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原创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军为了反对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纷纷组建了野战军。当时。野战军下辖若干野战纵队。纵队下辖旅。

战争前期。我军出现了主力兵团。地方兵团。一线兵团。二线兵团的称谓。但是兵团此时还未进入到我军编制序列。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到解放战争后期。各野战军建制序列出现了兵团。一般是一个战略区域内一个较大战略方向的执行战役行动的部队。如陈谢兵团(太岳兵团或太岳纵队)。华北杨罗耿兵团。华野山东兵团。华野外线兵团。东野第一兵团。东野先遣兵团等称谓。此时的兵团只是一个较大战略方向的临时组织形式。介于野战军之下纵队之上。但是还未成为我军的编制。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统一编制番号。这时候。兵团才正式成为我军编制。

一般一个兵团下辖2--4个军(多为3个)。由于三野。四野兵强马壮。因此。这两个野战军的兵团编制下人数一般在十几万到二十万。而第一野战军由于地处西北。人员稀少补给困难。因此。一野的兵团虽然也辖3个军。但是刚开始一个兵团的部队员额只有五至八万人。

一野:

1兵团。1949年6月14日编成。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下辖第1。2。7军。现在只保留下来一军(贺龙的红二军团)。可惜王胡子响应中央号召。著名的359旅变成了生产建设兵团。

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

2兵团。辖3。4。6军。一个没保留下来。大名鼎鼎的386旅771团和770团的独苗3营也成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员。扎根新疆。

后华北野战军18。19兵团加入一野。

18兵团。辖60。61。62军。

19兵团。辖63。64。65军。

现在两个兵团6个军只剩65军一个番号。不过朱日和的蓝军也是够有名的。而原先名头更响亮的63军在裁军中未能幸免。60军的181师(皮旅)侥幸成了武警机动部队。75反恐就是这支部队迅速入疆稳定了局面。

二野

第三兵团。1949年2月组建。辖10。11。12军。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12军(红四军第十二师。八路军385旅769团)得以保留。王近山带的部队(或者说是李云龙的部队知道的人就多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就是刘伯承元帅给这支部队的评语。

第四兵团。13。14。15军。司令员兼政委陈赓。13军是红31军出身。抗战时编为八路军386旅。14军是决死一纵队。而小弟15军上甘岭一战成名。此战后直到停战。霉菌再也没敢发动进攻。13军14军解放后一直驻守大西南。不过在最近的一次军改中。14终于没能躲过。

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辖16。17。18军。一纵队(红一师)分成了16和18军。16现在东北。18军进藏时扩编到了八万人。比一野一个兵团人还多。后改为西藏军区。1962年其52师打的漂亮。藏字419部队让印军闻风丧胆。后进入云南14军。使得14军开始压得老大哥13军有点喘不过气来。

三野

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启龙。辖21。22。23。35军。23军是主力。攻击洛阳时。硬是从陈大将手里抢下了洛阳营。可见战斗力之强悍。可惜在历次裁军中只有地处西北的21军留了下来。

第八兵团。辖24。25。26。34军。只存在不到半年。7月兵团部改为华东军政大学校部和南京警备司令部。24军为主力。就是著名的陶勇纵队。可惜一个没能留下。

第九兵团。辖20。27。30。33军。司令员宋时轮。政委郭化若。华东野战军里。20和27争老大争得不亦乐乎。20是新四军一师发展而来。粟大将带出来的部队。27是许和尚带出来的部队。两个都能打。虽然和平年代都犯过错误。但是由于战功赫赫。都保存到最近一次军改前。

被20。27消灭的美帝北极熊团团旗

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辖28。29。31。32军。“排炮不动必是十纵”。28军由于轻敌。在金门战役损失了两个主力团。而作为27军的卵生兄弟。31军一直驻守在福建前线。成为将来梧桐的主力。成为十兵团保留下来的一个军。

四野

第十二兵团。1948年12月编成。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辖40。45。46军。解放战争一直打到海南岛。抗美援朝首战就是由40军打的。不过在东北。头上有16和39这两个老大。这次的军改旋风部队估计逃不掉。而肖司令后来成了海军司令。兵团部自然就改成海军的了。

第十三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政委肖华。后程子华去山西当省委书记。司令由黄永胜接任。辖38。47。49军。38军万岁军就不用说了。彭总红三军团老底子。47作为359旅南下后的留守部队。最后反而为红6军团保留下了火种。驻守西北。这让原来的主力情何以堪。只能叹口气继续种地。

