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后台倒了。官职丢了。儿子死了。老婆还跑了。能不惨吗?
戚继光一生做的事情不多。就两件。但对国家对民族都非常重要。一是南征倭寇还沿海太平。二是北征蒙古保家国安全。这两件事戚继光都干得非常好。可以说是为大明朝解决了大麻烦。
戚继光是明朝中后期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他既能在海战上让倭寇闻风丧胆。又能在陆战上对蒙古骑兵造成重创。这是极为难得的。在历史上也很少见。
在戚继光一生之中。一共有超过十五万敌军死在戚家军之手。这一份恐怖的战绩可谓是彪炳千秋。也是万历中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戚继光还是一名很优秀的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
在军事方面。戚继光开创的鸳鸯阵十分精细而又巧妙。在实战中可以百战百胜。还被收录在了《四库全书》里面;
在发明创造方面。戚继光发明的戚氏军刀和狼筅等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很突出。堪称是攻守兼备的杀敌利器;
在文学方面。戚继光的诗文也有着很高的水准。格律颇壮、近燕赵之音。被人称之为古今名将能诗的十一人之一。
总的来说。戚继光文武兼备。其一生战绩显赫。功勋卓著。堪称是一代名将。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戚继光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有高人为他保驾护航。也在于戚继光采取的曲线救国策略。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高人的存在。以及戚继光为了曲线救国而变得“操行不如”。为他晚年的凄惨埋下了伏笔。
明朝发展到嘉靖时期的时候。官场早已经是朋党泛滥和贪腐横行了。干啥事都需要花钱和卖面子。哪怕想要为国家为人民办点事情都是如此。不然啥事也干不成。
就比如说戚继光的老上司胡宗宪吧。这个人很厉害。也是抗倭名将。但他为了坐稳位置并安心做事。所以不得不侵吞军饷用于贿赂严嵩等人。
胡宗宪并非天生贪婪。但他如果不怎么做。严嵩会不开心。他就会失去保护伞;没了保护伞。政敌们就要干掉他了;他要是不在其位了。又谈什么抗击倭寇。建功立业呢?
胡宗宪作为明朝东南沿海的一方大员尚且如此。戚继光只不过是他手下的一个将领。又岂能逃脱得了世俗的羁绊呢?
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曾是朱元璋手下的亲兵。因为跟随蓝玉等人远征云南而阵亡。因此给后人留下了世袭明威将军的官职。
戚继光十六岁的时候世袭了明威将军的职务。被朝廷任命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这个起点其实不算低。但想要进一步升迁就很难了。因为戚继光当时只负责屯田。还没有资格上阵杀敌。
戚继光曾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一句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戚继光是有雄心壮志的。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郁闷和无奈。因为他没有机会上阵杀敌。又谈何海波平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戚继光在军中都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直到一个贵人的出现。
事实上。戚继光之所以能够获得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实职。还得益于他的岳父总兵官王栋的推荐。
在王栋的帮助下。戚继光得以进入军中。所以王栋算是他的第一个贵人了。但王栋的能力有限。也只能帮他到这个份上了。
戚继光的第二个贵人是直浙总督胡宗宪。为了抗击倭寇。胡宗宪大力提拔戚继光。还拨经费给他。让他创立了戚家军。
