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究竟是怎样的境界?
原创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究竟是怎样的境界?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关于“格物致知”。请各位不要误解。它并不是王阳明提出的。而是出自《大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逻缉基础。然而《大学》中却没有具体描述如何格物、所致何知。

因此。从汉代开始。关于格物致知就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版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的解释。认为必须要时刻约束自己。让外界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心;而王阳明(继承了程颢的思想)的解释。则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这两个人在这个问题上可谓针锋相对。各执己见。

在这场学术争斗中。王阳明以不可压倒的优势胜出。那么。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又是什么意思呢?

接下来。有书君和各位细细道来。

一:格物。

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

所谓物。就是意念所涉及的东西。王阳明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因此。追本溯源。物便是心的产物。

因此。王阳明主张的格物。本质上就是格心。而格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念头。即端正自己的意念。

从这个解释中我们看到。王阳明让客观存在的物。成为主观意念活动的内容。他主张向内用功。向内即是心。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无须从外在事物去推求原理。

我们通常所说的。心静则安。一切烦恼都是自寻烦恼。这些理论不都是来源于心学吗?可见。心是决定意识的根本。

二:致知

这里的知。为良知。“心之本体便是知”。如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致知。即致良知。就是把我们生而具有的良知推扩出去。“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如何致良知呢?内在方面。指人应扩充自己的良知。扩充到最大限度。外在方面。是指把良知实在地付诸于行动中去。这样。从内外两方面加强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

因此。对于格物致知。王阳明先生的观点为。一切的智慧都在心内。不必向外寻求。遇到任何事情。只需端正自己的内心。俯首于自己那颗拥有良知的心。真理自然显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便是这个道理。

他的观点和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感悟“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自圆满……”是一致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对孔子学说的阐释。这便形成了后来璀璨夺目的心学。

各位看官。以上是有书君的一点浅薄之见。欢迎各位参与探讨。

其他观点:

格物致知不是理论知识。学术讨论。而是体认生活。你有孝顺的心。就去实践(格物)。格物才知道孝心纯粹不纯粹(致知)。能口吐莲花。学富五车的谈孝顺的理论。如果没有实践就不是格物。如果对父母大呼小叫就不是致知。如果认为孝顺是种准则。那么演员可以演的比你符合标准。家庭。事业都一样。凭良知才可能真心(实践)格物。真心格物才可能体悟内心真知(致知)。

其他观点:

这个不好用文字阐述。王阳明在四句教已经写的很清楚。后人还是继续问到底是啥。到底心学是怎么样?这个就很难回答了。开悟的境界。不可说。无法说。说了也不懂。懂了又不需要说。

禅宗佛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师徒之间。以心印心。无一实法可得。心学也是如此。境界是什么?开悟是什么?让人如何去诉说?

如此难解。难说。不如一声狂啸。一个微妙。一个动作。好了。有缘者得知。拈花一笑。就是说这个境界。善哉!善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1:25

    良知,格物致知,自己的,都是,孔子,意念,观点,心学,自性,善哉

  • 风流种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1:25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究竟是怎样的境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1:25

    关于“格物致知”。请各位不要误解。它并不是王阳明提出的。而是出自《大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逻缉基础。然而《大学》中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