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原创

“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950条回答。

其实三国时期。还有几个分离势力。比如辽东公孙家、交趾士家、河首平汉王宋建。

这三个势力的统一特点。就是地处偏僻。

我们一个个来看。

辽东 东孙家

这就是所谓的燕国。

辽东东孙家

辽东公孙家的地盘。大体是今天辽宁省南部和朝鲜北部。

公孙度本来是东汉任命的辽东太守。是合法的官员。一方霸主。

中原大乱期间。公孙度。对其亲信柳毅、阳仪说道:“汉室要灭亡了。度想要与其属下商量谋取王位时机。”

于是。从190年辽东开始实际上独立。

而历代中原王朝没去攻打辽东。只是给与笼络。

比如曹操封其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但公孙度已自以为是辽东王了。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

公孙度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任。公孙康死后因为儿子年幼。由弟弟公孙恭暂时代理。公孙恭掌握大权后。不愿意随便放弃。被侄儿公孙渊用武力夺取。

公孙渊时代。认为自己家族已经盘踞辽东30多年。拥有兵力超过4万。实力非常强大。不愿意居于中原君主之下。

公孙渊开始联络孙权以抗衡曹魏。但随后又翻脸。杀死孙权派来的使臣。

曹魏乘机命令幽州刺史毌丘俭攻公孙渊。

但古代除了山海关以后。到公孙渊控制的辽东。有一个长达数百公里的无人区。辽西走廊。

这个地区北面是山地。非常难以通行。南面则是大海。也无法通行。只有狭窄的道路可以通行。

这个道路上有很多沼泽和湿地。大军行军非常不便。

所以。古代想要征讨辽东是很困难的。军粮运输问题就无法解决。

结果237年毌丘俭派大军攻打公孙渊。长久不能获胜。被迫撤退。

公孙渊由此得意。认为曹魏没什么了不起。干脆在当年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

他联络孙权和北方鲜卑。一同对付曹魏。

但这次曹魏派出司马懿对付他。

司马懿分析局势。认为公孙渊刚刚打了大胜仗。此刻一定骄傲自大。防御松懈。

所以。司马懿率领4万大军。以闪电战轻装突袭公孙燕的燕国。

公孙渊并没有戒备。突然发现曹魏大军到来措手不及。惊慌之下派遣数万大军正面对抗。试图继续用持久战拖垮敌人。

老狐狸司马懿却更为厉害。他派遣主力同公孙渊正面交战。随后派遣轻骑兵绕过对方阵地。迂回突袭燕国首都襄平。

公孙渊唯恐襄平失守。急忙命令前方主力回来营救。

司马懿则让部队拖住公孙渊主力。余部猛攻襄平城。此时高句丽王也出兵增援。公孙渊知道大势已去。部下也人心浮动。陆续向曹魏投降。

曹魏围攻襄平。最终将其攻破。公孙渊被斩杀。时间是238年。

至此。辽东公孙家整整盘踞当地长达48年之久。半个世纪。

交趾士家

交趾士家没有公孙家这么牛逼。但也是南方的一个霸主。

交趾士家的地盘。大体是今天的广东、广西两省。还有越南北部。

在东汉。这里都是鸟不生蛋的地方。是偏远地区。同辽东差不多。

交趾士家是当地的门阀豪族。势力非常强大。

他们家族的领袖士燮。在187年被汉朝任命为交趾太守。也是合法的官员。

随后中原大乱。交趾就被士家控制。士家的亲族多出任交州的要职。如士燮的三个弟弟士壹、士䵋、士武。分别担任合浦太守、九真太守和南海太守。

时间大概也是190年。

由于交趾过于偏僻。古代从中原步行到交趾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士家独霸一方。相当稳定。

士燮是个优秀的官员。创业不行。守业还是很强的。

交趾在他的控制下。安定繁荣。没有战乱。中原大乱后。一些汉人为了活命。逃到交趾。因此这里也逐步繁荣起来。

208年赤壁之战以后。士燮明白北方的东吴极为强大。已经不能与其对抗。就开始称臣。

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形式上管理交趾。但实际上地方还是士家控制。

曹操也想方设法笼络士家。但由于地理上不喝交趾接壤。影响力没有东吴那么大。

士燮没有辽东公孙家那么糊涂。他明白自己1万左右的兵力。不足以和东吴作战。所以比较老实。

士燮将儿子送到东吴作为人质。每年对东吴上贡。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派人拉拢士燮。后者坚决支持东吴。获得了孙权的认可。被孙权封为卫将军、龙编侯。

