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1944年6月。几百万盟军浩浩荡荡地横渡英吉利海峡。拉开了反攻欧洲的序幕。与此同时。在太平洋战场。尼米兹集中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突击力量。向日本绝对国防圈发起了进攻。马里亚纳群岛作为其防御核心。首当其冲地遭到打击。
按照金上将的计划。对该群岛的关岛、塞班岛、提尼安岛同时展开行动。令人不解的是。在具体实施中。美军不但放弃多点登陆。而且并未首先攻占原属美国托管、面积最大的关岛。选择了在群岛中面积第二大的塞班岛。这是为什么呢?
这还要从日本绝对国防圈说起。
随着日军在太平洋地区大势已去。其海上实力已基本耗尽。为了阻止盟军的进攻。决定沿千岛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新几内亚岛西部。建立必须绝对予以确保的防线。这就是所谓的日本绝对国防圈。而马里亚纳则是该防线的核心。
由于马里亚纳群岛距离美军在中太平洋上最近的基地有1800多公里。而距离珍珠港更是达到6000多公里。后勤补给线非常漫长而且运输困难。这就要求尼米采取全面开花、一举夺下整个群岛。但最终先拿塞班岛开刀。确是“不得已而为之”。
首先。盟军诺曼底登陆战役即将展开。大量的物资装备优先得到考虑。短时间内太平洋不可能获得足够的登陆艇和两栖履带车。这意味着。原先同时登陆三个岛屿的方案已不切合实际。只得放弃并实施逐岛进攻的战术。才能实现战役目的。
其次。处于马里亚纳群岛中部的塞班岛。从实力讲是日军防守最强的岛屿。不但其司令部设在这里。而且岛上的3个永备机场更是起降B-29轰炸机的理想机场。更何况偷袭珍珠港的“元凶”南云忠一也在该岛。无论如何。首攻必选塞班岛。
更重要的是。日军判断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北部的进军速度高于中太平洋战局进程。因此将最西面的帕劳群岛作为防守重点。而尼米兹选择塞班岛犹如“猛虎掏心”。不仅可以先打掉实力最强的日军。再各个击破。而且在战术上有攻其不备的效果。
但是。此战术的风险还是有的。进攻塞班岛必定受到关岛、提尼安岛等岛屿的各方支援。一旦久拖不决势必给登陆造成重大伤亡。甚至是无功而返。这就要求美军的攻势犀利、行动要快。不给其他岛屿的日军有太多的反应机会。是此战的关键。
然而。此战一打就是20天。
作为突破日本“绝对国防圈”的重要一战。尼米兹决定组建一支强大的登陆舰队。包括7艘航母在内的240艘各类舰船。以及陆战二师、陆战四师和陆军第27师共计7.1万人执行作战任务。旨在以最快的速度攻占马里亚纳群岛的核心塞班岛。
但由于塞班岛特殊的战略地位。自1944年初日军就开始向该岛增派部队。修筑各种防御工事。尽管遭到封锁和围堵。但截至美军登陆前夕。驻岛日军以参加过侵华战争的第43师团和独立第47旅团为主。兵力已达4.3万人。实力不容小嘘。
这一天。美军7艘战列舰和20余艘驱逐舰。突然出现在塞班岛附近的海面上并进行炮火准备。而后海军陆战二师、陆战四师顺利登岛。双方展开一场海滩争夺战。战至天黑。美军登陆部队已达2万多人。但在日军的打压下。其向纵深进展不大。
而日军决定趁美军立足未稳之机。发动了一次次猛烈的反击。试图将其一举赶下海。但早有准备的美军。用照明弹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呼唤舰炮火力支援防御。虽然伤亡已有2000多人。但不占海空优势的日军损失更大。冲锋势头越来越小。
随着美军登陆场扩大。日军只得改变战术。命令岛上部队依托有利地形进行持久防御并等待增援。然而。经过马里亚纳海战后。日本联合舰队残存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其他岛屿的增援也在美军的封锁下。根本靠近不了塞班岛。守军被彻底孤立了。
经过3周的苦战。美军基本占领了全岛。南云忠一也开枪自尽。但令人无法想象的是。大量平民也选择了这种方式。在马皮角的悬崖边不少平民跳海自尽。甚至很多母亲抱着孩子跳下了悬崖。尽管美军一再解释。但这种行为依然没有停止。
在塞班岛登陆战役中。尽管美军占据海空力量的绝对优势。驻守日军除2000人被俘外。4.1万人被就地歼灭。但美军伤亡近1.7万人的代价。也意味着负隅顽抗的日军有多么疯狂。而2万多平民随之自尽。更是揭示了其武士道精神最残忍的一面。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19011.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日军,美军,马里亚纳群岛,塞班岛,太平洋,日本,群岛,岛屿,的是,万人
没想到大家都对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美军为何先攻塞班岛?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1944年6月。几百万盟军浩浩荡荡地横渡英吉利海峡。拉开了反攻欧洲的序幕。与此同时。在太平洋战场。尼米兹集中了历史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