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谢邀请!题主好人!(先发一张好人卡。混个脸熟)
我是新人昴日星官!
非要展开说来。那将会是一个很恢弘盛大的“俩兄弟”相爱相杀的故事。
要说整理成板书的话也就那么不到千字。
按照知乎问答原则。一般都是会编故事的获赞量高。咱嘴笨。只能酸一下。
好吧言归正传。切题!
高长恭战功赫赫
这点毋庸置疑的。先数数高长恭的战功。
(1)邙山之战
阵容对比:
北周有宇文护、宇文宪、王雄、权景宣等
北齐有段韶、斛律光、高长恭。
564年冬。北周十万大军围困洛阳。洛阳北齐政权岌岌可危。高长恭亲率500骑兵破局解困。
(2)汾北之战
阵容对比:
北周有齐国公宇文宪和柱国李穆
北齐有斛律光、段韶、高长恭。(兵力就不说了。太尴尬了)
(大概是571年2月吧)齐平原王段孝先、兰陵王高长恭引兵大至。大将军韩欢为齐人所乘。遂退。宪身自督战。齐众稍却。会日暮。乃各收军。《周卷十二·列传第四·齐炀王宪》《北史卷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
按道理来说。这确实是战功赫赫。所以。士兵很愿意跟随这种强者。随时都可以轻松获胜。有功劳可以获得。谁不乐意?
高纬人性格怎么样?
先来看一首“艳诗”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唐 李商隐《北齐二首》)
“小怜”是谁?小怜是高纬的妃子。著名的“玉体横陈冯小怜”。这个人出名也是因为高纬。高纬被北周俘虏了还想要回“冯小怜”。说他痴情至深好呢还是说他有神经病好呢?
无论北齐史书还是北史都高纬这个人的评价是:没有那么好色荒淫无耻。也没有那么英明神武。打仗不行。老是带着冯小怜在军营里招摇。事情不对头就逃跑回宫;理朝政也不行。数次降低赋税。也没有得到万民颂扬。总而言之。这个人是和袁崇焕一样的志大才疏。身居高位就是个祸害。
说他昏庸无能。这个倒是事实。你且看他身边都是什么样的人就知道了。
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这些人哪一个是善茬?都是有名的恶徒。
猜忌谋反之说。
事情要分开两面。要说把黑锅完全栽赃嫁祸高伟身上去。也完全说不过啊!
你能指望一个智商不够格的皇帝能拯救北齐?明显不可能。高纬身边早就围满了蝇营狗苟之辈。不然北齐末年那些事情是谁做出来么?
明显。高纬是受人摆布的。至于幕后黑手是谁?现在真的是无从知晓。
至于。别人常说的“国事即家事”。因为这句话而猜忌。那可谓大错特错了。你要是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以这种借口。我相信。因为袁崇焕他是一个智商健全的人。而高纬。明显是智力有缺陷。猜忌谈不上。要说被指使倒是正常。
帝王在深宫后院。对信息的掌控和大臣们相比是不相对称的。
高长恭说“国事即家事”的时候在邙山之战。《兰陵王》这个阵曲也是哪个时候产生的。邙山之战发生在564年冬。距离573年相距10年。一个猜忌能蓄谋10年?你高估了高纬的能力了!
高纬要是真有这能力。那么北齐也不如会倒闭那么快了!
其他观点:
说到“高长恭”这个名字。有很多人比较陌生。但提到“兰陵王”三个字。大家可能就比较熟悉。
根据《北史》记载。高长恭文武双全。而且长得很英俊。可惜的是他只有三十几岁就死了。喝了北齐后主高纬的毒酒死的。
可谓是英年早逝啊。那么在他短暂的一生为何被后人称颂?他为什么喝下那败国高纬的毒酒呢?