226年。士燮以90岁高龄去世。在古代。普通男人一般就活到50多岁。90岁相当于今天的110岁。堪称长寿至极了。

士燮控制时期。交趾长达36年实际上是独立的。

但士燮死后。他的儿子士徽认为士家在交趾的势力根深蒂固。根本不怕东吴。开始起兵和孙权作对。

东吴立即派出部队攻打交趾。士徽这才发现自己老子士燮的英明。交趾的军队虽是地头蛇。在精锐的东吴士兵面前不堪一击。

士徽兵败出城投降。兄弟6人都被斩首。士家几乎被孙权族诛。只有少数人幸免。

士徽失败后。地盘被东吴吃掉。改为交州和广州。

即便如此。士家也盘踞交趾30多年。但并没有建国。

河首平汉王宋建

河首平汉王宋建的地盘在西凉。面积同上面两个人不能相比。大体是以他的家乡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为根据地得附近地区。几个县而已。

184年黄巾起义以后。中原大乱。

宋扬、边允、韩约、马腾等人借机在凉州起兵叛乱。他们大多数是依靠强悍的羌人武装。战斗力很强。

但中原王朝很快平叛。连续击败这几个家伙。

宋扬由于被大汉通缉犯了诛九族的罪。就改名为宋扬。改为盘踞枹罕。自号“河首平汉王”。改年号。置百官。

由于宋建地盘非常偏僻。得以从184年一直割据到214年。长达30年之久。

因宋建实力较弱。曹操优先对付马超和韩遂。开始并没有对付他。

但211年。马超和韩遂再次骑兵攻打曹操。曹操出兵将其击败。随后追击到西凉。

到了214年。马超和韩遂都被彻底击败。马超投靠刘备去了。韩遂也朝不保夕。

这种情况下。曹操命令大将夏侯渊顺便收拾地头蛇宋建。

夏侯渊派遣张郃率领大军进攻。沿途羌族部落纷纷投降。

宋建试图逃走。但已经来不及了。被张郃大军围住后几天内就被打败。宋建也被斩杀。

宋建的力量薄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也在夹缝中称霸了30多年。

曹操对夏侯渊很满意。赞扬“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孔子)有言:‘吾与尔不如也。’(宋建造乱已经三十多年。夏侯渊一举消灭他们。像老虎般进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孔子)有句说话:‘我与你也不及。’ )”

这就是三国的三个独特割据势力。

其他观点:

为什么?因为辽东公孙家族建立的燕国。实力太弱了。不足以改变天下格局。而且结局过于凄惨。几乎被司马懿摁在地上摩擦。一点脾气都没有。所以压根称不上三国时期的第四国。

如果公孙家能称得上第四国。那么南方士燮的交趾也能称得上第五国了!这些偏安一隅偏到姥姥家的诸侯。就不要跟三国其他诸侯凑热闹了。

公孙家族的发展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代:公孙度。他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家族开始在辽东发迹。后其自任辽东侯、平州牧。

第二代:公孙康。他是公孙度的儿子。他倒向了曹操集团。所以被封为左将军、襄平侯。

第三代:公孙恭。他是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的弟弟。他继位后也倒向了曹魏集团。被曹丕封为车骑将军、平郭侯。

第四代:公孙渊。他是公孙康的儿子。早年投靠曹魏。被魏明帝封为大司马、乐浪公。后来他选择自立为燕王。建立所谓的燕国。结果被司马懿所灭。

从公元190年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到公元238年公孙渊被司马懿所灭。公孙家族在辽东地区统治了长达48个年头。历经4位统治者。也算是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为啥他们不能称之为第四国呢?

一、公孙家族长期依靠曹魏集团。

第一个阶段。公孙度有自立倾向。却没实力。

从公孙度开始。其实我们就能明白。为啥他们家族不能称之为一个国家了。公孙度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以后。意识到了天下大乱。所以他自立为辽东侯。

但是这个时候的公孙度依旧不敢搞独立。毕竟连袁绍、曹操这些强大的诸侯都表示效忠汉朝。你一个小小的辽东太守。又能嘚瑟什么呢?

