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明是情诗,为什么屡屡被用来歌颂老师?
原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明是情诗,为什么屡屡被用来歌颂老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属于借古人成句引申使用。此类例子很多。比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用来比喻新事物取代旧的、腐朽的事物。再有许浑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以用来比喻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还有王国维讲的“三种境界”借用了三首宋词中的句子。而这三首词也是写爱情的。此类例子还有很多。

其他观点:

一首诗、一句话。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新的注释。

例如:《春秋》之于《吕氏春秋传》、《左氏春秋》和今天一样古人一样对前人的遗留有所理解和注释。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有些物品、诗歌、名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本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积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语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我们无从考证此时的作者正在进行着怎样的故事。也无法理解他此时细腻的思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论是对故土、友人、爱人、家人都表达了作者的不舍与留恋和无限的惆怅。东风无力百花残。让人如临其境。以景抒情离愁别绪悄然而来绵延不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固然表达了这份情谊和思绪的绵延不绝。如果不结合全诗来看。也可以表达一种奉献、一种执着或者一份坚持。老师的职业特征吻合了这种精神。我们赋予了这首诗新的内涵。也就对这首诗进行新的理解和注释。文化本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比如方言。我们都用汉字但是发音不同。但是这也并不能说文化无所谓对错。这是以偏概全。文化又是有自身发展规律的。不是随意曲解的。一个时代有着共同认同的文化。如果这种理解不被这个时代认同(甚至他是对的)。也会面临时代的处罚(比如文艺复兴、文化革命)。

不可否认文化可以落后于时代、也可以超越时代。如果落后的文化占据上风就会造成历史的悲剧和遗憾(比如封建思想文化)。如果超前的文化占据了上风。那么掌握新思想文化的人就会受到迫害和折磨(比如:工业革命、文化革命)。思想文化的变革推动者历史文明的变革(前进或者倒退)。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体现的。一句诗歌、一句名言。它符合今天的人物、事物、事件。情感。我们就可以赋予它这样的内涵。这种内涵普及开来就是得到了文化认同。

当然昨天正确的东西今天可能是错误的。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经济大融合的时代。古今中西文化相互兼容碰撞。我们要善于接受新的事物。随着新型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文化变革、交融、碰撞将更迅速、更剧烈。比如我们无法理解古人(裹脚)。或许将来的人们也不理解现在的(高跟鞋)。

其他观点:

情为何物?

有多少人为此绞尽脑汁。

以得出个求证。

情字的含义有多种。

它不单指爱情。

还指父母的养育之恩。

也指老师的教诲之情。

所以此句诗意。

完全可以引申一一

用来对老师的歌颂。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18:17

    文化,时代,百花,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东风,上风,内涵,这是,亦难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18:17

    没想到大家都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明是情诗,为什么屡屡被用来歌颂老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18:17

    这属于借古人成句引申使用。此类例子很多。比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用来比喻新事物取代旧的、腐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