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好在哪里?
原创

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好在哪里?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西厢记》的成就。体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西厢记》史无前例地用戏剧手法描写了一场真正的爱情。不同于以往以男人为中心的诸多“始乱终弃”的悲剧作品。在那漫漫的封建长夜里。犹如一道闪电把封建卫道士们震的目瞪口呆。惊慌失措。回过神来赶紧把《西厢记》列为禁书。但因为它巨大的魅力。无法阻止其在民间的流传。连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忙着偷看。足见其影响之广。《西厢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新的爱情观。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挑战。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

《西厢记》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通篇词句文采华丽。用词考究。读起来余韵醇厚。满口生香。描写人物生动细腻。栩栩如生。剧中人物各具特色。符合人物身份和时代特点。如老夫人的顽固势利、老辣深沉、忘恩负义。张生的恃才放旷。痴情风流。崔莺莺的欲迎还羞。胆小娇懦。小红娘的机敏刁钻。大胆仗义。都被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另外。本剧以张、崔二人的爱情发展为主线。精心安排组织事件。逐层发展。环环相扣。把剧情推向高潮。剧中一语一幕都深深撞击着读者的心弦。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其他观点: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作往往都是以爱情悲剧打动人心。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卡列尼娜》。然而。《西厢记》却以其独特的喜剧艺术成为经典之作。直至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1.《西厢记》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是一部杰出的喜剧作品。是“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它取材于元稹的《会真记》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成为一部最富于思想震撼力的文学作品。是那个年代第一部完整地写出恋爱过程、恋爱心理的优秀作品。

我们在读《红楼梦》时看到。曹雪芹曾让他笔下的主人公宝玉、黛玉读《西厢记》。以表达他们对美好理想和生活的追求。郭沫若在《文学评论》中曾称赞这部作品:“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歌、纪念塔”。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也评论说:“《西厢记》的大成功便在于它全部都是婉曲的、细腻的在写张生与莺莺的恋爱心境。似这等曲折的恋爱故事除《西厢记》外。中国无第二部”。

《西厢记》突出描写了张生和莺莺爱情的产生、发展、遭到破坏以及他们如何为爱情斗争。并终于获得胜利的过程。作者王实甫在剧本中开展的剧情冲突。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势力和要求自由表达爱情、自由结合的青年一代的冲突。剧本中对封建势力的代表——崔夫人作了有力的揭露。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对封建势力所作的斗争。作者通过对崔莺莺、张生爱情故事的描写。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展现了对美好爱情达观超前的展望。体现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思想。

2.《西厢记》生动诠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思想

作者极为成功地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等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通过不断的剧情演进和冲突。把他们心中的活动。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作品通过惊艳——月下联吟——道场上传情——老夫人赖婚——题诗约会——私下结合。塑造了一对反封建礼教、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艺术形象。

《西厢记》中对人物刻画最细致、最深刻的是莺莺。她是相国府一个娇媚的千金小姐。一个漂亮的大家闺秀。她性情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作者详写了莺莺的美。既没用羞花闭月的陈词。也没用那种令人神魂颠倒的惊叹词句。反而使崔莺莺美的不得了。让人回味无穷。

莺莺在佛殿和张生相遇。对张生来说是“惊艳”。只见她眉目清秀。莲面生春。有倾国倾城之貌。张君瑞一看到崔莺莺。瞪着色迷迷的眼睛。流着哈喇子唱了一段:“颠不喇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庞儿真罕见。则着我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向半天”。于是便一见钟情。而她见了一个陌生青年男子。竟然也表现得那样情不自禁。看到张生不但没有回避。而且手持鲜花。谈笑自若。在当时封建礼教森严的氛围中。是少而又少。不可多见。她虽被红娘催逼离开。但又不肯急走对张生恋恋不舍。由此可见。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表现得十分大胆。

“月下联吟”充分表达了她对张生求爱的态度。一方以诗求爱。一方答诗定情。只见张生吟道:“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说道:“好清新之诗”。表现了对吟诗者的倾慕。不仅如此。还大胆地依韵而作:“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大胆地接受了对方的爱情。