第二个阶段。公孙康果断投靠曹操。

等到公孙康继位以后。他就更加没啥野心了。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当初袁绍被曹操击败以后。他的俩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了辽东公孙康这儿来。

这个时候曹操打算征讨辽东。结果公孙康很有自知之明。他果断把袁尚和袁熙的脑袋送到了曹操跟前。并且向曹操服软。

曹操很高兴。因此公孙康就得到了左将军的职位。同时被封为襄平侯。所以说。这一时期的公孙家族。是跟着曹操后面混的。只是相对独立而已。

公孙康在位期间。也做了一点扩张势力的事情。他带兵击败高句丽。拿下了高句丽的国都。同时讨伐韩族、濊族。在当地设立了带方郡。

第三个阶段。公孙恭时期。依旧是曹魏的铁杆粉丝。

公孙康去世太早了。他的俩儿子公孙晃、公孙渊都太小了。所以辽东太守的位置。就落在了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手里。

这个公孙恭也是跟着曹魏后面混的。魏文帝时期。特地加封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平郭侯。可见曹魏对辽东的态度是。只要你服从领导。那么你们公孙家就能继续在当地做土霸王。

毕竟当时曹魏的工作重点在蜀汉和东吴。压根没工夫抽调人马去管理辽东的事情。公孙恭这个人身体不是很好。甚至失去了生育能力。压根就没有足够的体力治理辽东。这才让长大以后的侄子公孙渊有了可乘之机。

从以上三个阶段来说。公孙家族是长期依靠曹魏集团存活下来的。这种没有独立主权的地方集团。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国家呢?

二、公孙渊依旧是曹魏的乐浪公。

到了第四个阶段。公孙渊的确硬气了一把。

公孙恭身体不好。所以等到公孙渊长大以后。这家伙就被赶下台了。公孙渊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大位。顺便把自己的叔叔公孙恭给囚禁了起来。真是个好侄儿。

算起来。这也是谋反了。可是魏明帝曹叡。对公孙渊却充满了信心。认为他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曹魏。所以赶紧加封他为辽东太守、杨烈将军。

康死。子晃、渊等皆小。众立恭为辽东太守。初。恭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太和二年。渊胁夺恭位。明帝即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三国志》

这个时候公孙渊的骚操作来了。他首先有了和吴国孙权通好的想法。暗地里与之联系。孙权很高兴啊。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甚至还派了使者和军队渡海前去辽东。

结果公孙渊一顿操作猛如虎。居然因为害怕曹魏来攻。斩杀了东吴派来的使者。还俘虏了1万多东吴将士。这可把孙权气炸了。扬言要乘风破浪去收拾公孙渊。当然。只是说说而已。

魏明帝很高兴。立马册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同时依旧让他担任辽东太守。我们要记住。这个时候的公孙渊已经成为了曹魏集团的公爵。再往前一步。岂不就要称王了?

可惜同时代的刘禅、曹叡和孙权。都已经是皇帝了。所以公孙渊再拽。也拽不过这三位。因此他所建立的集团不足以成为一个国家。

三、公孙渊硬气了一把。结果被瞬间秒杀。

坏就坏在这次册封的时候。当时公孙渊的手下人。发现魏明帝派来的册封使团中。有个力大无穷的人。这可把公孙渊给吓坏了。他认为这个人是魏明帝派来谋害自己的。

所以公孙渊便带兵把使团给包围了。这才有胆子与使者见面。这件事引起了魏明帝的强烈不满。于是魏明帝又派遣幽州刺史毋丘俭去征召公孙渊。

显然双方就要撕破脸了。公孙渊自认为自己也不是吃素的。立刻起兵于毋丘俭打了一仗。公元237年。小试牛刀以后的公孙渊击退毋丘俭。索性自立为燕王。建立了燕国。

惹毛了魏明帝曹叡。很显然公孙渊是不想混了。于是魏明帝便派遣司马懿带领4万大军征讨辽东。这回是动真格的了。公孙渊压根就挡不住司马懿的进攻。

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司马懿就平定了整个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地。同时斩杀了公孙渊父子俩。

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三国志》

这还不够。司马懿还顺带着把辽东相国以下的数千名官吏全部斩杀。还杀了辽东15岁以上的所有男子。直接把辽东给搞空了!

