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这个问题及时还比较深奥。一般回答这个问题。除了用社会学之外。那就是要用哲学的理念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人的一生当中都是欲望、满足、厌倦、新的欲望、继续满足再次厌倦的一个过程。其实这些过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自我满足的需要。
其实很多时候我在想人在什么情况下才没有欲望。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满足。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比如说现在对于普通人来说。他可能在想我要是有一个亿。那我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但是赚到一个亿真的是这样吗?比如说当今的马云。王健林等数一数二的富人。难道他们实现了金钱上的满足就没有别的欲望了吗?答案显然是不是的。
那么又是什么来推动人在满足了一个欲望之后。又产生一种新的欲望?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欲望的本身。说的正统一点。也就是发展的需要。不管是自身的发展。还是融入身边环境的发展的需要。他都必须要在一个欲望满足的时候。再一次衔生出一种欲望。
这种欲望其实并不是主观的。而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人脑中的印证。比如我国有一句古话说的是饭饱思淫欲。
一个人在极度饥饿的时候可能是想到自己要吃饱饭。觉得吃饱饭什么都满足了。那么在他极度饥饿的这个客观条件下。他脑中唯一的欲望。也就是唯一的要求就是吃饱饭。在这个前提下。他是没有别的欲望的。但是他也不会有别的发展动作。他的活动只能是朝着吃饭那个方向发展。比如说找吃的。想方设法的找吃的。他不会朝着别的方向去努力去动作。
而当饭饱之后。在这个人吃饱饭的客观情况下。那么客观环境就会用新的动力去推动他。比如说淫欲。吃饱了之后想到淫欲这种东西。也就是更多的欲望。立足于吃饱饭之上的欲望。这个时候推动这个人动作的动力就是比吃饭更大的欲望和比吃饭更高的发展。
其实在马斯洛需求定理当中。更能够客观和全面地还原人的这一种无限循环的欲望。马斯洛需求定理共分为五个层次。包括基础的生理上的需求。其次的安全上的需求。再次是情感归属的需要。再次是被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五个需求当中前四个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循环反复的。当一个需要满足之后。他会不把这个需要当回事。而延伸出更高的需要。比如说在生理需要之上的安全需要。在安全需要之上的情感归属需要。这些都充分的证明人的欲望并不只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甚至在突破自我价值实现之后。人就会有新的欲望。
那么如题主所说。这种循环反复的欲望到底有没有意义。
其实我想说它是有意义的。不仅有意义。还决定了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之所以有这个不断反复的欲望。才能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够为人类以及社会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甚至可以说是人类进化史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它丝毫不亚于优胜劣汰这一理念。
最后尽管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有失偏颇。但是在某些场合。它确实是一句最能够说明问题的话。比如对题主的这个问题来说。就能够更加全面的阐释这个问题存在的合理性。
其他观点:
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生命有思考的思想者。
欲望->满足->厌倦->新的欲望->继续满足->再次厌倦->……人生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循环?这并非人类贪得无厌、欲壑难填。而是人类对人生的意义不断追求和探索的必经过程。是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
欲望不分善恶。小到孩童。大到伟人。都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欲求。欲望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浮士德的追求、获得、再追求。一个追逐欲望却久不满足直到找出人生真谛的故事
歌德从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才完稿的《浮士德》诗剧中。就描写了浮士德从欲望到满足再到厌倦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诗剧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个坐在书斋里研究学问的满腹经纶的学者。他突然对自己这样的生活状态感到极大的迷茫和不满。这时。魔鬼靡菲斯特与浮士德签约。把浮士德的灵魂作为抵押。魔鬼将满足他的所有欲求。一旦浮士德感到自己得到了满足。他的灵魂就要属于魔鬼。
于是。浮士德被靡非斯特带出了书斋。走向了精彩绝伦的世俗世界。靡非斯特为浮士德提供一切方便之门。让他体验到各种不同的人生。
有了魔鬼的帮助。浮士德不断地追求人生的满足。他不停地产生新的欲望。而魔鬼不断地给予满足。每次魔鬼都以为浮士德会就此罢休。灵魂可以被他控制时。浮士德突然感到了厌倦。开始了新的欲望的追求……
终于。万念俱灰时。浮士德突然看到人民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觉得改造自然。创造自由国土才是美。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发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的感叹。
2、弘一法师终其一生。追求人生的第三层楼。最后皈依佛门。成为一代佛教高僧
我还想到了弘一大师的故事。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他经历了由普通富家子弟到艺术家、教育家最后到佛学大师的过程。
丰子恺在《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中说。李叔同“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 。
弘一法师曾提出过人的追求的三层楼:物质、精神、灵魂。“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李叔同终其一生追求人生价值的第三层楼。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属。实现了人生的升华。成为世人所敬仰的弘一大师!