当初戚继光去招募兵勇。钱粮不足。胡宗宪便在浙江强行推广“提编”税。这些钱一部分用在招募兵勇上。一部分则进了胡宗宪的私人口袋。
戚继光本人实际没捞到什么好处。但他又不得不配合胡宗宪。不然他消灭倭寇的理想就无法实现了。
不得不说。戚继光并不是个死脑筋。他知道想要干大事。有时候就不能太讲原则了。因为大多数官员都无法做到清廉自持。他要是一昧坚持。可能就要被孤立了。
后来戚继光成功招募到了兵勇。就开始大量购买先进装备。加强军事训练。终于让戚家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这当然少不了胡宗宪的帮助。毕竟养兵也是要钱的。
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对胡宗宪很恭敬。事事都要禀告他之后才执行。两人也配合得亲密无间。取得了很多重大战绩。
与此同时。戚继光也积极协助胡宗宪请留浙江的盐银。理由用于抗倭。得到了嘉靖帝的允许。
这些钱财的数额很大。其中一部分用于招抚倭寇和海盗。一部分则进了胡宗宪的私人口袋。胡宗宪因此过上了奢侈的生活。
据说。由于胡宗宪家的钱财太多。以至于有人给他起了个“总督银山”的称号。胡宗宪是吃饱了。戚继光作为她的爱将。怎么着也喝了口汤吧。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戚继光其实也是个聪明人。他虽然背靠胡宗宪。但他也深知胡宗宪跟严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二人总有一天会倒台。所以他很早就开始寻找新的靠山。
戚继光带着全部家资去到京城四处活动。可见他为了寻找靠山是不惜钱财的。
戚继光起初找到的是内阁成员高拱。但高拱只拿钱不办事。因为他太高傲。根本就看不起戚继光。所以戚继光只能灰溜溜走了。
戚继光退而求其次。找到了当时担任国子监司业的张居正。
张居正是下一任皇帝朱载垕的人。戚继光觉得他很有潜力。所以才决定投靠他。刚好张居正那时候也急需培养自己的势力。所以跟戚继光一拍即合。
戚继光在京城好花光了家财。所以他回去之后就穷得叮当响了。家里除了几千卷书。啥值钱的也没有了。
可见。戚继光是多么重视找靠山这件事。我们不排除他有私心。但以结果来看的话。他因为有了张居正做靠山。也可以更好地保家卫国了。
严嵩和胡宗宪相继倒台后。戚继光并没有受到牵连。这得益于张居正等人的力保。张居正在朱载垕登基后不久就成为内阁首辅。戚继光自然受到他的重用。被他调到蓟门一带防御鞑靼。
而戚继光也不负张居正的期望。在蓟门干得非常不错。成功防御了蒙古人的进攻。因此一路做到了总兵官的位置。领左都督衔。加太子太保。
而张居正为了保护戚继光。也可谓是不遗余力。那些对戚继光掣肘的官员。都被张居正给调走了。最后只留下谭纶、刘应节和梁梦龙等人。他们都跟戚继光关系很好。戚继光的工作也因此开展得很顺利。他率军对蒙古人造成了极大创伤。还曾创造过一战歼灭五万蒙古骑兵的伟大战绩。
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诸督抚大臣如谭纶、刘应节、梁梦龙辈咸与善。动无掣肘。故继光益发舒。
当然了。戚继光的不断升迁当然离不开张居正的帮助。作为回报。戚继光除了给张居正送钱之外。他还搜罗各国美女和珍贵补品送给张居正。张居正的生活品质因此得以大幅提升。
戚继光为了讨好张居正。所以每次写信都显得十分恭敬。从来不称属下或者末将。而是称“门下。走狗。小的戚某”之类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
这就是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现实。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将领。被活生生逼成了一个世俗的政治家。但这不妨碍戚继光是民族英雄。水至清则无鱼。戚继光如果像海瑞那样一尘不染的话。那就啥事也干不成了。
戚继光毫无保留地投靠了张居正。以为这样就可以安然无事了。但他千算万算。还是算错了一点。那就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复杂感情。
