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这两个流派有本质区别。其区别的核心就在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同。
程朱理学的格物是格身外之物。是客观物体。是从客观事物中寻找到规律。然后用这种规律来指引人们的行为。
王阳明心学的格物。是格心中之物。格是格其不争而归于正。物不是客观的物体而是指事物。
程朱理学的致知。是寻找规律得到知识质量。知是指知识。
而王阳明心学的致知。知是指良知。及通过去处人们心中的私欲杂念而回归到每个人都天生具有的良知。
综上所述。理解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不同。关键就要从格物致知这句话入手。
同样的道理。大部分人说知行合一都是沿袭程朱理学的说法。即认为是知识和实践亮着的统一和互相促进。而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知还是良知的知。而且知和行不是分开的两个事。而是一体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其他观点: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指从日常生活工作中悟出一种“真知”。然后就能察知自己日常起心动念的意图。并能确认意图是善还是不善。克制掉不善的念头。如此诚意。就达到修心修身的效果。不断诚意诚心。一直这么做。直到最后能大成。大成之后。就能处理好家庭和工作关系。家庭幸福合睦。工作顺利。如果有机会治理天下。自然轻松地治好天下了。
王阳明一开始也是照朱熹的想法做。企图去悟到那个“真知”。也跟好朋友一起格了几天竹子。双双病倒也没有悟出什么道理来。后来他才放弃这条路。
阳明发现人人皆有良知。类似俗语中的羞耻心。通过良知来判断自己的念头是善还是恶。把不善的念头克制掉。他认为这样一个为善去恶过程就是格物。所以阳明先生的格物至知。达到的知是修行大成后的知了。格物致知之后。心头不再有任何恶的念头出现。就是知行合一的状态了。是真知真行。不是妄行了。
所以朱熹的格物所致的知只相当于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不过。一个讲诚意诚心。一个讲为善去恶。最后的终点其是一样的。达到这个终点后。人行事不再有私意私欲。自然就是知行合一了。
其他观点:
朱熹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
一个可作渐悟解。日积月累。总会有豁然贯通处。是以理占主导故称理学;
一个可作顿悟解。当下见性。所得尚须在事上历炼。是以心占主导故称心学。
一个注重天人合一。所以倾向于闻见之知。远取诸物。是以以物为物。讲究尽心知性而知天。讲究依循天则之道自然之法;
一个注重人以奉天。所以倾向于德性之知。近取诸身(心)。是以以事为物。讲究日常伦理践履。讲究成圣成贤之功。
于终极无为法而言。无非达天理去人欲。参赞天地化育天下。皆圣贤君子之学也。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747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格物致知,理学,良知,是指,朱熹,大成,心学,真知,讲究,念头
没想到大家都对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有何区别?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这两个流派有本质区别。其区别的核心就在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同。程朱理学的格物是格身外之物。是客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