3、自我实现的马斯洛。把“做人”这件事情变得更有意义和希望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其实。他的理论有两种版本。我们学习的版本是五个层次。还有一个版本提到的需求理论是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果说。弗洛伊德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病态的一半。马斯洛的理论则为我们补充了健康的那一半。
无论是浮士德、马斯洛还是弘一大师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人的欲望追求具有以下规律:
1、人的追求都是由物质追求向精神追求的发展过程。
弘一法师之所以能抛弃红尘。潜心佛学、浮士德再丰富的物质享受都不能让他感到满足。是因为当他们的物质追求达到满足的时候。逐渐忽略自我的物质追求。开始寻找精神力量的支撑。从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2、太在意低层次的追求。他的精神追求便会受到阻碍。
当人的物质追求达到了满足。就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从而实现自我。但是。如果一个人在物质上的追求贪得无厌。就会陷入贪欲的泥沼。不能自拔。古代的帝王、现世的贪官等。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已经远超普通人。但仍会在物质方面不断索求。在低层次追求的道路上走向歧途。
3、不断追求达到精神和灵魂满足的人。便是得道之圣人。
很少有人像攀登高峰一般一直无休止地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而完全忽视了物质世界。只有当一个人的追求真正达到了最高层次。才有可能像浮士德最后那样发出“请停留一下”的感叹;才会真正的清心寡欲。像弘一大师那样低调而又执著地皈依自心。超然尘外。成就一个无人能超越的大师。
所以说。如果人仅仅满足于既得欲望的实现。失去了更进一步的追求。生命就不再有积极的意义。人的存在必将是行尸走肉般的存在。
人唯有不断地产生新的欲求。才有继续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而每一波新的欲望。都要高于上一波的欲望。人生就在这种螺旋式的上升循环中成就自我。直至超越自我。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其他观点:
先看一张图:
马斯洛指出。人有5种需要。而且是分层的。这些层次是有等级的。这些需要都是客观的。所以需要是不能被创造的。需要缺乏满足、人就会产生欲望、欲望指向某个目标物就构成了动机。动机贯彻为行为。底层的需要得到满足。欲望会消失掉。动机也就相应消失。行为就不可能了。
如何理解循环呢?
就拿底层的生理需要来说吧。饮食男女。
早晨。肚子饿了。生理需要缺乏满足。引发欲望和动机。找个食物吃。一旦吃饱。需要得到满足。对食物的欲望与动机就会消失掉。
中午。肚子又饿了。生理需要又缺乏满足。引发欲望和动机。找个食物吃。一旦吃饱。需要得到满足。对食物的欲望与动机就会消失掉。
看图:
这是一个循环。需要缺乏满足、引发欲望与动机。获取目标物。需要得到满足。欲望与动机消失。隔一个时间。需要又缺乏满足。下一个循环又开始了。
循环的是形式。变化的是循环的内容。
生理需要的缺乏。人追求满足。发展出了能力。如果能力越大。对满足需要的【需求】就有更高的要求。
能力低时。有得吃就好。
能力更好时。要吃得好。
能力更高时。要吃得精。
但能做到衣食无忧。人的需要层次就要往上攀爬一层【安全需要】。
依着这样的运作原理。
一直攀爬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每一个需要的台阶上都有对应的循环
【相应需要】台阶上的循环。推动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一旦你的能力。能让这个循环。运转良好。
就会攀爬到更高一层的台阶。
又开始启动一个循环。
人生是交织着很多这样的循环。
我们要驾驭好需要的循环。发展出各种相应需要的能力。
个人视角这个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人自身有一个内在设定的机制【客观的需要层次】。把人从物质的需求。
一步一步升华到精神的需求
把人仅仅是对【食色】的追求。
上升到精神层次的追求。
让人自身的世界变得更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221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浮士德,欲望,需求,层次,动机,像个,人生,物质,这个问题,精神
没想到大家都对“欲望->满足->厌倦->新的欲望->继续满足->再次厌倦->……”这个循环在人生中的意义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这个问题及时还比较深奥。一般回答这个问题。除了用社会学之外。那就是要用哲学的理念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人的一生当中都是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