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古代的王朝更替往往并不是短时间完成的。由于前朝过于腐朽或者新朝能力不足。就会出现前朝残余势力偏居一隅。与新朝对峙的局面。
我们先来看东晋。西晋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内迁导致当时的关中和凉州一带新迁入的胡人和当地晋人数量相差无几。但这些胡人的地位和权益并没有得到保障。很多官僚和地主把少数民族当做奴隶。甚至拿来贩卖。比如五胡十六国时代后赵的开国君主石勒就曾被抓到山东当做奴隶贩卖。
由于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本身就出身世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氏族成为了西晋的主要政治力量。在永嘉五年(311)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的时候。这些世家大族就举家迁到南方避难去了。晋愍帝被拥立的时候甚至皇族都跑长江南边去了。只留下了13岁的小皇帝司马邺。后来晋怀帝在平阳遇害。在长安的晋愍帝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的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
东晋从建立到延续一直是世家大族说了算。《晋书·姚兴载记》记载:“晋主虽有南面之尊,而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作为皇室的司马氏与门阀士族之间相互制约,门阀士族之间又相互牵制。这就有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毫无实权的东晋皇位竟然一代一代无比顺畅的继承下来。即使是动荡不安的政局中也可以平稳过渡。
由于这些掌权的士族多是北方的世家大族。因为战乱举家迁移到南方。这种丧家之痛再加上当时百姓的亡国之恨(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第一次大规模内迁)。东晋对于北伐。恢复大一统的呼声还是很高的。甚至长期以来组织了多次北伐。如祖逖北伐,褚裒、殷浩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等等。这也可以看出东晋整体来看没有被打的偏居一隅的那种悲惨。反而按照自己的轨迹正常运转。
相比于东晋。南宋就要惨一些了。同样是首都被直接攻陷。皇帝被俘。皇室宗亲在南方直接另立政权继承前朝。但不同的是南宋面对的敌人相对要强一些。天会八年(1130)南宋高宗赵构直接向金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了金朝属国。开国皇帝就这么怂的还真不多见。赵构这个皇位本身就是张邦昌直接送到手里的。
从对外战争上看。虽然由于朝廷的关系。南宋在外交上多以议和为主。但因为同样遭到的是外族入侵中原。和东晋一样。南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农民阶级都有较强的反抗意识。没有放弃过收复故土的念头。起码在保卫家园的过程中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这也让南宋这个再外交上并不强势的国家存在了152年。和北宋只差十几年。
只能说南宋的运气不太好。凭借地理位置和制度的优越。好不容易耗死了金朝。没想到从更北的地方又杀出来个更能打。征服欲更强的蒙古族。蒙古族可是一心要灭掉南宋的。这是南宋国内已经腐朽到组织不起什么像样的反抗了。
仅有的两次有名的抵抗一次是打了六年的襄阳之战(前三年皇帝都不知道这事)。第二次就是崖山海战。听这名字有的读者就会起疑。和游牧民族打海战?是的。南宋还真这样打过。而且大败。就此南宋直接灭亡。笔者认为有必要介绍一下崖山的位置。崖山位于今天的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也就是说把南宋打穿了。南宋才拼死抵抗了一下。
要说南宋不如东晋硬气。那接下来的南明可就让人大跌眼镜了。笔者也会最后用南明来总结一下偏居一隅的南方政权。
比方说西晋的氏族统治在东晋被放大。最后让刘裕“正大光明”的代晋自立。北宋的重文轻武。提防武将。南宋同样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把岳飞都杀了。好在两宋交替的时候杀了个文官(张邦昌)。不然情况更糟。到了南明同样也是如此。举个例子。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直到南明也没消停。
南明在对外策略上也充满了无奈。《南明史》记载南明的基本国策是“借虏平寇”。也就是说南明其实自己也知道。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反攻。只能希望大顺和满清打个两败俱伤。最好满清再退回山海关。随着清军一次次胜利。南明好不容易凑起来的势力都不用清军进攻。自己就土崩瓦解了。甚至清军一到。就成群结队出去投降。南京用明朝备用朝廷组建的南明弘光政权才只存在了一年零一个月。
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政权能坚持39年。功劳主要在大明之前的疆域较大。有充足的战略纵深。满清说到底还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赶走南明后对当地的安抚和统治要耗费很多精力。
