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但是据说他没有到过洞庭湖,是好友滕子京介绍的,是真的吗?
原创

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但是据说他没有到过洞庭湖,是好友滕子京介绍的,是真的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想必是有关人士做了相关考证。

一个文学家写出来的作品。不一定都是他亲眼所见。也不一定是他亲身经历。他可以凭道听途说。也可以凭一幅图画。还可以凭别人的文章介绍。而发挥创作。他的作品溶入了自己的理解。形成了更加丰富、生动、灿烂的作品。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近千年来深受人们喜爱。这篇文章非常形象地描写刻画了洞庭湖的大美风光。和岳阳楼的经历过往。并因景生情。表达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滕子京是范仲淹的知己好友。《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受滕子京所托而写。当时。范仲淹远在邓州。滕子京给他寄信并附上了描绘洞庭湖和岳阳楼的图画。范仲淹正是以此了解了岳阳楼的详细情况。范仲淹饱读诗书。前人对洞庭湖和岳阳楼描写的诗文也读透了。他没去过岳阳楼而写出了巜岳阳楼记》是完全可信的。

其他观点: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篇。但文中所写洞庭之景是不是范仲淹亲眼所见。历来极具争议。至今没有定论。

我们从《宋史》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主要活动在江苏、浙江、河南、陕西一带。似乎并没有涉足湖南一带。无缘见到洞庭湖真容。

关于《岳阳楼记》的缘起。范仲淹在文中已有所交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

由此可见。这篇大名鼎鼎的《岳阳楼记》是滕子京在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后嘱托范仲淹而作的。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并没有着意写景。重在议论抒情。所写之景都浮光掠影。摹写其大概罢了。这种情况似乎更能说明。范仲淹从来没有来过洞庭湖。

但范仲淹他见过太湖、鄱阳湖等与洞庭湖齐名的大湖泊;再者从小在江南水乡长大。对水泽湖泊还是非常了解的。这样。即使他从未到过洞庭湖。也不妨碍他神游千里。将从未见过的洞庭之景写得跃然纸上。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向往。

其他观点:

您好谢邀!范仲淹的著名之作《岳阳楼记》写成于一千多年前。而千古之下的读者读之仍觉楼前风景历历在目。油然而生身临其境之感。

范仲淹(898年10月1日~1052年6月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幼年丧父。其母为了他们兄弟三人的生活。迫不得已改嫁朱家。范仲淹改名朱说。

范仲淹一生最有名的政治事件就是庆历新政。此时他官居副宰相。之后因改革触及到了旧势力的利益。新政失败。他本人也被迫贬谪。到邓州任知府。

在邓州任知府期间。他接到好友腾子京的来信。让他写一篇有关岳阳楼的文章。范仲淹一看。马上动笔挥墨。写下了影响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然此时他并不在岳阳楼上。而又如何能写下这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其因如下:

范仲淹自小就居住在太湖这边。他对太湖之景。太湖之水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感情。而太湖与岳阳楼外的洞庭湖相辉相应。有着共同之处。故范仲淹挥笔写岳阳楼外的洞庭湖之美时。既可借鉴太湖之美留下印象。又借此表达了他郁郁不得志的爱国之情而挥笔成豪。

其次。《岳阳楼记》里除了风景意境的描写。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都表达了一个人需要有高尚的品德与人生境界的追求。我们也可以在这里侧面看到了范仲淹的精神追求。实际上这也是范仲淹一生的总结写实。可以说《岳阳楼记》的影响力之广远。这与范仲淹的为人处世的儒家精神是分不开的。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20

    岳阳楼,洞庭湖,范仲淹,太湖,岳阳楼记,邓州,名篇,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20

    没想到大家都对范仲淹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但是据说他没有到过洞庭湖,是好友滕子京介绍的,是真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20

    上学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讲的。想必是有关人士做了相关考证。一个文学家写出来的作品。不一定都是他亲眼所见。也不一定是他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