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后,才感觉自己见识狭窄?这本书的主题内涵是什么?
原创

很多人说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后,才感觉自己见识狭窄?这本书的主题内涵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白鹿原》是我读过最费精力的一部中国文学。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才看完。

这也是我读过最辣眼睛的一本书。但仍旧没有让我弃读。

如果你问。读完后有没有觉得自己见识狭窄?

那答案必定是:有的。

首先。我没想到。陈忠实笔下的陕西方言。看着这么辣眼睛。但竟会让我觉得很有味道。

比如。“哎呀你个挨刀子的这几天逛哪达去咧?你甭急你甭敲了我就下炕来门来咧!”小娥被门板猛烈地碰撞一下。怨声嗔气地骂:“挨刀子的你毬疯了?开门鼓恁大劲!”

如果用正儿八经的书面语来写这段。小娥就不是小娥了。

其次。我以为方言已经够辣了(我是一枚南方人)。谁知道。陈忠实竟吝啬起“珍贵”的标点符号。

这一长串不停顿的文字比方言还辣几倍。我时常看得喘不过气。甚至忍不住拿起小笔头。给长句子划竖线“分段儿”。

比如。“看好了病那是因为他的医术超群此病不在话下因而不值得夸张称颂。看不好病或看死了人那本是你不幸得下了绝症而不是冷先生医术平庸。那副模样使患者和家属坚信即使再换一百个医生即使药王转世也是莫可奈何。”

但习惯了这种特色长句后。我竟然有一种别样的舒畅感。仿佛放声唱了一首喜欢的歌一样。

再有。当我认为这本书应该都是这种辣眼睛的调调时。陈忠实却给我来了一个大反转。

比如。在方言之后。他会突然来一段诗情画意的温柔句子:“太阳在河天相接的地方已经变得难以辨认。像一只破碎的蛋黄。金黄的稠汁流摊开来。和黑色的乌云搅合在一起。”

这种赤裸裸的反差。让我对自己刚才的偏见感到一阵羞愧。心中不禁暗叹:陈忠实强大无比的文字驾驭能力实在让我望尘莫及。

这是我在阅读《白鹿原》时。第一次感到“见识狭窄”。

第二次感到“见识狭窄”是在逐渐理解《白鹿原》的主旨内涵以后。

陈忠实。作为一个地道的陕西汉子。特意花了两年时间走访白鹿原。他生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把眼里看到的。耳里听到的。心里想到的。尽情尽兴地融入到笔墨中。让这部垫棺之作到处充满浓郁的“黄土高坡”味儿。

首先。“白嘉轩六娶六丧”这个充满魔幻特色的开头已经够让人心痒痒的。

六房妻子是怎么娶的。怎么丧的。甚至床笫之事是怎么欢的。怎么苦的。全都一字一句搭配着方言。细致入微地一一交待。迎面扑来满满的乡土气息。

接着。陈忠实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白嘉轩巧取风水宝地。鹿子霖恶施美人计。黑娃弃党为匪。鹿三狠杀媳妇……嵌入到那个让人颤抖的时代背景中。读者眼前呈现的是一出横跨半个多世纪。持续祖孙三代恩怨纷争的大戏。

而《白鹿原》是一个缩影。它映射的是当时的中国社会。表面上它是一部小说。甚至在情节设计上。还带有侦探作品的悬疑味儿。但实际上。它是一部历史性文学。我们在阅读精彩故事的同时。也在重温那段令人心塞的历史。

最后。陈忠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残忍而心塞”的结局。

很多人对《白鹿原》的结局不满意。但只要你细心留意会发现。除了最后“坏人”白孝文当了人人敬仰的县长外。实际上其他所有“好人”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黑娃。难得的坏小子从良。却被一枪崩了脑袋;

白灵。被活埋在同伴们无理取闹的深坑中;

鹿兆鹏。去向不明。生死未卜;

鹿兆海。本以为为国杀日寇。却死在了红军手里;

朱先生。一身正气。一生正直。死后却被无情地挖坟;

白嘉轩。腰杆挺直的大族长。直到去世前。眼睁睁地看着白鹿原这片土地在阵痛中叹息。衰亡。

这是一部不能更悲的悲剧。谁能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中残存?谁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里挖出绿芽?谁能在硝烟炮灰中闻到芬芳?

不可能有谁。

随着白鹿原的灭亡。人也跟着灭亡。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陈忠实内心的哀叹。那是一种泪水慢慢沁出后的心力交瘁。

你们说。面对这么一部故事庞大、情绪饱满、内涵深刻的作品。我能不感到“见识狭窄”吗?

(原创内容。版权独有。侵权必究)

我是爱读书的大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来讨论有关读书的那些事儿。

其他观点:

陈忠实的《白鹿原》只匆匆地看过一遍。刚丢下书本。里面的情节内容就基本完全不记得了。除了留下了一个诡异的怪怪的印象外。别的什么也没留下。

因此也就没有从中感觉到其它东西。至于这本书的主题内涵更是一无所知。

也曾经看过一些对《白鹿原》的评论文章。可谓是好评如潮。甚至有人将其与《红楼梦》作比较。《红楼梦》是部把“真事隐去”的小说。书中处处都存在着影射。《白鹿原》是不是亦如此呢?曾也看到过有些评论的确说过。这本书是充满了含沙射影的。

究竟如何。不得而知。

不过。据说《白鹿原》在获得某某文学大奖之际。金庸先生曾悄悄的把陈忠实拉到一边问他。大意是:你胆子可真夠大的。这种为地主翻案的书也敢写?陈忠实得意地说:这些您都看出来了?可他们没看出来。

“他们”指的是大奖的评委们。陈忠实说他们没有看出来。应该不是虚言。可他们能成为评委。那是毕竟他们有这种资格。而那些好评如潮的评论文章的评论家们。不知道是否都看出来了?