张居正生前。万历皇帝视他为依靠;但张居正死后。万历帝的天性被解放。他开始对张居正充满了敌意。再加上政敌的不断污蔑。张居正的坟都被万历帝给刨了。他的一种党羽也受到了牵连。
首当其冲的人就是戚继光。因为他手握重兵在外。是政敌们的心头大患。而且手上还不太干净。所以一封封弹劾戚继光的奏折被送到万历帝面前。万历帝最后将其贬到广东。
戚继光看眼自己就要遭到进一步清算了。所以主动辞职回了老家。那时候他不过才五十七岁而已。
戚继光在老家的日子可不好过。据说他连看病的都没有钱。而且他的儿子去世之后。老婆王氏还跑了。
据史料记载。戚继光早年娶王栋之女王氏为妻。由于王氏是将门虎女。性格十分霸道强悍。再加上其父王栋身居高位。所以戚继光逐渐养成了惧内的毛病。
王氏早年生下好几个孩子。但大多夭折。据说只有一子戚印长到成年。还在戚继光军中效力。但后来因为违反军法。被戚继光瞒着王氏斩首了。
王氏因此对戚继光心生怨恨。两人的额感情也开始变差。
戚继光虽然惧内。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便瞒着王氏在外面纳了三个小妾陈氏、沈氏和杨氏。她们先后为他生下五个儿子。
原本相安无事。但有一天。一个不知轻重的小卒将消息无意间传给了王氏。王氏气急败坏。竟然拿着一把大刀去找戚继光算账。士兵们根本就拦不住她。只得飞速去报告戚继光。
戚继光吓得不得了。赶忙将一件盔甲穿在衣服里面。然后出去跟王氏说情。戚继光好说歹说。最后于让王氏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儿子。王氏一时心软。答应让戚继光以将沈氏之子戚昌国过继给王氏来了解了此事。
有了儿子之后。王氏总算是有所收敛了。除了日常指导戚继光操练士卒和用兵之外。其他时间都在教导儿子。
王氏其实也是个人才。她有勇有谋。精通兵法。武艺也还不错。她要不是女人。必定是个征战沙场的将军。也难怪戚继光害怕她了。
时光荏苒。大约就在戚继光被贬到广东前后。戚昌国去世了。王氏心如死灰。开始变得十分消沉。
没过多久。王氏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的事情。她竟然带着戚继光的所有财产离开了戚继光。戚继光因此一下子就又变成了穷光蛋。
我们读历史。一般只能看到男人休女人。很难看到女人休男人。所以王氏的做法其实就是休了戚继光。这自然是让戚继光很没面的。
实际上那时候戚继光的身体不算太好。征战沙场三十余年落下了一些病根。再加上丧子之痛和王氏给他带去的羞耻。他竟然在回到老家之后不久就病倒了。又三年就去世了。
我们可以想象戚继光的悲惨。他风光了一辈子。到了晚年却穷苦潦倒。还死了儿子。跑了老婆。真是令人唏嘘啊。
至于说王氏为何要离开戚继光。我认为是他跟戚继光感情破灭在先。儿子去世遭受打击在后。她还觉得跟失势且生病的戚继光继续待在一起必定要受苦。所以就带着家产离开了戚继光。
不得不说。王氏这个已经五六十岁的老女人。做事也真是绝。都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要最后欺负戚继光一把。想必不是个合格的老婆。
其他观点:
戚继光晚年境遇凄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事业和家庭。
事业方面。对戚继光来说最不妙的就是。他多年以来的大靠山张居正倒台了。张居正身死之后。神宗皇帝开始了对张居正的大清算。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绝对亲信。戚继光还是被波及到了。
政治斗争是无情的。站队是否正确。决定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逝。他死后不久。有人提醒万历皇帝。说是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密切。如今担任蓟镇总兵。相当于宫门外面有一只猛兽。而且是只听从张居正节制的猛兽。
这个“提醒”直击万历皇帝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于是。在万历皇帝的暗示默许下。戚继光被弹劾。从蓟镇总兵的位置上调任广东总兵。表面上官职几乎没动。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拱卫帝都的重要地位。
