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年进贡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一匹绢等于一两银子吗?怎么衡量?
原创

宋朝年进贡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一匹绢等于一两银子吗?怎么衡量?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一匹绢交换一匹马。宋朝花35万匹绢买和平真的值得吗?】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

【一匹绢等值于一匹马。平均价值10两银子。】

“绢”在宋元以前是丝绸制品的总称。“帛”是丝绸布帛的总称。《宋史、食货志》载:“帛”以种类、质量分十个等级:罗、绫、绢、榇(缎)、絁、绸、杂折、丝线、绵、布葛。绫、罗是丝绸中的上品。质地较厚色彩花纹绚丽。后世叫做“锦”。绢是丝绸中的中上品。质地较绫罗稍薄。绢也有上下品之分。榇(chen缎)、絁(shi粗绸)、绸。是丝绸中的下品。唐宋时期。把丝绸统称为绢。上等的绢就是绫罗。中等绢就是指“绢”。下等的绢是指缎、絁、绸。絁是质地较厚的绸子。

唐宋时期丝绸制品分成七八大类。根据质量分上中下多个等级。上百个品种。各地产的丝绸。规格、质量、价钱也不一样。《旧唐书•食货志》记载绢的价格严重失真。同时记载一斗米才几十个钱。贞观之治世界公认。但也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一匹绢、一石米才300个钱。这是任何时代都不可能生产出来的价格。《宋史•食货志》分析:中下等的绢(榇缎)1300个铜钱至3000个铜钱一匹。中等的绢(绢)十千铜钱一匹。上等的绢(绫罗)20贯至30贯铜钱一匹。丝绸的种类、品质、花色繁多。决定了不同档次的绢(丝绸)的价格差别很大。

唐宋时期。茶马互市及丝绸之路贸易中。合规足额的一匹绢长100尺、24两重。一匹绫、罗长100尺、40多两重。民间内销的绢长50尺、12两重。因此。一匹纺织品的长度。有官方规定的标准100尺。和民间非标准的50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官方为了垄断茶马互市的丝绸贸易。刻意制定了两种不同的标准。便于茶马互市管理。防止民间的走私行为。

马在古代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马从用途划分有:戎马(战马)、田马(耕马)、驽马(驾车马)。从马的品种质量区分起码有八九个等级。上上品的马当然是千里马。上中品的马是汗血马。上下品的马是宝马良驹。这些上等宝马数量有限。价格也相当昂贵。中下等的普通马数量庞大。普通马也分三六九等。良马的价格二、三十两银子不等。中等品质的马价值十几两银子。下等的劣马价值七八两银子。

字典对“匹”字的解释之一。度量单位。用于纺织品、骡马等。人们一定很奇怪。丝绸布帛的计量单位。为什么用骡马的计量单位“匹”。自从汉朝打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丝绸就是全世界最喜欢的奢侈品。丝绸就是国际贸易中的硬通货。在长期的茶马互市丝路贸易实践中(灾荒战乱年除外)。一匹上等的绫罗可以交换一匹良马。一匹绢可以交换一匹中马。一匹较好的绸缎可以交换一匹劣马。慢慢地。丝绸的度量单位就固定在马匹的“匹”上了。

【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宋朝为什么要给辽国进贡?】

宋真宗元年1004年。辽国国主辽圣宗耶律隆续和萧太后。意图吞并宋朝出兵30万而兵发两路。一路由辽圣宗率领进攻瓦桥关(河北雄县)。一路由辽国元帅萧挞凌率领进攻定州(河北保定)。萧挞凌攻破遂城生擒宋守将王先知。力克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瓦桥关守将杨延昭不得不撤退。宋朝朝野震动。劝说宋真宗逃跑者有之。劝说宋真宗迁都者有之。宰相寇准等人力主宋真宗亲征。

北宋虽在局部战场对辽军有小胜。但是并不能挽救整个北方防线的崩溃。除个别地区还在凭借城池抵抗外。辽国元帅萧挞凌一路从定州攻击至宋朝澶州(河南濮阳)。20万辽兵三面包围了渊州。宋真宗在寇准等抗战派的督促下。也已抵达澶州前线。杨嗣、杨延昭建议。派重兵绕道辽兵后方。切断辽军的补给线。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主张。宋真宗没有采纳。宋朝各路援军抵达澶州。澶州地区的宋军人数已经达到30万。一场大战即将在澶州爆发。

辽国元帅萧挞凌率领数十名骑兵。抵近澶州城外围视察了解军情。宋澶州守将张环(又说周文质)正好看到。就命守军用牛弩(用牛上弦的床弩)。向辽军射击。萧挞凌被射中脑袋而毙命。萧太后知道元帅萧挞凌死亡的消息后。暂停了辽朝的朝议。亲自赶往了澶州前线。宋真宗在众多大臣将领的护卫下。为鼓舞士气而到达澶州北城。立时宋朝数十万军民“山呼万岁”士气大增。誓与辽军血战到底。

