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
原创

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代武将常见兵器。是长矛长戟和槊。

从力学角度来说。使用刺杀型武器。是最省力的。

长矛长戟长度多数在3米以上。攻击距离远。刺过后的伤口比较大。很难治愈。所以杀伤力比较强。

以刺为主的长兵器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又节省体力。要经常练习刺杀的动作。能够做到快准狠就很容易能够击杀对方。

所以古代用矛和戟的武将占绝大多数。

项羽、吕布、张飞、秦琼概莫如是。

古代兵器之王是“槊”。这是一种重型骑兵武器。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能刺能砍能扫。所以被称为兵器之王。

古代将领用槊的非常多。比如隋末的单雄信、张须佗。唐朝的薛仁贵都是使槊的名将。

(马槊刺杀)

古代用长柄单锤的武将都比较少。用双锤的更是绝无仅有。为什么呢?因为双锤

太短了。战场上讲究“一寸长。一寸强”。用双锤冲锋的时候根本够不着对方的骑兵。而且自己还要避开敌人的攻击后。才能够反击。

锤的重量也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双锤的重量要高于单锤。一般都不少于几十斤。就算人吃得消。马也吃不消。

锤子也不利携带。长柄武器可以挂在马鞍的“得胜钩”上。使双锤都不知道挂在哪里。

锤子最大的缺点是攻击面太窄。只有冲到敌人面前才能使用。而且防御力也差。特别是面对对方的弓箭时。锤子就是个累赘。

使用双锤的武将多见于民间演义。什么李元霸、裴元庆、金弹子。这些听听就好。千万不要信。

历史上有据可考的使用双锤的将领。只有岳云一个。

《宋史》记载:“云。飞养子。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辄隐之。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从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出。岳云的一对铁锤有八十斤重。要知道南宋初期的一斤换算成现在的重量是625克。八十斤是多少。大家不妨自己算算。所以每次看到这个记载。我都认为岳云是外星人奥特曼。

有没有人用单锤呢?有的。这个人叫朱亥。是信陵君请来的朋友。

《史记·魏公子列传》上说:“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可见朱亥是使一个锤子的。

如果算上流星锤。那三国时魏将王双算一个。根据记载。王双善使三个流星锤。舞起来一定很好看。然并卵。还是死在魏延之手。

(魏延斩王双)

锤子在古代一般不做为战场兵器使用的。反而刺客很喜欢用锤子。因为重量很大。所以一锤子下去。目标往往被砸得脑浆迸裂。根本没有抢救的可能。

前面说的朱亥杀晋鄙。包括刘邦的儿子淮南王刘长杀审食其。都用的是锤子。战场上锤子的优点就不突出了。反而攻击距离短。成为它致使的弱点。因此。武将们很少用锤子。尤其是短柄的双锤。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文:冯生

其他观点:

“双锤将”在演义中很多。但真实历史上肯定没有!决不会有把双锤作为主要兵器的将领或悍卒。除非他是练了半辈子花式功夫、完全不懂真武艺。也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呆子菜鸟。

“一寸长、一寸强。”无论拳脚还是白刃格斗。距离才是王道。兵器长度占优者、锋刃先触敌者先胜。

所以古代的将士上阵打仗时。主要兵刃永远是强弓劲弩、长矛大戟。然后佩刀。

锤斧鞭锏。可破重甲。在冷兵器时代这是一种辅助武器。古代的将士上阵打仗时。除弓弩刀矛等主要兵器外。还会在腰间、或马鞍边挂上一柄小铁锤、或一根鞭锏。或带上一柄手斧。作为与敌军甲士贴身肉搏辅助之用。

南宋名将。岳飞之子岳云。史书记载使用得是铁锥枪。

无从考证铁锥枪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顾名思义。应该是长枪锋刃末端装有一锥形或锥状突起。这样。交战时可刺击。亦可劈扫砸击。

但铁锥枪必然首先是长枪。然后才可当锥砸击之用。

《中国古代兵器图说》上。有宋代锥枪形状。如下图。

铁锤。铁锥枪等等重量有多重?

演义中凡猛将所用兵器。似乎全是数十斤以上。低于五十斤。都不好意思称为猛将。

于是有了关公刀重八十二斤。裴元庆双锤重三百斤。李元霸的锤更有千斤重。这是当真吓坏了人。

这完全是说书先生们二两老酒下肚。的信口开河之语!

而史书上也确实有重兵器记载。

重百斤的铁刀。那肯定是真的!

小时候。听老人讲俺们村上也有。老辈人练功用的。后来上缴大炼钢铁熔掉了。

所以。百把十斤的大铁重刀。那是古人的练功刀。绝不是打仗用的刀!

至于刘大刀那杆铁刀。当然也是练功的用。

古人不是神仙。如果扛着五十斤、百十斤份量的沉重兵器上战场。那岂不就是给敌军送人头?

从周王朝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军队中就已经大规模装备铁锤与铁棒大斧。

但是。那仍然是辅助兵器!

根据春秋战国时代的兵书《六韬》记载:

每支兵力为战兵一万人的大军。标准武器编制配备为强弩六千张。长戈二千。矛戟二千。大盾二千。小盾二千。

第一为“方首铁维盼”。就是方头铁棒。

第二为“方首铁锤”。

第三为“大柯斧”。

以上资料数据。见《六韬》虎韬·军用·第一篇。

由此可见。柄长五尺的铁锤。重八斤;最重的方头铁棒。也不过十二斤。

如上图比例。这样的锤。才是可以挥舞着投入战斗搏杀的古代实战兵器。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观点:

钝击类冷兵器由盛到衰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授器之要。因其短长编列之。宜随其地势。每以枪、筅、弓、弩、标、铳为长兵。刀、镰、叉、钯、牌、斧为短器。”——《阵纪.束伍》

甲胄发展促进钝击兵器重燃“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唐六典》

“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 。挺身陷阵。”——《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




“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


综上。古代武将使用铁锤确实有记载。而且这种钝击类武器并非只有武将使用。在面对重甲部队的时候。锤、鞭、锏之类的兵器应该是对阵另一方必须持有的。否则真就是以卵击石。但岳云那个年代的八十斤相当于现在的一百斤。所以这个记载是有夸张成分的。或许岳云只是训练的时候才回增加重量提升臂力而已。宋朝灭亡以后。元朝从西方引入较为轻便的布面甲。这种布甲的防护能力强。且极利于蒙古军队的骑射战术。故而逐渐流行。与此同时。明朝火器发展迅速。传统重甲的地位进一步削弱。钝击类兵器再次失去实战用途。逐渐沦为仪仗。现今流传的铜锤画像也正是仪仗所用类型。并非实战兵器。其原型应该就是实战类的瓜锤。

参考资料:《旧唐书》、《武经总要》、《宋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33

    兵器,锤子,铁锤,武将,十斤,宋史,古代,重量,武器,锋刃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33

    没想到大家都对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58:33

    古代武将常见兵器。是长矛长戟和槊。从力学角度来说。使用刺杀型武器。是最省力的。长矛长戟长度多数在3米以上。攻击距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