英豪一生
据记载。高长恭是文襄帝的第四个儿子。神武帝高欢的孙子。尽管出身名门贵族。长的又帅。明明可以靠脸蛋吃饭。可他仍选择了努力。
他忠于国家。为了护国。他身先士卒。与士兵共甘共苦。
他胸怀宽阔。据说高长恭立了战功后。被高纬的老娘胡王后嫉妒。害怕高长恭的光芒盖过了自己的儿子高纬。以赐婚为名将一枚美女赐给了高长恭。意图刺杀。
563年。突厥兵临城下。洛阳告急。
高长恭亲率五百敢死队。突破突厥包围。与洛阳守军汇合。并以少敌多大败突厥。自此高长恭一战成名。
终结一生
随着高长恭战功不断的积累。换来了高纬的嫉妒。据《北齐书》记载。高长恭在高纬面前说了一句“家事亲切”。本来意思是国事就是家事。理应奋勇杀敌。
可被狭隘的高纬理解成了“王朝是你的家。那我算什么?”。就此埋下了被害的祸根。
高长恭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借口患病退出。可惜高纬还是没有放过他。
573年。高纬派人送了毒酒赐给高长恭。高长恭想着自己是忠于国家。忠于君主的。为了抚平高纬的那根刺。他选择了不再解释。含恨喝下了那杯毒酒。终结了英豪而又短暂的一生。
高长恭的死。归根到底。就是他对当时那个政权的绝望。
其他观点:
许久之后。徐之范打破沉默。带着一丝丝的愧疚对高孝瓘说:
“大王。此乃陛下圣意。下官也不过秉持谕旨而已。还望大王不要为难下官。尊奉陛下旨意。早些安置吧。大王去后。家族子嗣可保无事。此事陛下已经应允。大王勿虑!”
说完。起身将面前的一壶美酒递到高孝瓘座前。行礼奉上。
端坐的高孝瓘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似乎早已预料到有这么一天。片刻后。以几乎不可见的幅度轻轻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端起面前的酒壶。向杯中倒出酒液。端详了一会儿。就准备向口中倒去。
这时候。门口突然跌跌撞撞地走入一个人。徐之范一看。原来是兰陵王妃郑氏。急忙上前行礼。郑氏没有理会徐之范。匆匆走到高孝瓘面前。哭着说:
“怎么搞到这个地步。之前陛下也没有对你有何不满。突然赐你鸩酒。是不是你做了什么辜负社稷和陛下的事情?”
高孝瓘摇摇头。略带着一点讽刺似的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子。”王妃急忙说:“何不马上求见天颜!”高孝瓘回答:“你不懂。天颜何由可见!”然后呼唤门口侍候的仆役。将啼哭不止的兰陵王妃郑氏扶下去。避免她再有什么愤慨之言出口。拖累阖府。
一番折腾后。殿中恢复了安静。高孝瓘再次端起酒杯。对徐之范略带歉意地说:“让大夫久等了。”徐之范惭愧无比。俯首说:“不敢!”
高孝瓘一面端详着手中的酒杯。一面在心中默念着:“神武皇帝、文襄皇帝、文宣皇帝。不肖子孙来了。”然后毅然将酒杯送到嘴边。一饮而尽!