宋朝降将王继忠劝说萧太后和宋朝议和。并且以萧太后的名义给宋真宗写了书信。从整体战局来讲。北宋丢失河北山西大片国土和众多城池。辽军总体是占据战争的上风的;但是。在两军僵持的澶州战场上。宋军射死辽军元帅萧挞凌。辽军的士气受挫北宋士气正旺。双方的军事对抗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如果。宋辽双方继续打下去。战争的天平很难说不发生倾斜。宋辽双方都有战败的可能性。宋朝战败的可能性偏大。

原因是。无论是宋军能不能守住澶州城。平原作战对于辽军是有利的。澶州是宋朝东京汴梁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辽军获得援军。派一支强大骑兵绕过澶州。直取宋朝东京汴梁。宋朝可能真的就完了。当然。宋军也可以派重兵绕到辽兵后方。切断辽军的补给线和后路。但是有个问题是。宋朝的骑兵少步兵多。机动作战能力并不强。步兵进军的速度又很慢。少量的骑兵穿插敌后。很难完成对辽军的分割包围任务。总体来说。双方战平的结果很大。都有取得胜利的可能性。辽军占据稍大的优势。

宋金和谈。辽国萧太后提出的条件是。宋朝给辽国每年进贡300万两白银。300万两白银是宋朝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宋真宗给出的底线是100万两。寇准给宋朝谈判代表曹利用给出的底线是30万两。宋辽最终谈判的结果:1、宋辽称兄道弟。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罢兵。3、宋每年给辽20万匹绢、10万两银。4、开放榷场。容许边境互市贸易。宋朝保住了最后的尊严。但是却背上了沉重的岁绢、岁银。

【澶渊之盟中的岁绢。到底值多少钱?】

前面已经讲解分析过了。20万匹岁绢。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一匹绢根本不等于一两银子。一匹中上等的绢(绫、罗、绢)的价值等于一匹普通马的价格。一匹绢可以交换一匹马。价值10两银子上下。而一匹中上等的绢。被运送到波斯、阿拉伯的时候。就变成了10两金子。当波斯、阿拉伯在把一匹中上等的绢。运送到欧洲的时候。一两绢就变成了一两金子。丝绸之路驿站式的贸易传递。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利润。

读者一定会问。宋朝当时签订协议的时候。难道不知道绢的价值吗?一匹绢价值10两银子。冷清先生你有什么证据呢?且慢。宋辽议和开始的时候。辽给出的价格是300万两银子每年。谈判的结果怎么变成20万匹绢、10万两银了呢?很简单。当时。辽国把持着丝绸之路贸易。宋朝的丝绸是通过辽国、西夏向中亚运送贸易的。辽国对中上等绢的价格价值非常的了解。曹利用要想达成30万两白银的条件。是根本不能完成的。

在双方的讨价还价中。曹利用和辽国共同的玩了一场猫腻。300万两银子变成20万匹绢。价值200万两银子。辽国的让步并没有吃亏太大;曹利用完成了保住了30万的底线。宋真宗并不知道一匹绢在茶马互市中的真实价格。曹利用回到澶州。宋真宗问谈判的结果时。曹利用伸出三个指头。宋真宗吓了一大跳。妈呀!300万呀?曹利用很忐忑的说30万。宋真宗松了一口气。他当时哪里知道其中的猫腻呀?想想看。如果像北大教授赵冬梅说的。一匹绢价值一两银子。辽国直接要银子好了。要20万匹绢脑子进水了吗?

《宋史•食货志》中。在很多情节中都是记载收购一匹绢花费二千个铜钱。但是很不幸的是。宋朝的言官却把这个秘密给捅破了。因为。宋史中一段不起眼言官上书。却从一匹绢的生产成本入手。戳破了一匹绢收购价格为什么是二两银子。说白了就是宋朝对大宋朝人民的严重剥削和欺诈。宋朝的农民作坊式生产一匹绢的价格。从植桑、养蚕、缫丝、纺织各个环节。一匹绢的最低成本要五、六两银子。宋朝的收购价只给两石大米。一石米130斤。在正常年份仅值2两银子。

解说一匹绢的成本之前。有必要先大概说一下宋朝的货币体系。宋朝是个很奇葩的朝代。经济也算是发达的但不能算强大。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造成屡战屡败给辽、西夏、金进贡了200多年。结果就是白银和铜钱大量外流。国内经济生活中流通货币不足。就开始浇筑铁钱。一枚铁钱只相当于四分之一等重的铜钱。铜钱一贯为一千枚。重2.5公斤。相当于一两银子。4000枚铁钱相当于一贯铜钱。一缗铁钱770枚。一两银子或一贯铜钱。相当于5.2缗铁钱。