总结:公孙渊被灭。遗祸无穷。

公孙家族占据辽东的时候。其实不仅独霸一方。还负责对付北边的鲜卑各部。可是司马懿来把公孙家族灭了以后。还把这里的官吏和男子都给灭了。

这么一来直接导致了辽东空了。你倒是派点人来镇守啊!或许由于这里太冷了。压根就没人愿意来。所以司马懿就忘了这茬。

结果直接造成了北方的鲜卑各部南下。占领了辽东。为数十年后的五胡乱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言归正传。公孙家族挡不住曹魏两个月的进攻。而蜀汉和东吴与曹魏打了40多年。这就是为啥公孙渊的燕国。不能称之为第四国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其他观点:

这个问题是我看了萨沙的回答之后才来回答的。其实萨沙的答案不但没有回答燕国的存在为什么没有使“三国时代”被称为“四国时代”的核心问题。还堆砌了三个除均为割据政权外性质毫不相同的政权(然而只看这一点的话。三国。或至少蜀汉和东吴。也应该列举出来)。

更何况。宋建和士燮。只是具有那个时代大多数割据枭雄的一般特征。哪里“独特”了?

宋建的政权的确属于广义上的三国时期。严格地说应该是东汉末年的割据政权。至少对应刘表、刘璋、袁绍、吕布之辈。最多也仅仅和袁术同列汉末僭主。其所处时代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期还两说。

士氏交州于公元210年归附孙权。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名义上的最高长官交州刺史。士燮本人拜左将军。属于地头蛇的性质。

此后至孙权称帝。交州都是东吴实际上的国土。只是因独立性较强(但没有从东吴分裂出去)。可以近似看作一个高度自治的自治区。绝非独立政权。之后士徽反叛。更像是东吴内部叛乱。而不是两个平等的割据国家之间的战争。

至于辽东公孙氏政权就比较有意思了。

纵观该政权的历史。整理可得:

公孙度于东汉末年自封辽东侯、平州牧。拒绝了曹操给予的汉廷永宁乡侯一爵;

公孙康继位。头衔为辽东太守。并在协助曹操剿灭袁绍集团残余势力后被封为汉廷左将军、襄平侯;

公孙恭为继位仍为辽东太守。魏文帝又拜他为魏廷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

公孙渊公元228年继位至公元238年反叛之前。头衔先后为魏廷册封的扬威将军、辽东太守、大司马、乐浪公。

由此可见。在公孙渊反叛之前。辽东公孙氏政权和刘表、袁绍等人无二。都是名义上臣服于汉王朝的地方割据势力。但并没有真正像袁术那样叛汉自立。东汉灭亡后。辽东历任统治者长期接受魏国官职和爵位。由于魏国鞭长莫及。所以辽东实际上延续了东汉末年以来割据但不独立的半独立状态。和士燮治下的交州有些相似。所以准确地说。辽东一直是东汉和曹魏的一个自治区。毫无疑问是东汉和曹魏的领土。此后公孙渊反叛。和士徽反叛一样。都是曹魏内部矛盾。和魏蜀汉、吴和蜀汉、魏吴之间的战争有本质上的区别。

另外。公孙渊虽然自立为帝。但时间太短。仅仅数月而已。在后人眼中不可能和魏吴蜀有相同待遇。就像大多数称帝的农民起义军不被视作正统政权一样。更何况辽东政权的性质决定了他本质上是一个割据的自治区而非独立国家。

另外。西晋一统以来。陈寿著《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以及《晋书》、《反经》、《读通鉴论》、《历代兵制》、《汉魏吴蜀旧事》、《三国演义》、《两晋演义》、《念奴娇•赤壁怀古》、《读汉寿亭侯庙志歌》等史学、军事、文学著作。都默认三国和魏吴蜀的说法。就算辽东政权长期独立。从地理位置、史料丰富程度、措辞习惯(就像五代十国并非只有十五个国家一样)等角度来看。“三国”也不见得就会改称“四国”。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亦久亦旧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43:18

    公孙,辽东,东吴,太守,交趾,曹魏,孙权,司马懿,中原,蜀汉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43:18

    没想到大家都对“三国时代”的第四国:燕国为何不配拥有姓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43:1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 8950条回答。其实三国时期。还有几个分离势力。比如辽东公孙家、交趾士家、河首平汉王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