许多人到北京请愿。求万历帝留下戚继光。然而万历帝不允。戚继光临行前。市民罢市。百姓遮道。众部将也感伤不已。
万历十二年。清算张居正的政治运动达到高潮。戚继光何等精明老辣。他看出风头不对。向万历皇帝提出辞职。想借此远离政治漩涡。保留几分名将尊严。
戚继光回归蓬莱老家。朋友很少。没几个人敢与他往来。
戚继光不光是事业凄惨落幕。他的家庭也出现了巨大变故。主要有以下几件事情:
他罢官回家的路上。得知小自己六岁的弟弟戚继美病逝。
这个戚继美也不是一般人物。他大半辈子跟随哥哥东征西战。扫平倭寇之后。又来到北方。与蒙古铁骑频繁作战。最终官至云贵总兵。
万历十一年。戚继美的妻子病亡。随后。他被罢免回家(毫无疑问。受到了戚继光的牵连)。紧接着。戚继美的儿子暴病身亡。几重打击下。戚继美也病逝了。
万历十二年十月。戚继光赶回老家后。看到弟弟的灵柩。悲从中来。嚎啕大哭。这位明朝中后期最杰出的名将。也有热血柔肠。
失去与之感情深厚的弟弟之后。更大的悲剧发生了:戚继光的原配妻子王氏。抛弃他而去。回到了娘家。而且。卷走了戚继光的所有家财。
早年王氏通情达理。对戚继光是真爱。家里贫困。买回一条鱼来。她吃鱼头鱼尾。留着'鱼身给丈夫吃。
戚继光在浙江一带抗击倭寇的时候。王氏和戚家军家属们居住在新河所。守军很少。忽然有一大批倭寇偷袭。紧急情况下。王氏说服所有戚家军家属穿上戚家军军服。站到城墙之上。把倭寇吓跑了。
这么一位贤惠。而且有勇有谋的好妻子。怎么就会抛弃戚继光而去呢?
其实。也怪命运弄人。公元1545年。戚继光和王氏结婚。在战场上杀人不眨眼的戚将军。相当惧内。可见王氏的性情暴烈。
两人的脾气倒是可以融合。问题出在:两人多年没有子嗣。
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王氏还坚决不同意戚继光纳妾。一直拖到公元1563年。戚继光瞒着夫人王氏。在外面娶了三个小妾。生育了五个孩子。直到孩子长大。王氏才得知此事。
王氏怒不可遏。戚继光下跪求和。最后两人谈妥。把其中一个孩子过继给王氏当儿子。
戚继光晚年的时候。身体很不好。肺病久病不愈。贫苦交加。连请大夫拿药的钱都没有。
在戚继光去世前三个月。河南道御史傅光宅曾上疏建议重新起用戚继光。万历帝不但不予采纳。反而给傅光宅夺俸两个月的处分。
公元1588年。年仅六十岁的一代名将戚继光溘然长逝。他的人生曾经无比辉煌。也注定永垂不朽。然而他的晚年人生却以悲剧收场。让人扼腕叹息。
其他观点:
戚继光身为明朝第一抗倭名将。论抗倭。纵观整个明朝。无人能出其左右。按道理来说。戚继光有着这么辉煌的历史。再怎么不济晚年也能够富裕的生活下去才对。可事实是。戚继光到了晚年生活十分的艰难。
戚继光赖以成名的戚家军由来
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是朱元璋的亲兵。后来在扫灭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时战死沙场。作为朱元璋的亲兵。朱元璋肯定不能忘了他。也因此将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一个职位给了戚家。只要戚家的人不死绝。这个职位就一直是他们家的。
要知道。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奋斗一辈子。能够混到七品知县一职。就已经是祖上积下来的福份。而登州卫指挥佥事是四品将军。戚继光自从一出生就已经站在了许多人一生不能够到达的终点。就算不努力。当一条咸鱼。这辈子也不用愁吃喝。
身为高干子弟的戚继光并没有与其他高干子弟一样无所事事。而是一直关注着沿海一带倭寇的动向。每次听到倭寇侵略的消息都痛心不已。年仅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写下“但愿海波平。封侯非我意”这样的诗句。凭这一句诗句就能够窥探出戚继光内心所蕴含的力量。
倭寇都是亡命之徒。几十个人就敢侵入明朝境内。有一次。五六十个倭寇竟敢从杭州一直抢到明朝的伴都南京。可见倭寇的嚣张之度。
倭寇为什么敢这么嚣张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明军太过于窝囊。基本上军队中都是老油条。只想混日子。不想拼命。戚继光就曾与这些老油条打过多次的交道。每一次与倭寇对战。还没打。人就跑了。这样子怎么打?