由于铁钱很贱很重。宋朝在宋真宗年间。开始在四川发行纸币“交子”。刚开始发行。是由商户联合作保。由商户抵押80万贯铜钱。发行80万缗的交子。后来。宋朝政府介入收回纸币发行权。却没有银子和铜钱做抵押。然后就逐年滥发。交子逐渐就泛滥贬值。交子坏了发会子。会子坏了发钱引。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至1106年)。钱引一缗仅相当于铜钱十几个。在北宋使用纸币的大多数年份。纸币一缗相当于几十枚铜钱。因此宋史中记载的北宋末年财政收入一亿六千万缗。仅相当于银子或铜钱一千多万。

《宋史•食货志三》记载:“宣和三年。言者论西蜀折科之弊。谓其略:‘西蜀初税钱三百折绢一匹。草十围计钱二十。今本路绢不用本色。匹折草百五十围。围估钱百五十。税钱三百输至二十三千。东蜀如之。仍支移新边。谓之远仓。民破产者众。’七年。言者又论:‘非法折变。既以绢折钱。又以钱折麦。以绢较钱。钱倍于绢;以钱较麦。麦倍于钱。展转增加。民无所诉。”

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准确意思是这样的:宣和二年(1120年)。由于发生了宋江、方腊起义。宋朝言官(朝廷专门提意见的官员)。经过调查后向朝廷上书。谏议西蜀折科(养蚕纺织的税收)弊端问题。上书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西蜀纺织一匹绢。收税300个钱(铁钱)。桑叶10围(捆)课税20个钱(铁钱)。西蜀的绢不是素色。150围(捆)桑叶养殖的蚕蛹缫丝。才能纺织一匹有成色的绢。一围(捆)桑叶估算150个钱(铁钱)。加上桑叶税和纺织税。一匹绢的成本需要23000个钱(铁钱)。东蜀的情况大致差不多。蜀地的绢还要移送边疆(向辽、西夏进贡)。这就是远离中央的仓库。老百姓破产的很多。

宣和七年(1125年。实际为宣和六年)。言官又上书说:“不合理的折钱、折粮、折绢。既可以用绢折算钱。又可以用钱折变麦子。用绢折抵钱。钱是绢的倍数;用钱折抵麦子。麦子是钱的倍数。循环往复增加百姓的负担。老百姓没有地方去诉说。”这里要强调的是。这段宋史记载中说的钱。经过分析不是铜钱。是铁钱。假如是铜钱。那么一匹绢的成本就达到23两银子。那么一匹绢的零售价就会达到40两银子以上。

一匹绢的成本23000个铁钱。折合银子差不多要6两了。保守的估计一匹绢的成本至少要5两银子(还不包括人工成本)。那么政府的收购价至少七八两银子。老百姓才有钱可赚。市场零售价在10两银子以上。宋朝澶渊之盟、庆历合议。每年进贡辽、西夏绢35万匹。银子25万两。总价值接近400万两白银。宋朝政府有这个财政能力吗?没有。通过折变压价收购。把沉重的经济负担全转嫁给了广大的人民。

《宋史•食货志三》“绍兴六年八月。预借江、浙来年夏税绸绢之半。尽令折米:两浙绸绢各折七千。江南六千有半。每匹折米二石。”

这段话记载。南宋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朝廷预借江浙两省来年的夏税绸绢的一半。都用大米结算收购;两浙绸绢各折七千。江南六千五百。每匹绸绢折和大米两石。两石大米价值二两银子左右。这就是宋朝。一匹成本五六两银子的绢。宋朝收购时只给两石大米。老百姓不破产造反才是咄咄怪事。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其他观点:

有人会有疑问。宋朝向辽进贡。为什么要进贡绢20万匹。银10万两。为什么不是直接进贡30两白银呢?这30万两白银是真金白银那多实在。我猜。肯定会有人有这样的质疑。

有关于这个质疑呢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我个人的看法。咱们不说宋朝在进贡这件事的本身上肯定是吃亏了。损失了。咱们就说“绢”与“银”的事。如果单看这个进贡的物品上来说。其实是宋辽双方的一个双赢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点咱们就要先说一下宋这一方面。宋朝大家都知道是手工业和商业都极其发达的一个朝代。对于宋这一方。绢的成本要低于银子本身的成本。换句话来说。如果按照题目中所说的一匹绢等于一两银子的话。那么对于宋朝这个成本会低于一两银子。也就是说宋朝无论是从生产还是购买的话。都可以用低于一两银子的成本价来获得一匹绢。



其他观点:

委屈求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8:52

    宋朝,一匹,真宗,银子,铜钱,宋史,丝绸,辽国,价值,成本

  • 少年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8:52

    没想到大家都对宋朝年进贡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一匹绢等于一两银子吗?怎么衡量?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28:52

    【一匹绢交换一匹马。宋朝花35万匹绢买和平真的值得吗?】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一匹绢等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