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对当代人的文化意义?
原创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对当代人的文化意义?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武哥说文。从历史的宏大视角。讲述不一样的人生智慧。

《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过来就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其实。看到这句话。就像在听一个捋着长胡子的智者在娓娓教导。教你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

孔子说是不孤单。其实很孤单。“必”字可看出坚守之苦。也可看出信仰之坚。他教我们做人要有自信。

“德不孤。必有邻”。历史的真实是。德高者都孤单。包括孔子自己。所以。孔子在说完“德不孤”后。马上加了一句“必有邻”。

自古以来就有“知音难觅”的苦闷。志同道合的人从来都不容易找到。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推销他的“仁”“礼”思想。各诸侯王也表示接受他的思想。但只是束之高阁。当神一样供起。对这种遭遇。孔子当然很孤单很苦闷。

(孔子周游列国)

只是孔子不发牢骚。他不仅有强大的内心。还有超凡的自信。所以在《论语·宪问》中。孔子也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意思就是。我一点不恨天恨地恨人。我努力学习礼乐。求的是获得人生智慧和处事哲理。如果别人都懂不起也没有关系。因为。至少天还是理解我的。这就足够了!

孔子的强大是无与伦比的。只需要“上天”懂他就行。可是“上天”懂不懂谁知道呢?

孔子在当时其实是没有可以平等对话对象的。虽然他的学生很尊敬他很崇拜他。也和他摆谈人生。但是。孔子需要的是和他站在同一个思想层面上的高贵灵魂。

(孤独的背影)

太阳有星空陪伴。所以不孤独;高山有绿色相伴。所以不孤独。而卓立于时代顶端的思想者们。往往是孤独的。

和孔子有同样感受的“亚圣”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出了孔子的孤独。也倾诉了自己的孤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也有一个“必”字。心志最苦。莫过于孤单。所以。有大德行的人都孤单。又都耐得住孤单。而且能够享受孤独。

孤独是最残酷的伤。享受孤独却是疗伤的圣药。

高处不胜寒。高处的寒。只有站立在高处的人才体会得到。

所以。当神宗皇帝读到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高处不胜寒”时。大为感动。说子瞻真是我的知音。皇帝这个职业也不是大家看到的那么轻松。站在金字塔的塔尖。是真正的高处不胜寒啊!不久。他就把苏轼从黄州调往了汝州。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的“曲高和寡”。揭示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在技艺达到了极高境界。也是会感到孤独的。高手寂寞。寂寞高手。所以才有武侠小说中“独孤求败”这样非常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

享受孤独。才能够品尝孤独的甘甜。连孤独都不怕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德之人。

(孟庙)

“德不孤。必有邻。”是《里仁》篇的内容。何为里仁?

在《里仁》的开篇。孔子就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郑玄注曰:“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要选择居住在有仁德的人居住的地方。那就是很聪明很智慧的做法。

\"昔孟母。择邻处\"是寻找“里仁”的典型例子。西汉刘向在《列女传》中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我选取后半部分来说明:“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

从墓地附近迁到集市旁。最后迁到学宫旁边。孟子在耳染目濡中就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等礼节。孟母很满意的说。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啊!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这也是现在许许多多有远见的草根家庭正在做的事情——买学区房。

有同样追求的人汇聚在一起。是能够产生积极磁场的。孟母寻找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区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18年。武汉的中考。语文学科的作文是话题作文。材料是: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这个作文题中。倒给我们提供了“德不孤。必有邻”另外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把“邻”放大到家国层面。除了有德的人会有好邻居外。还有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在全球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地球是地球村了。人类的命运也是一个共同体了。

最好的例证。就是当前仍然还在肆虐的新冠肺炎。它威胁的不是一家一城一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而是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

疫情发生后。我们国家的邻居日本、韩国等就发扬了友邦精神。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应该是我们一直坚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传统得到了“德不孤。必有邻”的现代版回报。

又刚好。看到央视新闻的这个视频。

(4月5日央视新闻)

二是把“邻”放远到天涯海角。距离割不断真正的知己。唐代诗人王勃在送好朋友杜少府去蜀州上任时。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突破了“邻居”的空间局限 。让人与人情感和思想交流的空间范畴从“左邻右舍”放远到了“天涯海角”。

确实。真正有大德行的人之间。即使无法相聚。即使相隔遥远。也会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思想碰撞的火花)

在中国思想史上。“德不孤。必有邻”是一条从来没有间断过的思想大河。无数伟人、先贤靠着它。坚持道德操守。扛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千钧大旗。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一代发扬光大。

“德不孤。必有邻”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祝愿。归根到底更是一种寄托和追求。

有大德行的人。即使孤单。灵魂都不会孤独。

几千多年来。伫立在人类思想巅峰的人物。他们早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人类历史的上空交织成一张思想碰撞的巨网。互相辉映。互相慰藉。

“武哥说文”为您解答。期待点、批、评。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

其他观点:

德行定终身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孤:孤立。邻:亲近。

大意是。孔子说:“德行良好的人不会孤独。因为必定有人会亲近他。”

孔子勉励人要修德。

当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人员往来繁多的社会。我们大家都有许多机会结识别人。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交友基础?怎样才能交到真正有价值的朋友?我们该怎样做?为什么我们认识了许多人。但是觉得没有知心好友?

孔子。给了我们答案:做德行良好的人!

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别人怎样才会信任我们?我们交友是为了什么?

我们大家知道。酒肉朋友不是朋友!简单的商务场合合作的朋友也不一定是朋友!因为利益结合的朋友不能长久!

真正的友情、稳固的友谊、诤友。源于人品、道德和担当!

道德良好才是交友的基础、我们品行端正别人才会信任和认可我们、我们交友是为了交心、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生活工作学习。是繁重的。我们都需要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大家需要彼此温暖和促进。所以知心好友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怎样交到知心好友呢?要靠我们自己。而不是挑剔别人!

我们自己品行端正、道德良好。别人才会对我们敞开心扉。大家才能真正互动。一起交流、互通有无、彼此鼓励鞭策、一起进步!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4:24

    孔子,的人,必有,孤独,德行,孤单,思想,朋友,孟子,论语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4:24

    没想到大家都对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对当代人的文化意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4:24

    武哥说文。从历史的宏大视角。讲述不一样的人生智慧。《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翻译过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