为了改变局面。戚继光只能重新招兵。看能不能出现奇迹。最后的事实向戚继光证明。奇迹并没有出现。
戚继光新训练的士兵虽然不要命。但是却有一个奇怪的性格。那就是每一次打仗之前都要询问敌人的数量。然后进行内部商议。觉得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坚决不打。如果戚继光敢哄骗他们。在打仗的当天他们将直接逃跑。将戚继光留在原地。
正是因为士兵打仗讨价还价。以至于戚继光的根据地台州被倭寇侵略。而他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防护措施。遭到给事中罗嘉宾的弹劾。这一弹直接把官给整没了。只能在总督胡宗宪的身边当一个闲人。
这时的戚继光是苦恼的。他明明已经尽心尽力。可是手底下的士兵却不肯听话。这能怪他吗?但是如果他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他非但不会苦恼。反而会兴奋万分。
胡宗宪眼看戚继光闲着没事干。干脆把他派到义乌帮助知事赵大河练兵。练兵对于戚继光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慢悠悠的骑着马向义乌前进。
就在到达义乌的时候。戚继光看到了惊悚的一幕。义乌的百姓正在于永康的百姓群欧。而且群欧的势头特别猛。父亲打不动了儿子上。儿子打不动了母亲上。母亲打不动了女儿上。一家轮流着打。打到全家都动不了才停止。
义乌人的无畏精神把戚继光给吓到了。戚继光询问当地的官员。义乌人为什么会与永康人打起来。当地的官员表示:义乌与永康都是穷县。但是后来义乌当地不断的发现矿藏。是个人都明白矿比粮食值钱。所以义乌人都跑去挖矿。渐渐的也都富了起来。
义乌隔壁的永康看到义乌富了起来眼红。希望义乌的兄弟能够拉自己一把。但是义乌的兄弟认为。我们都穷了这么久了。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你们别来搅和。眼看来软的不行。永康人就打算来硬的。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义乌人比他更硬。靠着不怕死。敢干的精神。将他们直接打回老家。
戚继光意识到。他所需要的就是像义乌人这样的士兵。于是向上级报告。只要上级肯让他在义乌当地招兵四千。必定能够将倭寇打到落花流星。平定倭寇之乱是每一个沿海将领都希望的事情。所以戚继光的报告一上去上级就同意。于是戚家军正式成立。
彪悍的战绩
戚家军虽然一个个都不怕死。打起仗来义无反顾。但是得明白一个问题。他们的对手是不要命的倭寇。
倭寇擅长使用的武术刀在于取巧。不会与你硬碰硬。而是在战斗中寻找时机。一刀刺向你没有盔甲的地方。以达到一击毙命的效果。戚家军每次与倭寇交战。基本上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照这样子打下去。戚家军早晚得没人。
就在戚继光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一个叫唐顺之的朝廷官员到戚继光的地盘巡视军务。这个叫唐顺之的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所担任的职位是兵部职方司郎中。也就是明军的总参谋长。面对这么一个人物。戚继光恭恭敬敬向他说出了自己的疑惑。
唐顺之并没有藏着掖着。拿出了一本名为《武》的书(他自己写的)。交到戚继光的手上。戚继光正是从这本书当中悟出了战争的奥妙——阵法。
戚继光最为出名的三种阵法分别是鸳鸯阵、三才阵、五行阵。用处各有不同。
鸳鸯阵总共有十一个人。队长站在最前面。分成两排。每排各五个人。第一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盾牌一个以及标枪、腰刀一个。第二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狼筅一个。狼筅是一种长达三米。类似于蒲公英的武器。第三排与第四排的四个人各自配有一条长枪。最后一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一把刀。鸳鸯阵是戚家军在空旷地面上所布置的阵法。