综上所述。东晋和南宋可以偏居一隅安安稳稳的拥有半壁江山。而南明一触即溃。这其中原因很多。东晋和南明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敌人说一定要灭掉它。而无论是大顺或大清。都是奔着彻底推翻大明来的。同样是游牧民族。历史早期和明清时期的游牧民族的观念和实力是天差地别的。
其他观点:
中原王朝被北方少数民族打败后。其残余势力在江南重建政权的。中国历史上有东晋、南宋及南明。东晋和南宋都存在了上百年。领土和皇权过渡保持稳定。得到后世王朝承认。南明仅存在20年。领土不断缩小。皇权过渡也不稳定。因此不被后世王朝承认。
一、南明和东晋比较:内部都四分五裂。但东晋的对手比南明弱得多
东晋时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大部分时期北方对东晋没什么威胁。只有前秦短暂统一北方。383年苻坚就率80万大军南侵。大敌当前。东晋谢、桓、王三大家族空前团结合力抗敌。取得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其他观点:
历史上的东晋、南宋和南明。都曾在北方游牧强大攻势下偏安一隅。也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正因如此。人们很喜欢拿它们三个做对比。它们三者的领土都处于江南地区。一度与北方政权“分庭抗礼”。但与东晋和南宋相比。南明却犹如昙花一现。
当然。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必须要指出的是。历史上东晋的北伐。倒也没有网络间传扬的那般令人振奋。基本是在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和刘裕等显贵主持下进行的征讨活动。而且多半也并未取得太大的成绩。当然。相对而言。东晋无疑还是比较成功的。毕竟使让自己的政权成功地延续了百余年。
同样偏安一隅的南宋。虽然与金国议和。割地纳贡。但令人意向不到的是。它的文化却非常繁荣。甚至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当然。南宋虽然重文轻武。倒也不乏名将。诸如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也正因如此。在三个政权中。南宋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历史上的南明政权其实具有较大优势。不仅雄兵几十万。还占据富庶的江南地区。江南地区直至三国时期。才得到显著开发。魏晋南北朝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直至南宋时期南方才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从这一点来讲。南明时期的江南地区。至少不会逊于南宋。要比东晋强的多。
财力雄厚的南明。为何会败得一塌涂地?这就要从它的内部和外部分析原因了:
内部原因
首先。南明时宗室太多。各个都想成领头人。南明有财有军队。只可惜派系太多。一直没有一个基本得到承认的继承人出现。总共存在这么些年却换了几任皇帝。所以内部斗争就消耗了南明的实力。相比之下。东晋和南宋都仅有一面鲜明的旗帜。可自弘光政权开始。南明小朝廷就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
其次。南明政权党严重。党派之间的斗争在明朝末年实在是发展得极为恶劣了。甚至对人不对事。这就必定会影响朝政。没能出现一位真正的南明皇帝不得不说也与党争有关。朱由崧是南明的第一任皇帝。他在伦理次序上、地理上都占据有利地位。但是他有东林党人有着矛盾。当年他的父亲正是由于他们的反对才没能成为太子。所以他的南明皇位其实是通过政变得来的。矛盾重重的南明朝廷里。各自的党派党同伐异。完全没能团结一心。
再次。南明战略失误。南明小朝廷只想着偏安。很少做出进攻态势。如果在清军忙于北方时。南明能联合各路人马想北方进军。起码能在河南、山东一带有所收获。这才能拱卫江南。才是偏安之策。但南明没有听取那些有识之士的建议。他们眼睁睁看着清军清理了北方。不得不说南明的土崩瓦解也实在是咎由自取。
外部原因
从外部原因来看。南明所面临的敌人。与东晋和南宋有很大不同。东晋面对的是五胡。南宋面对的是金国。南明面对的是大清。
东晋时的五胡是趁机侵入中原。这些少数民族虽然强悍。但却比较分散。且有内斗的情况。并没能全力联合。很难给东晋沉重打击。直到几十年后才有苻坚统一北方。但这时东晋也已经安定下来。所以淝水之战苻坚兵败身死。
金国虽然在灭了北宋后立刻又几度攻打南宋。甚至将刚刚成立的南宋赶到了沿海。但是金国并没有全力消灭南宋。他们没有把最大目标定在消灭南宋身上。更多的是在南方搜刮。遇到挫折就返回北方。正是他们这种态度。南宋才能凭借金国放弃的土地度过危机。慢慢休养壮大。
而南明面对的清国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策上都非常有见识。他们在用一年扫清了北方的敌对势力后。一边对南明穷追猛打。不给其喘息之机。一边又在占领地区推行自己的政策。南明完全没能得到什么休养的机会。虽然江南富裕。但江南在清国的进攻下迅速失陷。没了江南。南明更没了机会。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024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南宋,东晋,的是,政权,江南地区,自己的,游牧民族,士族,江南,王朝
没想到大家都对东晋北伐气吞万里如虎,南宋偏安文化繁荣,为何南明却土崩瓦解?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古代的王朝更替往往并不是短时间完成的。由于前朝过于腐朽或者新朝能力不足。就会出现前朝残余势力偏居一隅。与新朝对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