两三刻后。徐之范自殿中奔出。向等候在门口的王府属官、役者。以及自己带来的大批宫卫军士宣布:“兰陵王殿下突发疾病。已然薨逝了!”顿时王府内外人等齐刷刷地拜伏在地。嚎哭声响彻天际。
北齐王朝杰出的军事统帅、高氏皇族出类拔萃的优秀子弟、皇帝的堂兄——大司马、太保、兰陵王兼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高孝瓘。就这样“薨逝”于自己的王府中。时年三十三岁。
兰陵王“薨逝”的消息被迅速传到邺城皇宫。皇帝高纬得到堂兄去世的消息后。先是面露喜色。如释重负;然后又开始心情黯淡、沉默无语;最后。居然流下了几滴眼泪。身边的臣子们谁也不敢说话。生怕皇帝因此迁怒于己。皇宫大殿内。一片死寂。
许久之后。高纬深深地叹了口气。吩咐说:
“颁旨:兰陵王不幸薨逝。朕深痛惜。特赠其太尉、赐谥号“武”。依仪制厚葬。兰陵王府眷属照兰陵王生前规制不变。妥善安置。赐兰陵王邯郸墓园五十顷。按亲王制度建陵”。
就这样。在堂弟皇帝的“哀痛怜惜”下。兰陵王高孝瓘依照应有的制度和尊崇。获得了身后崇高的追尊。风风光光地举行了盛大葬礼。哀荣备至。
但这些死后的殊荣。并不能掩饰高孝瓘是在心胸狭隘的皇帝高纬猜忌和提防下。以及为了稳固无上皇权的私心下。被皇帝以鸩酒赐死的真实情。就连北齐的死敌北周朝廷。得知高孝瓘被高纬赐死后。都掩饰不住极度的狂喜。北周皇帝宇文邕(北周武帝)甚至宣布大赦。以便搜集兵源。作为将来进攻北齐的力量。
宇文邕知道。高孝瓘一死。齐国再没有可以称为国家柱石的大将统帅。同时高孝瓘是齐军的精神支柱。有他在。齐军尚能上下一心。保持斗志。而他一死。尤其是被皇帝高纬猜忌赐死。绝对是大大打击了齐军的凝聚力和战斗意志。齐国由此可见必将走向衰败倾颓。正是北周大举进攻齐国、统一北方的绝佳机会。
正如宇文邕所料一样。高孝瓘死后。北齐再没有可以独当一面的元勋大将。对于北周的进攻一筹莫展、屡战屡败。齐军一盘散沙。斗志全无。面对周军胜少败多。最终。北齐承光元年、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军队攻克北齐都城邺城。并在青州俘获已经已经退位为太上皇的北齐后主高纬和幼主高恒。北齐灭亡。而这时。距离高孝瓘被赐死。不过仅仅四年而已。
为什么北齐后主高纬要冒着社稷不稳的后果。一心想赐死功勋卓著的堂兄兰陵王高孝瓘;而高孝瓘究竟是因何被皇帝提防、猜忌、最终落得赐死结果。从而间接导致北齐灭亡;接下来就详细地为大家加以叙述、解释。以拨开这历史的迷雾吧。
高孝瓘。字长恭。名肃。祖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中华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王朝宗室、杰出将领。是北齐神武帝高欢(追尊)之孙。文襄帝高澄(追尊)第四子。北齐开国皇帝文宣帝高洋侄子。生于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其生母是文襄帝高澄的一个侍婢。地位卑微。所以幼年不受高澄重视。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东魏权臣高洋依仗父兄两代打下的基业。代东魏自立。建立齐国。史称北齐。十岁的高孝瓘得以成为皇族子弟。不过因为年幼及出身低下。他在北齐立国之初。没有任何爵位和官职。
北齐天保八年(557年)。十七岁的高孝瓘终于被叔父文宣帝高洋授为通直散骑侍郎。天保九年(558年)。册封为乐城县开国公。这时候的高孝瓘。才得以获取官爵。享受了皇族待遇。
北齐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加授高孝瓘为仪同三司。并让他开始出任地方官。也就是这一年。文宣帝高洋驾崩。北齐废帝高殷即位。
当年。北齐发生乾明之变。高孝瓘的六叔高演发动政变。废黜高殷。自立登基。即北齐孝昭帝。孝昭帝即位后。进一步重用已经暂露头角的侄子兰陵王高孝瓘。升他为中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刺史。
北齐皇建二年(561年)十月。孝昭帝高演出猎时坠马。伤重而崩。临终前遗命弟弟高湛即位。高湛即北齐武成帝。
武成帝即位后。改皇建二年为大宁元年。继续重用侄子高孝瓘。授予他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等官职。大宁二年(562年)。武成帝在高孝瓘兰陵王封爵之外。再加其巨鹿郡开国公爵位。加食邑一千户。并进领军将军。这一年。高孝瓘二十三岁。
高孝瓘成年后。便一直偏重于军事。参与了北齐与北周之间的多次鏖战。在战争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奋勇作战。带领齐军数次击败周军。因此在军中威望甚高。齐军视兰陵王为军中之胆。有兰陵王压阵。齐军坚如磐石。排山倒海。无往不胜。