其他观点:

白鹿飞歌

——读《白鹿原》有感

整部作品。是劝人向善的——这是读完全书和看完77集张嘉译版电视剧《白鹿原》的最深印象。

小说有些玄虚诡异。原上雪地奔跑的白鹿。田小娥死后飘在墓穴的白蛾。鹿三的萎靡。甚至饥馑瘟疫等灾荒。神秘里渗透这片大地上这个民族最直接的恐慌与猜度。愚昧也罢。荒唐也罢。迷信也罢。人们。总在绝望与希望的缝隙里挣扎。无奈地。顽强地。活了下来。

朱先生。是一个智慧与理智的符号。铲除罂粟(虽曾给原上人们带来巨大利润)。只身劝说20万清军。赈灾监督。抗日宣言。编著县志。灰布青衫。自有儒者的风骨。劝白孝文“(君子)慎独”。感黑娃“学为好人”。勉鹿兆海(和其茹师长及其所帅部队)“砥柱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后与其他编撰县志的八个耄耋老人不畏生死奔赴中条山。誓赶出踏入国土的倭寇。威武凛然。不容亵渎与侵犯。县志编撰结束。苦于无钱印制。坚决拒绝发表剿共宣言以换取“只需买一杆枪”的钱。他哭过。鹿兆海(以为是抗日的英雄怎奈后来得知是“剿共”牺牲品)公祭大会上看到鹿兆海前线割下的倭寇头发。嘘嘘哽咽。赈灾现场跪下与民“同食”的婆娑悲愤。他清醒。算的卦。看的人。“”甚至“天下注定是朱毛的”预言。白嘉轩多年以后感慨“圣人圣人。真正的圣人”。大雪纷飞。叫妻子为其寻找头上黑发。剃头。“我心里孤清得受不了。就盼有个妈”。“说罢竟然紧紧盯瞅着朱白氏的眼睛叫了一声‘妈——’两行泪珠滚滚而下”。面对白鹿原。一只白鹿“掠上屋檐飘过屋脊便在原坡上消失了”。

小说里有不少性的描写。或者。田小娥依然是一个象征符号。肉欲的。原始的。本能的。引人堕落(或是回归)的。原上的人以白嘉轩为代表。拒绝黑娃带其进入祠堂。后来被要挟成为鹿子霖的玩物。成为白孝文堕落败家原形毕露的诱因。鹿三的梭镖钢刃刺进身体时。一声“大(父亲、爸爸)呀——”。怨恨也好。委屈也好。淫荡也好。悔恨也好。柔情也好。一切。都已经结束。但确实恨不起来。她。也是一个弱者。也是一个被伤害被侮辱被损伤的灵魂(甚至凶手都是模糊的)。只是。谁。可以为其澄清与证明——都是追求幸福。为什么。她。就是错的呢!?

白鹿白鹿。“白不离鹿。鹿不离白”。原上两大世家。关系微妙。扑朔迷离。白嘉轩。族长。腰杆硬。也耍小聪明。自认为家教很好。且让村寨获得“仁义白鹿村”的称号。可是长子白孝文却一层层揭了他的脸皮。鹿子霖。勺勺客的后人。阳奉阴违。皮里春秋。一直信奉权利财势。与白嘉轩明争暗斗。白孝文败落(白孝文的堕落有其挑唆的功劳)时。借机买房买地。不错过任何损白家的机会。借田福贤而狐假虎威。只可惜。到他因鹿兆鹏而身陷囹圄困居大牢时。白嘉轩以德报怨。积极营救。出狱后。短暂的翻然悔悟。直至疯疯癫癫。

两个家族。两代人。故事似乎很简单。每个人沿着自己的轨迹。沿着自己对人世对世界的认识。走出原上。世界便大了。白灵、兆鹏姓“共”。鹿兆鹏原上闹农协。积极或仓皇奔走。组织、开展系列地下工作。白灵一心要洗刷现实世界的肮脏。积极努力。时时害怕被填井。侥幸在斗争中活了下来。却在根据地被当做叛徒填了坑。兆海姓“国”。抗战时以为是抗拒日寇殉国是为围剿红军被杀身亡。黑娃进山是匪出山是炮营营长。在鹿兆鹏没怎么劝说下协同焦振国(跑团二营营长)起义。县城得以解放。后因土匪残害百姓、剿杀三十六军、杀害共产党(那是一个叛变了欲投机的该死之人)。白孝文在原上无立锥之地进城进了保安团。一营营长。终为滋水县县长。追求着他们的追求。甚至用生命祭奠捍卫。

原上的风。依然肆虐。原上的故事。在干涸龟裂的土地里蔓延。崇高。或是卑劣。怀念。或是祭奠。灭亡。或是期盼。都已不太重要。

又岂止是原上呢?这或许也正是小说风靡不衰的一个原因。

秦地。陕西。原上白鹿镇。是一个缩影。浓缩的是这片土地上的悲喜聚散。浓缩的是那段时间的人世悲凉。概括的。不仅仅是白鹿的故事。

鹿兆鹏与白灵的孩子。就叫“天明”。

白鹿。曾经。或者永远。奔跑在这片古老沧桑深沉让人憎恶也让人留恋的土地上。

(原创。版权独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7:59

    白鹿,白鹿原,陈忠实,的是,是一个,都是,方言,这是,让我,让人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7:59

    没想到大家都对很多人说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后,才感觉自己见识狭窄?这本书的主题内涵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37:59

    《白鹿原》是我读过最费精力的一部中国文学。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才看完。这也是我读过最辣眼睛的一本书。但仍旧没有让我弃