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原创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不要说五千。就是一万。诸葛亮也给得出。但是诸葛亮不认为魏延能够成功。也就不会同意了。

魏延子午谷奇谋能够成功。必须具备三个必须前提:

第一。顺利通过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

第二。能够及时占据长安、潼关。

第三。诸葛亮大军按照约定时间。准时抵达长安城下回合。

据有的同学考证。历史上的确有人想通过子午谷。进而占领长安。但没有一人成功。豹眼也没有查阅到有人成功的先例。

就算魏延顺利通过了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魏将夏侯楙是否听魏延的话。不战而逃呢?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引《魏略》记载。夏侯楙为魏国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诸葛亮在南郑与群下计议。魏延说: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

魏延设想。五千精兵。五千人运粮。十天时间到达长安。夏侯楙一听说魏延来了。就逃跑了。魏延开开心心与诸葛亮大军在长安城东会合。

诸葛亮认为这一招太冒险。不如稳稳当当从大道上进军。先平定陇右为好。十拿九稳。没有风险。因此。不采纳魏延这一计谋。

如果夏侯楙不跑。能坚持十天的话。魏延将吃什么、喝什么?

但问题是诸葛亮能按时到来吗?诸葛亮能完成魏延交给他的光荣使命吗?

魏延能不能抵达长安城下不好说。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但史实证明。诸葛亮五次北伐。没有一次能够抵达长安附近。一般是围困陈仓。粮尽而退。最远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抵达五丈原。但不敢渡过渭河。依北山东行。进占武功。与司马懿决战。

没有诸葛亮大军与魏延会合。子午谷奇谋就是一句空谈。

诸葛亮对于自己能否按照魏延的计划。准时到达长安没有任何把握。诸葛亮咋会同意魏延的奇谋呢?

这么简单的道理。魏延不可能不懂。有人质疑子午谷奇谋是伪作。看来不无道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就是蜀汉官员。他写史选材相当严谨。非真实可靠。决然不予采用。对于子午谷奇谋。他是这样描述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个看似与《魏略》的表述。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所区别。没有明确提到从子午谷出兵。只是说与诸葛亮分兵两路会于潼关。

这不仅仅是文字表述的不同。其中大有深意。那就是对这个事并不确定。

其他观点:

首先。肯定一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当时并不具备可行性!诸葛亮不同意他去。是很明智的!

据笔者所知。兵出子午谷的有这么三个人(还有没有别人就不清楚了)。第一个是司马勋。第二个叫高迎祥。第三个叫王耀武。是不是都很陌生?下面我们来一个一个认识一下:

第一个人是司马勋。永和十年(354年)二月。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命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兵。攻打前秦。计策是好计策。当时桓温打败了前秦军。屯军灞上。一旦司马勋成功。长安唾手可得!

但很不幸。计策被前秦丞相王猛看穿。前秦以七千精锐骑兵在子午道以逸待劳。伏击司马勋。司马勋大败而归。

第二个。高迎祥。高迎祥是李自成的前辈。这是第一任“闯王”!在崇祯九年。高迎祥兵发南山。直驱长安。但是。过子午谷的时候。遇到了山西巡抚孙传庭的阻截伏击。不仅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了!

第三个。王耀武。严格意义上说。他并没有出子午谷。王耀武。国名革命军第五十一师师长。西安事变爆发后。就在陕西驻扎的王耀武打算武力进攻张学良。营救蒋介石。定下来了子午谷出兵奇袭张学良的计划。但是军队在子午谷走了三天。人困马乏。物资装备跟不上。不得已撤出。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魏延的子午谷出兵计策是很不靠谱的。那么它究竟有多不靠谱。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子午谷地势太险峻!其实。子午谷不止一条道。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走的也是子午谷。但他走的是陈仓道(也就是魏延斩王双的那个地方)。并不是魏延提倡的子午道。子午道是子午谷中地势最险峻的一条路了!从这儿走。短时间内根本走不出去!而且军队战斗力消耗太大。就算出了子午谷。还有多少战斗力可以打长安?另外。如果短时间内走不出去。消息一旦被泄露。那后果不言而明。

第二。蜀魏军事实力的差距太大。大家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大。认为蜀汉兵力富足。其实。当时蜀汉总人口28万户。还不到一百万人呢!兵力撑顶了也就十万人。魏国呢?四百四十万人口。军队40万左右。这样的差距其实决定了蜀汉只能稳中求胜。一旦出现大规模失误。他们输不起!诸葛亮每次北伐最多也就五六万人。而曹魏在西面的防御兵力就达到了20万。可想而知二者的实力有多么的悬殊。魏延以长途奔袭的方式攻取长安。安全没有可行性!当时曹真统兵驻扎在郿县、郭淮在天水。负责长安守卫的是夏侯楙。就算魏延成功出了子午谷。就算夏侯楙水的很。被魏延攻下了城防坚固、兵精粮足的长安。那魏延还能剩下多少兵力?他否靠这些人马挡住围剿的大军。守住长安呢?当然不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魏延被一口吞掉。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不要指望诸葛亮可以分担。他被郭淮死死堵在街亭、陈仓、五丈原一线。寸步难进!诸葛亮没有帮助魏延的能力!

第三、魏延一单失败。后果是蜀汉承担不起的。蜀国本来就没有人。魏延偷袭长安再带去五千精兵。这五千兵被吃了极大消耗兵力国力已经是大问题了。那随之带来的士气问题更是严重!到那时。曹真兵出大散关。直驱斜谷;郭淮走祁山。入白马关。诸葛亮是很难抵御得住的。如果真这样。那北伐不仅会大败。蜀汉甚至可能会提前几十年灭亡!