“闹道场”一幕。竟成了二人相见约会的场所。他们利用超度先人之机表达爱情。并且深深陷入情网之中。不能自拔。无处诉说。无法排解:“神回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经过这次唱诗交心的初恋之后。一个相思病。一个病相思。再加上一个乐于助人的红娘牵线。他们的爱情终于成熟了。

“老夫人赖婚”。对莺莺是一次沉重打击。然而她与张生燃烧起来的爱情之火。不仅扑灭不了。反而在母亲赖婚后燃烧得更旺。她决心为追求自由爱情迈开大步。付出代价。极度伤心之下。她把心交给了张生。多亏红娘有计。他们月下相逢。张生弹一曲《凤求凰》。二人感情越深。莺莺表面行动越矜持。听琴时她说:“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怀者断肠悲痛。”迫切希望两人能走到一起。可是迈出这一步是不容易的。这反映了莺莺追求爱情和恪守封建礼教思想的矛盾斗争。她是封建礼教的大胆的、刚强的叛逆者。又是一个矜持的怯懦的贵族小姐。尽管她心中燃烧着炽热的爱情之火。但表面却仍是一个深沉幽静的闺中女子。这便是王实甫笔下的莺莺形象。

崔莺莺的内心苦苦恋着张生。私下约张生前来。却又不认账。把他赶了出去。行动上一再反复。内心特别纠结痛苦。她不能不考虑私下行动的后果。尤其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任何一个少女在追求爱情尤其是在暗许终身的情况下。都是被封建礼教和家教绝对不允许的。会受到严重的社会条件制约。莺莺这一“反叛”形象的真实性和社会意义也就在此。当她得知张生为她而病入膏肓时。便毅然决然地与封建礼教决裂了。在红娘的帮助下。她终于走上了封建礼教叛逆者的道路。在未有媒妁之言的前提下。与张生无媒而婚了。自由爱情战胜了封建礼教。实现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莺莺虽是深闺佳人、千金小姐。但情真意坚。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真正爱情。因而成了不朽的文学艺术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红娘是作者塑造的又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她热情大胆、聪明活泼、见义勇为、光彩照人。是一个举足轻重、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她从正义感和同情心出发。促成了二人的结合。当老夫人拷打她时。她不但不惧怕。勇敢地为小姐辩理。并且理由相当充分:“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了老夫人。使老夫人不得不应允了小姐的婚事。“红娘”这个名字。已经成了当代生活中穿针引线、成全男女婚姻的代名词。人们一提“红娘”。都会和美好的姻缘联系起来。

3.《西厢记》具有文辞华美的独特艺术魅力

《西厢记》的语言华美清丽。诗意浓郁。正如有人评论:“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花已经很美了。再有美人在其中。真可谓美极了。它不仅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语言妙语连珠。充满了个性。

作者抓住了《西厢记》曲文中的艺术特色。描写一对文化素养相当高的才子佳人的爱情。用了华丽而富有文采的语言。完全符合人物身份与口吻。《长亭送别》是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如张生在老夫人的逼迫下进京赶考。莺莺等人在长亭送别。她以身相许。以泪相送。以心相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整支曲子华丽优美。如诗似词。又感情绵绵。婉转动人。用一系列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黄花、西风、归雁。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点染出一幅萧索悲凉的深秋季节的图景。意境悲凉又不失优美。衬托出莺莺的离愁情绪。渲染了一种悲凉气氛。“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因景生情。把经霜的红叶联想成离人的血泪染成。充满了诗情画意。一个“染”字、一个“醉”字同时并用。既写出了神态又写出了颜色。串起许许多多联想。并使枫叶人格化了。浸透了浓烈的别恨离愁。真是以景写情、精妙绝伦之笔。又如:“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已成灰。”这段唱词。不仅文词优美。感情凄切动人。而且把一个贵族小姐大胆追求爱情自由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语气符合这样一个特殊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点。莺莺离别的眼泪湿透了衣衫。比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琴时流下的泪水还要多。纵然马上就有千里之别。现在还是饮下这一杯送行的酒吧。可是这酒又怎能畅饮啊。彼此的心早已醉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这颗心早已成枯木死灰。

