它还剩余多少利用价值。有价值。才会有人去争、有人去抢。
讨董联盟的成员背弃了朝廷。袁绍孙坚等人都是\" 乱臣贼子 \"。他们所在州郡。完全脱离了朝廷的控制(官员任免权等)。那么他们占据了多少地盘呢: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三国志 · 武帝纪
这是全天下的州郡吗?很显然不是。那么天下共有多少州郡呢。后汉书 · 百官五 记载:
豫州部郡国六。冀州部九。兖州部八。徐州部五。青州部六。荆州部七。扬州部六。益州部十二。凉州部十二。并州部九。幽州部十一。交州部七。凡九十八。其二十七王国相。其七十一郡太守。
首先需要简单说一下东汉的行政区域划分。郡和国行政等级相近。所以可以认为全国有九十八个郡级行政单位。已经沦陷的州我加粗了。其余的州内部沦陷的郡还包括:河内、渤海、陈留、东郡、山阳、济北共六个。这样算下来。从理论上说。朝廷已经损失了二十八个郡。能够统辖的郡还剩七十个。(后汉书记录的共九十八个郡的数量也许和东汉末年不完全相符。但是大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但是从实际上说十八路叛贼们占据的州郡也许不只他们名下的。而且只会多不会少。另外没加入的也不一定就忠于朝廷。所以真的还有州郡听从朝廷号令吗?答案是:有。而且还不少。虽然应该远远不及七十个。从上面武帝纪那条史料中可以看到乱党们是在初平初平元年(190年)春正月起兵的。所以我下边要列举初平元年后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并且是顺利担任的。以证明大汉王朝的神经末梢还能触及到这些地方:
(一)刘表(上任荆州刺史)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后汉书 · 刘表列传
(二)华歆(上任豫章太守)
董卓迁天子长安……诏即拜(华)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三国志 · 华歆传
关于华歆。还有一处史料。更加能证明即使天子被曹操挟持后。朝廷仍然存在的影响力:
后(孙)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华)歆。出处同上
孙策死后(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竟然可以用诏书将华歆从孙权阵营拉进朝(自)廷(己)阵营里来。
(三)刘繇(上任扬州刺史)
(兴平元年194年)侍御史刘繇……素有盛名。诏书以(刘繇)为扬州刺史。资治通鉴 · 汉纪五十三
上述几位都是东汉末年耀眼的群星。还有不怎么耀眼的。比如名臣朱儁的儿子朱皓同样能都凭借朝廷诏书顺利上任。这就是朝廷依然存在的影响力。在这些地方。国家的行政和监察机制依然能够运转。这就是把挟天子的价值之一。
我想之所以我从前会对以上情况感到惊讶是原因之一应该是。在印象中过分夸大了所谓的讨董联盟造成的天下大乱的影响力(大到认为朝廷全身瘫痪的程度)。在朝廷看来。这就是一场地方上的动乱。如同黄巾之乱差不多的性质。只不过的确它的波及范围大了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朝廷在一夜之间丧失了对全国所有地区的管控能力。
以上是天下动乱的初期。朝廷在地方上的影响力。那么到了后来群雄割据一方的时候。天子的价值在哪里。或者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所谓的挟天子令诸侯。到底怎样才算是“ 令 ”诸侯呢 ?讨伐对方时让对方有以下犯上的负罪感算“ 令 ”吗 ?还是说拿着一个空头官职去许给袁绍刘备吕布等人算“ 令 ”?
在我看来。以上都不算。令应该是制约对方做什么、不做什么。曹操挟天子后“ 令 ”不动袁绍、也“ 令 ”不动孙权。否则一纸诏书他们就应该放下武器归顺朝廷。那说到底。挟天子令诸侯就是谎言吗?我认为不是。有些诸侯。曹操的确“ 令 ”的动。
以前我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与袁绍激战之时。关中的马氏父子及韩遂等势力没有做出任何危及曹操后方的动作呢?是他们迟钝还是他们胆小?很显然不是。后来我发现。事情是这样的:
(建安四年199年)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建安五年200年)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太祖与(钟)繇书曰:“……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以上两段出自 三国志 · 钟繇传 说的是曹操即将与袁绍官渡决战。因而十分忧虑后方的关中出乱子。也就是在此时钟繇利用了马腾与韩遂之间的矛盾。促使他们各自送自己的儿子到朝廷作为人质(类似于第三方担保)。如此也达到了同时成功制约马腾、韩遂的目的。
我再举一例。如何合理利用朝廷。引发诸侯互斗。进而曹操得以渔人得利。建安八年(203年)。前交州刺史张津被杀。
这样一来。交州出现了政治权力的间隙。于是荆州牧刘表就和“ 朝廷 ”关于荆州刺史的任命。展开争夺。而曹操希望让原来的交趾太守士燮统领交州七郡。
如此一来。士燮就可以“ 名正言顺 ”的跟刘表争夺交州。曹操不但遏制了刘表势力向南扩张。另一方面也使得士燮感激朝廷。试想。如果曹操是普通袁绍公孙渊一般的诸侯。如何能成功拉拢遥远的士燮为己所用呢?
以上这就是如何“ 令 ”诸侯的实现操作。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5690.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朝廷,太守,诸侯,天子,刺史,东汉,荆州,汉献帝,袁绍,建安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曹操和手下的谋士都觉得把汉献帝掌握在手上那么重要?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们要回到董卓进京那段时间。董卓进京霍乱朝纲自称相父。说白了董卓开始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不过后来董卓野心膨胀。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