五行阵总共六个人。同样分为两排。前面的两个人一人配有狼筅。一人配有盾牌与刀。第二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一条长枪。而最后面的一个人配有一把刀。队长则在中间。五行阵的作用与鸳鸯阵的作用不同。鸳鸯阵适合在空旷的地面上布置。而五行阵则适合在狭隘的地面上布置。
三才阵总共有五个人。同样分为两排。最前面的一个人配有狼筅一个。第二排的两个人各自配有长枪一条。第三排的两个人一个配有狼筅。一个配有盾牌以及一把刀。三才阵的作用与鸳鸯阵、五行阵的作用不同。鸳鸯阵、五行阵的主要作用是缓慢前进击溃倭寇。而三才阵的主要作用则是等到鸳鸯阵或者五行阵击溃倭寇之后。用来追击倭寇。
这三种阵法天克倭寇。倭寇还没近身就已经被刺死。有的人或许会说。倭寇不会用箭吗?得明白一个问题。戚家军不是木头。不会站着让你射。
戚继光最具代表性的一战当属“台州大捷”。率领戚家军奔赴五地。五战五胜。共歼灭倭寇五千多人。而戚家军的伤亡仅仅只有不到二十人。要知道。这是伤亡数量。所谓伤亡就是这不到二十人中。有的人死亡。有的人依旧活着。只是受伤。这种伤亡比例真的是骇人听闻。
随着戚继光的名声越来越大。前往他的防区浙江骚扰的倭寇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一小股一小股。因为特大股的倭寇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自己找死。
倭寇不敢惹戚继光。但是却敢惹其他人。戚继光舒服了。而福建的官员则愁死了。倭寇都不敢去戚继光的地盘。但东西还是要抢的。要不然靠什么活。所以一个接一个的都往他这边赶。以至于福建当地的倭寇因为数量庞大的原因。敢于在当地占领城池。
情况十万火急。福建巡抚无可奈何。只能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够将戚继光派来福建平定倭乱。戚继光到达福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定倭寇所在的位置。但是当戚继光得到答案时。大吃一惊。因为答案是:“到处都是”。这该怎么打呢?
戚家军虽然所向披靡。但也是人。怎么受得了到处奔波。戚继光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擒贼先擒王。只要除掉在倭寇眼中看来最可怕的倭寇。那么就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促使其他的倭寇知难而退。于是戚继光盯上了横屿这一个历经三年。令无数将领手足无措的小岛。
横屿上的倭寇仅一千多人。早上退潮。下午涨潮。退潮的时候。横屿与陆地的距离仅仅只有几里。但是涨潮的时候横屿与陆地的距离却有几十里远。
如果说退潮的时候攻打横屿。距离虽近。但是地面由于受到海水的浸泡十分泥泞。在这种泥泞的地面上长时间行走。别说打仗了。还没到船上估计都累瘫了。
如果说涨潮的时候攻打横屿。那么相当于充当活靶子。而且登陆初期不可能一脚就踩在结实的地面上。而是踩在泥泞的地面上。面对在岛上的倭寇根本无法做出有效的攻击。那么戚继光是如何拿下这座小岛的呢?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九日。天蒙蒙亮。此时正是退潮的时刻。戚继光率领着戚家军往横屿上前进。为了节省体力。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稻草用来垫脚。
戚继光高估了戚家军的体力。在即将到达横屿的时候。戚继光明显感觉到戚家军体力已经出现问题。可以说是靠着意志坚强的撑着。正是因此。横屿上的倭寇才持着观望态度一直看着戚家军。并没有发动进攻。反正你戚继光又不是第一个这样子打仗的将领。怕什么?来了打退不就行了吗?