装备最精锐的38军

第十四兵团。49年4月组建。辖39。41。42军。8月。兵团部跟着刘亚楼司令员去组建了空军。作为东野攻击力最强的纵队。39军(红15军团)在朝鲜首战美军骑一师。打破了霉菌不可战胜的神话。作为重装军守卫在东北。作为27。31卵生三兄弟的老大。41军最出彩的是塔山狙击战。后被领袖点名作为北京的守卫部队。大军南下后一直驻守广东。最幸运的是42军。作为东野最后一支成立的纵队。大军入关后留守东北。本准备转业种地。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却成为距离战区最近唯一可以使用的野战部队。朝鲜战场打的也算不错。回国后移防广东。经过六十余年的变迁。当年的老末竟然力压41军。

第十五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邓华。辖43。44。48军和两广纵队。最悲情的莫过43军。作为人民军队的源头。八路军115师343旅---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红四军---叶挺独立团---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整个就是人民军队的历史。

自从打下海南岛后就驻守在海防前线。第一轮裁军时林总为了带头。竟然拿自己的老部队开刀。其后。43军再重建。最后终归没能逃掉被撤销。而人民军队的老根子127师则加入了44。45合并后的54军。自然。127一去。老大位置自然是他。而在98抗洪。汶川地震抢险时。当老百姓看到一面“铁军来了”的大旗时。立马知道子弟兵来了。有救了。

而作为东野攻坚能力最强的6纵17师。竟然成了武警。跟皮旅惺惺相惜。好在起码没去种地。而出了战斗英雄董存瑞的48军后来也在裁军的浪潮中被整编。

华北野战军

第十八兵团。49年2月建立。司令员兼政委徐向前(后周士第)。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罗瑞卿。

第二十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委李井泉。辖66。67。68军。抗美援朝时。68军奇袭白虎团。二十兵团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胜利完成了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金城反击战。

白虎团团旗

不过。华北的部队点有点背。先是18。19兵团调给了一野。华北就没机会成为五野。而在随后历次裁军时。仅仅剩下了65一根独苗。

第21。22。23兵团。这三个兵团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

第21兵团。由长沙起义部队改编。后与144。145师合编为第55军。对越自卫反击战中。55军是所有参战部队战绩最好的。其后。也未能避免整编的命运。便宜了42军。

第22兵团。新疆起义部队。后与一兵团一起组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23兵团。由绥远起义部队改编而成。抗美援朝时进入朝鲜作为后方守卫和修建机场。后在裁军中先缩编为69军。到最终也没能躲过整编。

1958年。由于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我军最终取消了兵团编制。

其他观点:

解放战争后期。共有三支国民党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兵团”建制。分别是湖南起义的陈明仁第21兵团、新疆起义陶峙岳的第22兵团、绥远起义的董其武第23兵团。其中陈明仁兵团的兵力最惨。他指挥的原国民党第一兵团在长沙起义后。叛逃的部队多达两个军(第71、第100)40000多人。几乎是该兵团的半数人马。最后缩编为人民解放军第55军。

(第21兵团司令员陈明仁)

白崇禧为了报复。以同是黄埔一期生的黄杰收容叛逃部队重建第一兵团。结果在衡宝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全歼。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兵团。是在“纵队”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47年以后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纵队级兵力已不足以完成战役任务。于是各野战军开始组建“兵团”。但当时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序列编号。五大野战军自行编组和排序。基本的规模是三个野战纵队组建一个兵团。

(第22兵团司令员陶峙岳)

最先有“兵团”称谓的是华东野战军。即1947年的“七月分兵”。华野以六个主力纵队和特纵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任务;而以四个纵队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率领。执行保卫山东根据地的任务。不过此时的“兵团”是临时性划分。还不太正规。

稍后晋冀鲁豫军区留守部队成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兵团。即由中野第三、第八纵队和起义的第38军组成的陈赓兵团。所部80000余人强渡黄河杀入豫西。配合陈粟和刘邓大军作战。

(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

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初。将两个负责作战的“前方指挥所”改组成两个兵团部。第一兵团由萧劲光任司令员。第二兵团由程子华任司令员。其中程子华兵团是最早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下辖两个纵队和三个独立师。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

华北野战军从1947年底开始。组建了第一兵团(徐向前)、第二兵团(杨成武)和第三兵团(杨得志)。每个兵团均辖三个纵队约10万人马的兵力。这也是比较标准的兵团级规模。全军统一序列后改称第18、第19和第20兵团。其中第18兵团和19兵团在太原解放后转隶第一野战军指挥。

(陈谢兵团、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后。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全国整编:

第一野战军辖两个兵团(第1、第2)。总兵力只有15万余人。也就是说。每个兵团虽然有三个军的编制。但兵力都在7万人左右。是几大野战军中兵力最薄弱的。

第二野战军辖三个兵团(第3、第4、第5)。总兵力2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大约9万人;

第三野战军辖四个兵团(第7、第8、第9、第10)。总兵力58万余人。平均下来每兵团三个军约14万余人。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

第四野战军兵力最为雄厚。平津战役结束后进行整编时。下辖四个兵团(第12、第13、第14、第15)共88万余人。去掉野司直属部队。每个兵团也达到了20万人。因此。由于发展环境和成军历史的不同。各野战军的“兵团”兵力规模是有很大差别的。但军中级别则是相同的。

值得注意的是。全军整编时并没有设立第6、第11兵团、第16兵团、第17兵团的番号。应该是预留所用。

其他观点:

说到这个“兵团”这个概念。很多熟悉战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是解放战争后期曾普遍编制的单位 。一般相当于集团军。下辖军和师。五大野战军(西北野、中野、华野、东野、华北野)一共成立了17个兵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逐渐取消了兵团的建制。改由军区直辖军。除了保留准军事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他兵团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鲜为人知的是。在大规模兵团建制以前。解放军曾出现过两个兵团的称号:一个是中野陈赓、谢富治指挥的太岳兵团。也称陈谢兵团或陈谢大军;另一个则是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华野政治部主任唐亮指挥的陈唐兵团。前一个陈谢兵团。很多朋友都知道。毕竟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陈赓将军;后一个知道就少了很多。

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谈谈这个陈唐兵团。

孟良崮战役之后。党中央认为应该继续集中主力部队。在内线多打几个类似于孟良崮之类的歼灭战。这样既打击了国军主力。又能很好改善我军武器装备问题。一举两得。于是。1947年5月22日。中央军委致电华野总部。提出要华野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和海州(今连云港)之线以北。准备用6到7月的时间。用6到7万人的伤亡。彻底歼灭该线之敌。改变山东战场的面貌。

不过。上述战略部署有些过于乐观了。

很简单。正是因为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灭。国民党军吸取了教训。不再轻敌冒进。而是改变战略。采用步步紧逼、层层推进的方式。日本顾问岗村宁次多次在军事会议上提醒说:“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于是。国军采用3-4个整编师重叠交互前进。摆成一个个方阵。使得我军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取得围歼国军的机会。

鉴于这样的局面。中央不得不改变战略部署和战法。6月底。中央再次致电华野提出:既然当面之敌已经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我军再以集中对集中的策略就没有了意义。中央建议华野分路出击敌军后方。主力在内线对敌。分出两路奇兵。一支以两个纵队出击鲁南;另一支以三个纵队出击鲁西。

根据中央的建议。华野总部改变了原来的战略部署:主力部队第2、6、7、9四个纵队配合特种兵纵队坐镇内线。伺机与敌主力交锋;两路出击部队则分别为叶飞、陶勇分别指挥第1、4纵队越过临蒙公路。挺进鲁南;陈士榘。唐亮指挥华野第3、8、10三个纵队挺进鲁西的泰安和大汶口。这次分兵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月分兵”。而挺进鲁西的就是本文的主角陈士榘、唐亮指挥的陈唐兵团。

可惜。“七月分兵”过于仓促。从中央电报到华野分兵一共才两天时间。所以陈唐兵团先胜后败。略显尴尬。而且。三路大军都伤亡不小。叶飞和陶勇的部队损失了1万多人;内线作战的粟裕经过南麻、临朐两次失败。也损失了2万多人;相对来说。陈唐兵团反而损失最小。但也有5到6千人左右。

后来。中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陈唐兵团一度划归刘邓指挥。在刘邓指挥下。陈唐兵团与陈谢兵团联手。拿下了开封这样的大城市。也算一雪前耻。

1948年1月到3月。华野开始新式大整军。陈唐兵团正式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兵团。司令员还是陈士、政委还是唐亮(还称陈唐兵团)。至此。陈唐兵团成为我军17个主力兵团之一。但要指出的是。陈唐兵团其实比其他兵团早成立半年多时间。是一支比较特殊的兵团。

参考资料: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2.《回忆我敬爱的爷爷陈士榘》

历史学者、“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19:13

    兵团,野战军,纵队,部队,司令员,政委,主力,我军,华北,解放战争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19:13

    没想到大家都对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19:13

    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军为了反对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纷纷组建了野战军。当时。野战军下辖若干野战纵队。纵队下辖旅。战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