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前秦苻坚统领80万大军讨伐东晋。却不幸败于东晋8万人马之手。但究其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根本原因。我认为。与其说是东晋以少胜多。不如说是前秦自己打败了自己。
战前的前秦虽然人马众多。但军队内部存在很多弊病
一、人马虽多。但军心不稳。
苻坚并未掌握兵马统一指挥大权。所以尽管号称有80万大军。可以 “投鞭断流”。但并非众志成城。兵力反而分散在各处。况且。很多非氐族部队的战斗意志不强。他们并不是为战斗而来。军心不稳。所以说这80万大军其实是一盘散沙。
二、打水仗却没有水军。
前秦军队虽多。但只有步兵、骑兵和弓箭手这些兵种。打东晋要面临渡江。要打的是水战。但前秦军队中居然尤其缺乏水军。用一群旱鸭子去打水战。再多兵马也是徒劳。赤壁之战。曹操也是吃了这个亏。
三、计划不如变化。后勤补给跟不上。
东晋虽然兵马少。但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一、人心齐聚、斗志昂扬、众志成城。东晋团结抗敌的决心异常坚决。
二、据长江天险。占巨大的地理优势。又拥有擅长水战且能陆战的战斗力极强的 “北府军”。
三、因为是在家门口打仗。所以东晋不用操心后勤补给问题。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敌人。
综上所述。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很容易看出。就战争形势而言。前秦苻坚明显处于劣势。所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根本原因就是来自于前秦军队内部的不稳定。
其他观点:
导语:
东晋十六国的历史。其实大家比较生僻。原因两个。首先因为当时太乱了。你方唱罢我登场。比三国混乱得多。再则是因为晋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大一统时间就更短了。只有50年左右。
01淝水之战是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淝水之战的双方代表是前秦的天王苻坚。以及东晋的实际领袖谢安。在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以后。北方胡人便进入到了中原地区。
在这危难之际。琅琊王司马睿在长江以南地区建立了东晋王朝。不过此刻只剩下了半壁江山。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了胡人们的势力范围。
这可真的是一场民族浩劫。汉民族在北方的百姓。基本上死伤殆尽。五胡乱华的悲剧就此发生。当然了现在叫做促进大融合。
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晋书》
一直到北方前秦天王苻坚一统大北方以后。这才出现了少有的稳定局面。而苻坚的志向不仅仅是一统北方。他更想要一统江山。
所以苻坚开始了南下的准备。此前已经占领了汉中和益州地区。东晋王朝只有东南半壁江山可以依靠。基本上就是东吴帝国当时的地盘大小。
剩下三分之二的领地。都在苻坚手里。这么来看。东晋王朝的灭亡似乎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可是没有人想要灭亡。这不是阻止统一的事情。而是需要活下来的事情。
所以当前秦天王苻坚带着号称112万大军南下的时候。东晋王朝这边也开始整军备战。他们的人马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是要知道。这是一场防御战。东吴地区的防御战有几次是打输了的呢?
02淝水之战的战败。内部矛盾其实起到了主要作用。
在我看来。前秦虽然是一统北方的政权。可是内部的矛盾并不少。并不是每个将领都愿意听从苻坚的调遣。这是比较致命的地方。
当时苻坚号称拥兵112万之多。其实这里面一多半的人都不会听从苻坚的统一号令。他们都是各族人的领袖。只是暂时屈服于苻坚的强大武力。一旦有机会他们自然会自立为王。
既而苻坚尽国内侵。冲深以根本为虑。乃遣精锐三千来赴京都。谢安谓三千人不足以为损益。而欲外示闲暇。闻军在近。固不听。报云:“朝廷处分已定。兵革无阙。西籓宜以为防。”时安已遣兄子玄及桓伊等诸军。冲谓不足以为废兴。召佐吏。对之叹曰:“谢安乃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虽遣诸不经事少年。众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晋书》
比如说鲜卑族的慕容垂。他所带领的大军。其实就有自己的小心思。以至于淝水之战打完了。他手里的人马一个都不少。完好无损地给带回来了。
要知道当初苻坚可是让慕容垂的人马作为前锋作战的。前锋如此害怕自己的力量受到损伤。这仗还怎么打呢?慕容垂是前燕皇室后裔。他当然不会服气苻坚的统治。所以他催促苻坚发动讨伐东晋的战争。其实也是为了复国做打算而已。
还有一个羌族首领姚苌。他是羌族首领姚弋仲的儿子。魏武王姚襄的弟弟。魏武王被前秦击毙以后。姚苌只好选择投降前秦。可问题是苻坚也多次重用姚苌。这前秦真的没有人才了吗?半路上随便捡一个人回来。就敢重用?