眼看着就要前功尽弃。戚继光用尽全身的力气敲打着擂鼓。戚家军听着擂鼓的声音。瞬间像打了鸡血一样。有节奏的往前走去。倭寇看着气势汹汹的戚家军连忙组织起来。在结实的岸边等着戚家军的进攻。
令倭寇没有想到的是。戚家军接近岸边的时候并没有发动攻击。不知道戚家军在搞什么名堂的倭寇不敢主动发起攻击。只能紧张的盯着戚家军。
戚家军之所以没有主动发起攻击。是因为人还没有到齐。人还没有到齐就代表着阵法无法施展开。而戚家军最擅长的就是打阵法战。如果没有阵法。仗怎么打?
当戚家军全部到齐。阵法逐步施展开。倭寇的败局就已经注定。戚家军仅仅用三个时辰就将横屿上的一千多名倭寇全部歼灭。而戚家军的伤亡仅仅只有十三人。
占据了横屿的戚继光已经给予在福建当地胡作非为的倭寇一次下马威。知趣的倭寇自己离开福建。而不识趣的倭寇则被戚家军穷追猛打。直至被赶下海。
明朝在沿海针对倭寇的战争持续胜利。沿海一带也逐渐平静。而对戚继光这样优秀的将领。朝廷肯定不会让他坐着吃干饭。紧接着就将他派到明朝北方边境九大重镇之一的蓟州担任总兵。
戚继光本以为他会在蓟州再一次大显身手。没有想到。他到蓟州不到三年。明朝就与当时蒙古最庞大的部落势力俺答谈和。每年给予俺答一定数量的补贴。而俺答则不能够再侵犯明朝的领土。同时也要约束其他的部落不能够侵犯明朝的领土。
戚继光在蓟州的总兵生涯。打大仗的机会微乎其微。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的战争。每一次进犯的对象都是小部落。不足以挂齿。
悲惨生活的开始——后台崩塌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虽然身居高位。是北京三大营神机营的副将。但却是一个分文不贪清官。也因此他常常在戚继光的耳边唠叨。日后当官一定要做一个清官。
一开始戚继光谨记父亲的教诲。也与他的父亲一样当一个清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发现。当清官是绝对不行的。
他的上级胡宗宪有后台。他的朋友俞大献也有后台。每次出事朝廷上都有人保他们。而自己一分不贪。没有钱到处交朋友。自然也就没有后台。如果说一旦出了事。后果很有可能不堪设想。于是戚继光开启了他的贪污生涯。
说句实在话。从戚继光挑后台就可以看出戚继光是一个聪明人。当时朝廷上权势熏天的是严嵩。而戚继光却不敢与严嵩勾搭。因为严嵩是他上级胡宗宪的后台。如果他勾搭。胡宗宪很有可能会有危机感。拿他开刀。
除去严嵩之外。权力最大的无非就是内阁的第二把手徐阶。但是徐阶与严嵩是死敌。如果与徐阶勾搭。说不定会死于胡宗宪之手。思来想去。戚继光最终决定与国子监司业张居正勾搭。
国子监司业这个官名虽然听起来不大。但实际上很有前途。国子监是明朝的官办大学。每一个在这里读书。之后当官的人都会成为司业(副校长)张居正的爪牙。最重要的是。国子监司业是太子的亲近官员。皇帝一驾崩。保证得道升天(原本戚继光要找的人不是副校长张居正。而是校长高拱。但是由于高拱不受贿赂。所以才找到张居正)。
后来徐阶斗倒严嵩。高拱斗倒徐阶。张居正斗倒高拱。成为明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他的权势远远超越了他所有的前辈。因为他做到了普天之下。我一人说了算。相当于皇帝。
当时的万历皇帝年仅十岁。而张居正作为他的老师。他自然而然对张居正言听计从。万历的母亲李太后是一个懂事的女人。她明白明朝的这份家业总得靠一个人来承担。此时万历年幼肯定是不能够承担的。而这个承担的人就是张居正。
皇帝信任张居正。皇帝的母亲信任张居正。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是张居正的死党。这时的明朝不是姓朱。而是姓张。
张居正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在位期间实施“张居正变法”。重新丈量全国田地。实施一条鞭法。颁布考成法。在张居正的折腾下。明朝出现了中兴。史称“万历中兴”。