北齐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将军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率军攻齐。此战周军事先联合突厥。自恒州而下。突然发动袭击。大有一举攻克北齐齐重镇晋阳(今山西太原)之势。危急时刻。是年轻的兰陵王亲自率军自邺城急救晋阳。奋勇作战。经过于晋阳守军的配合。才将周军击退。因此晋阳军民无不感念兰陵王援救之功。
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齐周之间爆发邙山大战。北周发兵东进。攻打北齐腹地。直逼洛阳。武成帝诏令高孝瓘为主帅。率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救援。
此战中。高孝瓘将军事指挥权交予斛律光。自己则亲领五百骑兵。直冲周军大阵。左冲右突。势不可挡。接连击破周军阻挡。一直杀到齐军坚守的金墉城(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下。向守城的齐军大声呼喊。告知援军来救。
之后。段韶、斛律光大军也随后杀到。大败周军。金墉城成功解围。周军慑于兰陵王威名。放弃营帐逃走。自邙山到谷水三十里之间。周军丢弃的兵器辎重漫山遍野。
此战兰陵王威名远扬、勇冠三军。齐军士兵视兰陵王为全军之胆。推崇备至。还特别谱写战曲颂扬他。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兰陵王入阵曲》(又名《兰陵王破阵乐》)。
北齐武平二年(571年)五月。北周掌握实权的晋国公宇文护不甘失败。再次出兵。在姚襄城南、定阳城西修筑城池。准备战前储备。
六月。北齐后主高纬命高孝瓘、段韶出兵。包围定阳城。段韶当时患病。不能出战。于是对高孝瓘说:“此城三百重涧。皆无走路;唯虑东直一道耳。贼必从此出。宜简精兵专守之。此必成擒”。于是高孝瓘采取建议。以士兵埋伏在定阳东南涧口。再以主力断定阳粮道。
不久。定阳城中的粮食吃尽。北周统帅齐王宇文宪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救援。段韶率齐军正面抵挡。宇文宪久久不能前进。周军定阳守将杨敷无奈之下只得率守城士兵乘夜弃城突围。自东面越涧而走。被高孝瓘预先设下的伏兵据险攻击。全军覆灭。北周的进攻计划又被挫败。兰陵王的威名。再一次震动天下。
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八月。北齐柱石斛律光因北周施反间计。被北齐后主冤杀。此后。高孝瓘被任命为大司马。成为新的齐军统帅。
武平四年(573年)四月。高纬加授高孝瓘太保。并追赏前后各项战功。于兰陵王爵之上再加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
早在邙山之战结束后。北齐后主高纬为了表彰慰问劳苦功高的堂兄。特地于邺城皇宫内设宴。为高孝瓘庆贺。此时兄弟之间倒也其乐融融。君臣关系看上去很融洽。这个时候的后主高纬。未必有猜忌高孝瓘之心。
酒宴正酣时。后主不经意间对高孝瓘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高孝瓘不假思索的回答:“国事就是我们高家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在回答者的言语中。并没有其他特别的心思。完全是一片为国赤诚。和对君主的忠心。而在提问者看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高氏家族中有着篡位夺权的传统。孝昭帝、武成帝都是这样登基为帝。即使后主高纬自己。也挫败过弟弟高俨的政变企图。
因为高孝瓘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家事”两字。使高纬不能不起怀疑猜忌之心。忌惮战功赫赫、威望正隆的兰陵王是否会携战功发动政变。夺取社稷。
同时。《兰陵王入阵曲》已遍传国内外。齐军士卒们都在称颂崇拜心中的偶像兰陵王。高孝瓘在军中的威望如日中天。这也是后主高纬猜忌提防堂兄高孝瓘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他的属官相愿不理解这种行为。于是私下问他:“大王受朝廷重托。却为何如此贪心呢?”高孝瓘没有回答。相愿继续问:“是不是因为邙山之战大胜。大王害怕功高而遭忌。故意这样自污呢?”高长恭回答说是。相愿再说:“朝廷如果真猜忌大王。此事反而更加是处置大王的罪名。这是避灾不成反招灾!”