由此可见。前秦表面上是一个统一的政权。其实里面全都是一些心怀鬼胎的家伙。这帮人压根就没打算长期给苻坚打工。他们每个人有自立为王的心思。
03东晋指挥得当。北府兵战斗力强大。
东晋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好的状况。从司马睿建立东晋开始。其实皇权就已经旁落了。这是比较尴尬的一件事。开国皇帝没有实权。很少见了。
当时的东晋政权一直在王导、桓温和谢安等人的掌控之中。旧时王谢堂前燕所指的就是王导、谢安这两家人。
谢安比王导要晚两代。王导辅佐司马睿称帝。而谢安则直接指挥了淝水之战。至于桓温。那就是个有野心没贼胆的野心家。
这么多出色的政治人物都集中在东晋王朝。唯独司马家的皇帝是没有权力的。这么一来东晋内部其实一直都不够安定。尤其是当时谢安和桓家之间的斗争。几乎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谢安是个老成持重之人。他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苻坚的前秦大军。稳定住了桓家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如果谢安当时还忙着跟桓家斗的话。可能结局就是东晋亡国。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资治通鉴》
东晋一旦亡国。谁都没好果子吃。谢家、王家包括桓家都会败落。所以他们必须要拧成一股绳才行。这一点恰好跟前秦完全相反。前秦的将领们是希望前秦快点完蛋。他们好拥兵自立。而东晋的将领们则是希望保住东晋王朝。他们这些贵族家庭才能保全荣华富贵。
如果东晋的皇帝有实权的话。可能东晋也是前秦的后果。那个时候的人跟现在很类似。没有什么信仰。有的只有保住荣华富贵的心思。
总结:士族不希望称帝。但却是最可怕的力量。
千古以来。王朝不断更迭。皇帝是轮流上台。可是士族的力量始终都在传承。很少有消亡的那一天。
比如说司马家族。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司马家族就已经是世代为官。一直到东汉末年司马懿依旧还是朝中重臣。后来曹丕改朝换代。司马家族依旧繁盛。甚至取代曹魏建立了晋王朝。
王家、谢家和桓家其实也是这么个情况。他想要长久地把持朝政。但是也不想篡位做皇帝。因为做皇帝一般都没有好处。后来桓温的儿子桓玄篡位。不久就被灭了。
他们都明白。做个士族大家才能保证世代繁荣。谢安谢玄的选择其实是比较明智的。所以说淝水之战。其实就是团结的士族集团和面和心不和的各族力量之间的斗争。胜负早就已经注定了。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晋书》
其他观点:
淝水之战东晋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很多。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很多恰逢其会的优势。
首先。东山再起的谢安。团结了一切可以对抗前秦的力量。
其次。东晋以少胜多。是正统王朝对部落联盟的胜利。
东晋最后能够以少胜多。以区区数万兵力就能够打赢了最后的淝水之战。是在政权统治方式上的胜利。因为符坚的前秦。归根结底还是由一个个被统御部落组成的松散部落联盟。
前秦浩浩荡荡的八十万大军。其实真正能够同时发挥有效攻势的。寥寥无几。双方一对比。北府兵和西府兵的强势。就更加凸现。
最后。战机的把控上。符坚太自以为是
于是。列阵淝水之前。想要等晋军“半渡而击之”的前秦大军。被一下子打乱了 阵脚。溃逃开始。符坚也无力阻止。因为大部分的各部落成员。只听从自己部落族长的命令。不是符坚的直属。
结果可想而知。谢玄等人趁胜追击。活捉符融。淝水之战大胜!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其实包含了很多。即便知道打赢消息的谢安。也踩断了木屐后根。可知“高卧东山”过的谢安。其实原本对于淝水之战的胜利。原本心里也是没底的。但好在。最后东晋打胜了。江东又安稳了几十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020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东晋,前秦,之战,王朝,苻坚,人马,晋书,这是,司马,以少胜多
没想到大家都对淝水之战为何能以少胜多?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前秦苻坚统领80万大军讨伐东晋。却不幸败于东晋8万人马之手。但究其淝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