正如毛主席评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说的:“此计太悬危!”

其他观点:

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是指趁曹魏不备。蜀汉军从子午谷奇袭长安。从而一战克长安。然后蜀汉军再利用潼关天险拦住从洛阳增援的魏军。以关门打狗之势消灭魏军在雍凉的地方部队。一举夺取曹魏西北的战略。

这个战略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可行性的。因为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地整整憋了五年没打仗。而在此期间。曹魏和东吴打了两次灭国级大战。魏军的主力都在东线。西线防御蜀汉军的兵力并不多。而且防御心态还很懈怠。想不到蜀汉会突然袭击。

但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可行性也就仅此而已了。因为魏延偷袭的几个致胜因素。都过于理想化。

首先。从子午谷出秦岭。速度一定要快。在魏军没发现之前就要突出去。否则会被魏军包饺子。

但是子午谷很难走。魏延认为十天可从子午谷抵达长安。这过于理想化。

咱远的不说。就说西安事变时。当时王耀武率51师在汉中驻训。他当时就想走子午谷突袭西安。解救蒋委员长。但中央军走了三四天。最后放弃了。原因就是太难走。

当然。不是说魏延就一定不能在十天之内走出去。只是说。魏延的想法太理想化。如果魏军派几个斥候巡逻。发现了蜀汉军。魏延就前功尽弃了。

第二。夏侯楙必须要不战而逃。蜀汉军要第一时间迅速攻克长安。

这一点也很理想化。假如夏侯懋不逃呢?魏延岂不是进退不得了?

当然。也不是说夏侯懋就不会逃。陆逊偷袭荆州。糜芳、傅士仁也投降了。这说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但还是那个问题。把成功希望交给对方来掌控。这过于理想化了。

第三。诸葛亮大军按期出与魏延会师。并能在潼关抵挡住东线魏军的进攻。

这一点跟前两点一样。也是很理想化。其理想之处就在于——以为拿下潼关。就一定能拦住魏军的增援。

历史上。从山西到陕西。有龙门、蒲津、龙门三个渡口可以渡过黄河。其它历史阶段绕过潼关的例子就不说了。就说三国时期。就有成功案例。

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与曹操会战于潼关。徐晃趁马超不备。就从蒲津渡口悄悄渡过了黄河。绕到了马超身后。会合曹操把马超包了饺子。

如果说魏延的奇兵兵力不足。只能防守潼关。而无法顾及黄河的几个渡口。那么魏延的下场肯定就跟马超一个样了。但如果分散兵力防守。魏延的兵力够吗?蜀汉军的兵力够吗?

下面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

诸葛亮之所以拒绝魏延的建议。主要是他有自己的战略。他当时的战略很明确。以赵云疑兵吸引主力。自己亲兵出陇右。马谡在街亭拦截救兵拖延时间。目的就是拿下陇右。

一个是拿下整个雍凉地区。一个只是想拿下陇右。这里不讨论诸葛亮和魏延的思路孰优孰劣。就说两人战略路线区别这么大。诸葛亮怎么可能不否决呢?

并且实际上。诸葛亮一次北伐。派马谡去守街亭。实际上就是子午谷奇谋的翻版。只不过就是战略规模缩小了而已。

按照子午谷奇谋的设想。蜀汉军守潼关。关门打狗。把雍凉魏军一网打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守街亭。也是关门打狗。想把陇右魏军一网打尽;

但是结果呢?马谡没守住街亭。蜀汉军主力也没打下陇右。

所以说。以诸葛亮一次北伐失利为例。魏延想偷袭子午谷。浑水摸整个雍凉。成功可能性太低。当时蜀汉军战斗力就那么回事。撑不起这么宏大的战略。

最后说说魏延的真实想法和子午谷奇谋的真实性。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魏延其实并没有提出过“子午谷奇谋”。

《魏延传》的记载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但是诸葛亮不允许。

也就是说。魏延是想单独领兵。获得更大的军事自主权。他和诸葛亮分兵打。就像当年刘邦和韩信分兵。各打各的一样。全文并没有提过“子午谷”。也没有提过偷袭的事情。

但是到了魏国人编写的史书《魏略》中。那就编的有模有样了。偷袭什么全来了。让人颇为怀疑记载的真实性。

我个人觉得。《三国志》中关于魏延的记载才更符合逻辑。因为魏延自视甚高。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单独领兵。所以才提出了分兵建议。

并且魏延本传中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记载也能佐证这种逻辑的正确性。

因为走子午谷偷袭长安。先决条件就是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但诸葛亮一伐失利后。魏军已有防备。这种先决条件没有了。可魏延依然每次北伐都要申请自己单独带兵。这就表明魏延的目的并不是偷袭长安。而就是单纯的就是想自己带兵。不受诸葛亮节制。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想让魏延分兵。那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率可能是因为他手上无冲锋陷阵的将才可用。想让魏延留在身边吧。亦或许。诸葛亮对魏延的忠诚还不够信任。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3:31

    子午,蜀汉,长安,潼关,奇谋,兵力,司马,夏侯,街亭,魏国

  • 难入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3:31

    没想到大家都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3:31

    不要说五千。就是一万。诸葛亮也给得出。但是诸葛亮不认为魏延能够成功。也就不会同意了。魏延子午谷奇谋能够成功。必须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