“长亭送别”以十分优美的语言创造了美妙的意境。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别离时无微不至的体贴。从而体现了一种真挚、缠绵、婉转之情。这情感又被一位美丽多情、如痴如醉的女性在别离宴前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

《西厢记》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高度个性化。张生的唱词显得明朗、热烈、诚挚。红娘则俏皮、犀利、直爽。而莺莺的曲词深沉、蕴藉、典雅。说明作者驾驭语言在多语境下的高超能力。妙语佳句层出不穷。如“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词有曲的韵味。而又异于诗词。如“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使用对仗。简练、准确。把古典诗词中有生命的词句与日常口语熔为一炉。提炼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还善于融化前人诗词佳语名句。如“多情却被无情恼”。即用苏轼《蝶恋花》词中原句。以写张生“闹道场”之后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雨打梨花深闭门”。则用秦观《忆王孙》诗原句。以写莺莺“闹道场”之后的相思之苦。

作者注意曲词的锤炼。常用夸张、比喻、排比、叠词、叠句等各种手法。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凄凄惶惶。加以精心重叠。一气贯注。流转如珠。倾泻出莺莺缠绵的心情。

其他观点:

\"西厢记\"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事件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冲突。接触到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封建社会中青年人的恋爱和婚姻问题。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是一见倾心式的。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礼教壁垒的森严。青年男女苦于没有机会接近。很自然地会产生这种爱情。从佛殿相逢到墙角联吟之后。张生和莺莺就真诚地相爱了。他们互相愉悦的是彼此的容貌。互相倾慕的是彼此的才华。这是一种出自内心的自然吸引。没有考虑到门第和财产。这是



当事人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家长专横的强制。显然这是和封建礼教的要求相违背的。封建婚姻制度的特点就是不承认青年人有决定自己终身大事的权力。而要由家长来包办。形式上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骨子里是讲究门第的高低。计较财产的多寡。完全不管男女双方有没有真正的爱情。

张生是一个\"白衣秀士\"。虽说先人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止留下四海一空囊。\"莺莺是相国的小姐。他父亲在世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有着赫赫的身势。他们的家庭状况和社会地位都有所差异。而且莺莺曾经由相国许配给郑尚书的长子郑恒为妻。因此他们俩人出于自由意志两厢情愿的爱情。就必然和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发生剧烈的矛盾。

\"西厢记\"就是描写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之产生。发展。遭到破坏。以及他们如何为爱情而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过程。作者在剧本中所展开的冲突。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封建势力和要求自由表达爱情。自由结合的青年一代的冲突。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青年要求恋爱自由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愿望。他鼓舞了青年人为切身幸福而斗争的勇气。

\"西厢记\"较好地塑造了几个正面的人物形象。张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诚恳。热情和浓厚的书生气。他对莺莺一见钟情之后。便进行了热烈的追求。在危急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解普救寺之围。救莺莺脱险。中状元后。仍爱着莺莺。这是优良的品质。

莺莺是个温柔。深情的贵族少女。自从见了张生。爱情的种子在她内心萌芽。她从犹豫。动摇。怯弱和顾虑中解放出来。走向坚定。果决。勇敢和反抗的道路。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对功名利禄表示鄙夷。这样的观点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

红娘是一名婢女。她泼辣。机智。爽朗和见义勇为。有了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才获得成功。他在剧中是最吸引人的。光芒四射的人物形象。

总之。\"西厢记\"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5:27

    西厢记,莺莺,封建礼教,爱情,红娘,封建,自由,艺术,作者,夫人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5:27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好在哪里?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25:27

    《西厢记》的成就。体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西厢记》史无前例地用戏剧手法描写了一场真正的爱情。不同于以往以男人为中心的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