高孝瓘心中苦闷。无法发泄。于是大哭。向相愿询问如何解决。相愿回答说:“大王之前已经屡立功勋。此次依旧大胜告捷。威望实在太大。自污已经不行了。最好是托病退居王府。不理外事。交出所有权力。国家军政大事。请以后都不要再管。这样。朝廷或许会。”高孝瓘于是听从相愿的计策。但还是没有办法成功隐退。
----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北齐书·卷十一·列传第三》
北齐武平四年(573年)正月。北齐后主高纬决定对南方陈朝用兵。高孝瓘唯恐被后主授予征南重任。叹息着说:“去年我脸上长痈。现在为什么不发出来!”有病不肯医治。求死之心显露无疑。
齐后主猜忌忌惮威名赫赫的堂兄高孝瓘。为了维护皇权。最终不顾亲情及功劳。狠心将其赐死。但是他心里知道。其实兰陵王并没有具体的罪过。只不过是军功赫赫、威名太盛。恐怕日后不好控制。所以才在肉体上将其消灭。
从亲情和上来说。后主并没有把高孝瓘作为叛逆来对待。并不认为他是犯上作乱的逆臣。所以。在消除隐患的同时。后主也不禁黯然神伤。追念堂兄的功绩和辛劳。追赠他为太尉。上谥号兰陵武王。加以厚葬。
如前所述。高孝瓘死后四年。军心涣散的北齐即被强敌北周所灭。自毁长城的北齐后主高纬连同其子北齐幼主高恒都被北周擒获。并最终处死。倘使兰陵王高孝瓘尚在。北齐高氏怎么会落到如此境地。轻易被灭国亡族。
兰陵王高孝瓘是国家干城、宗室之英。能力出类拔萃。护佑社稷、军功卓著。使得北齐历代君王得以稳固皇权。虽然他一直手握军事大权。但对于国家、对于皇帝。从没有任何悖逆叛乱之事。其忠诚之心。天日可鉴。
但恰恰因为他的宗室身份。及握有的军政大权。对于北齐后主来说。是自己皇权的天然威胁。虽然高孝瓘未必有谋逆之心。但是不代表兰陵王幕府左右之人没有攀附从龙之心。按照北齐宗室的篡位传统。北齐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在世时或许可以制约兰陵王。但他们身后之事。便不好说了。搞不好。孝昭帝高演当年的旧事。将会重演。
同时。高孝瓘也确实也有举措不当之事。认为自己是皇帝至亲。宗族英才。又没有私心。所以毫无顾忌。把家族亲情置于皇权至上。大大咧咧。不假思索地透露内心想法。虽然他本意绝没有冒犯皇权的意思。却在潜意识上引起了后主高纬的猜忌和忌惮。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729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北齐,北周,后主,兰陵王,皇帝,战功,堂兄,天保,大王,宇文
没想到大家都对北齐将领高长恭战功过于显赫,为何被北齐后主高纬猜疑谋反赐毒酒呢?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谢邀请!题主好人!(先发一张好人卡。混个脸熟)我是新人昴日星官!非要展开说来。那将会是一个很恢弘盛大的“俩兄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