戚继光在张居正尚未得势之前。就已经与张居正往来。每次到京城报告工作。都会拉几车甚至十几车的东西到张居正的家中。这里面有山珍海味以及黄金白银(除了给张居正送。戚继光还给兵部的大臣送。毕竟兵部是自己的最高领导)。
张居正得势之后。没有任何理由会忘记戚继光。戚继光在蓟州担任总兵的时间高达十五年。总共十个人担任蓟州总兵时间的总和才等于他一个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张居正。如果不是张居正堵住朝廷言官的嘴。估计戚继光当总兵当不了三年就得滚蛋。
张居正与戚继光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相似的人。也正因此戚继光从勾搭上张居正的那一刻起。一直勾搭到张居正去世。期间两人从未发生过纠纷。两人虽然都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清官。但是都有着共同的理想。为万世开太平。
张居正冒着万劫不复的风险改革变法。伤害到了许多官员的利益。在去世后。当即就受到官员的清算。而作为他死党的戚继光。自然而然也遭到了朝廷官员的清算。
张居正仅去世一年。戚继光就被降为广东总兵虽然依旧是总兵。但是实际上地位已经发生了剧烈的改变。蓟州是重镇。而广东则不是什么重镇。
清算张居正的运动愈演愈烈。大火烧到了戚继光的身上。在他担任蓟州总兵期间。有一部分的账本去向不明。他本人给不出任何解释。为了避免粉身碎骨。他急急忙忙的申请退休。不出意外。万历皇帝答应了他的退休申请。
戚继光的老婆王氏生不出儿子。而戚继光是封建社会的人。传宗接代的理念特别的重。自然而然要纳妾。
但是由于王氏是将门之后。脾气暴躁。他不敢明目张胆的纳妾。而是在暗地里纳妾。这一纳就是三个。直到儿子都有几岁。王氏才发觉戚继光在外面包养小妾。这一发觉。如果不是戚继光卖惨。很有可能就把戚继光给剁了。
王氏一直与戚继光的三个小妾不对付。随着戚继光带着王氏与三个小妾回到老家。很有可能是因为不平等对待。王氏与三个小妾的矛盾越来越深。戚继光为了减少矛盾。将其中一个小妾的儿子过继给王氏。
但无奈。这个儿子过去给王氏没多久。就去世了。王氏心灰意冷。带着他所掌管的戚家钱财。将休书送到戚继光的面前。回到娘家。自此戚继光再也没有见过王氏一面。戚继光他贪污多年。无非就是为了尽忠报国。从来没有想过中饱私囊。
也因此。在他退休之时。虽当过三十多年的将军。但是家里的田地数量从未增加。全部财产只有上千本书。随着王氏的离去。他的家底几乎接近干枯。而一家人都指望着他养。贫困不已。到最后连抓药的钱都没有。死于肺病。终年六十岁。
结语
戚继光虽然已经从世界上消失。但是崇拜他的人却依旧存在。后来万历年间援朝抗日战争的主将李如松。就是戚继光的迷弟。时刻将戚继光所编的《纪效新书》一书带在身边。后来朝鲜国王问他。他是如何击败我倭寇。他骄傲地拿出这一本书。但是却不给朝鲜的国王看。因为怕被别人学走其中的精髓。对明朝产生威胁。从此可以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戚继光对倭寇的研究已经到了大彻大悟的地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刚创业,投资新项目有什么选择?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23259.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倭寇,张居正,王氏,明朝,万历,义乌,总兵,的人,都是,宗宪
没想到大家都对戚继光晚年有多凄惨?原因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后台倒了。官职丢了。儿子死了。老婆还跑了。能不惨吗?戚继光一生做的事情不多。就两件。但对国家对民族都非常重要。一是南征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